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预防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2023-06-19

黑龙江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围术骨科下肢

梁 宇

佳木斯中医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增多,创伤骨科患者下肢骨折发生率日益升高。外科手术一直是下肢骨折的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对自身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1]。下肢骨折患者由于术前创伤以及应激反应等,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尤其是术后4 d 手术和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多、黏附性增强,此外手术所致的失血、脱水等导致血液浓缩,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2-3]。DVT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将其定义为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腔阻塞而引发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现阶段临床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很多,本研究旨在探究集束化护理预防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佳木斯中医医院收治的1 026 例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收治于本院创伤骨科。(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3)有相关手术治疗适应证。(4)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目的知晓,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和精神病家族史。(2)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疾病史和肿瘤者。(3)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无法参与相关量表评估。(4)术前存在DVT 者。(5)合并原发性心血管疾病。1 026 例患者中,男628 例,女398 例;年龄49~78 岁,平均年龄(58.13±5.21)岁;住院时间7~22 d,平均时间(16.36±5.16)d。依据患者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n=518)和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预防,n=508),常规组和试验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相比,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DVT 判断标准:患者患肢出现疼痛、肿胀和软组织张力增高,严重者可出现皮肤苍白、患肢抬高减轻、体温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症状;经多普勒超声、CT 等辅助检查证实[4]。(2)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调查: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手术情况(手术类型、术后是否脱水、是否应用激素类药物、手术时间)。(3)干预方法:常规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含饮食指导、药物干预、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主责护士参照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肢体活动和自理能力等,对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DVT 形成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由责任护士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治愈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双下肢气压泵治疗,指导其做好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督促患者采用循序减压弹力袜,指导其定时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加速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指导患者适时进行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1)1 026 例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2)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原因分析。(3)集束化护理预防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的效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情况

1 026例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共有498例发生DVT,构成比为48.54%,528 例未发生DVT,构成比为51.46%。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原因情况

相比于未发生DVT 组,发生DVT 组年龄≥60 岁、合并糖尿病、PT≥10 s、TT<15 s 占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两组间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原因情况

2.3 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围术期形成DVT 为因变量,年龄、PT 和TT 水平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年龄≥60 岁=0、<60 岁=1;PT:≥10 s=0、<10 s=1;TT<15 s=0、≥15 s=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 岁、PT≥10 s、TT<15 s是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围术期形成DVT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的效果

试验组围手术期DVT 形成196 例(38.5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02 例(5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3,P<0.05)。

3 讨论

DVT 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属于一种静脉血液瘀滞性疾病,多由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所致血栓,尤其好发于下肢骨折围术期患者中。早期文献报告指出DVT 形成的主要因素包含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5]。严重骨创伤和术中止血带等的应用、静脉注射和术中组织牵拉均可损伤血管内膜,此外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失血、脱水等可致血液浓缩,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引发内膜损害、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最终形成血栓[6]。DVT 诊治不及时可进一步发展为肺栓塞,由此引发的死亡率高达50%。因此截至目前,临床对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预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关注[7]。

本研究对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情况和其独立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DVT的风险较高,且其影响因素众多。年龄≥60 岁患者围术期形成DVT 风险较高,是因为高龄患者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易增加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生风险,这与以往文献报告的观点大体相符,提示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预防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高龄患者围术期DVT形成风险。本研究还发现PT≥10 s、TT<15 s 是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形成DVT 的独立影响因素,PT 和TT 是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可全面反映各种凝血指标的变化对血黏度以及高凝状态的影响,两者表达水平异常,预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可增加患者围术期DVT形成风险,这与以往学者的观点相符[8-9],提示在未来骨科手术患者术后DVT 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此外,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试验组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了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形成。集束化护理是在询证医学基础上,将有效的护理措施(每一个要素均经临床验证可有效改善患者情况)结合在一起[10-11],多项文献报告表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12-13]。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应用于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中,通过术前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有效预防患者围术期形成DVT,临床积极作用明显,这与郭薇等[14]学者研究证实的集束化护理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骨科术后DVT发生率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风险仍然较高,临床上可依据其影响因素实施合理防治措施。此外,集束化护理在DVT形成中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猜你喜欢

围术骨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