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金融助力高碳排放企业“软着陆”

2023-06-19刘虹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软着陆高碳转型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金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高碳行业主要采取压降管控的金融策略,主动引导低碳转型的政策力度不足。本文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通过探索“央行货币政策引导+转型场景应用”模式推动转型金融向纵深发展。并基于具体工作实践提出了实现转型金融助力高碳行业在绿色转型升级趋势下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的五条政策建议。

一、转型金融:为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机遇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显现了巨大空间,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提出新的议题,即属于高碳领域的项目是否还能获得支持转型的金融力量。区别于绿色金融主要投向绿色行业和项目,轉型金融是指支持经济活动由高碳排放向低碳及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服务,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

目前,传统高碳行业,除部分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外,高碳领域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业务的单一性及技术的有限性,大多面临贷款无门、技改无效、运营关停的境遇。然而,高碳行业中不乏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营的支柱性行业,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或将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造成更大冲击,民生问题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当“双碳”目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成为共识时,引导传统高碳高能耗产业动态转型、逐步实现减量替代将会是更优解决方案。

从宏观视角看,转型金融既是“双碳”目标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的新增长极。在我国,“1+N”政策体系将各个行业部门和相关领域都纳入绿色发展整体框架,转型金融成为金融部门探索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也是绿色金融在“双碳”领域的改革发力点。

从微观视角看,转型金融有助于“双碳”目标中那些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在绿色转型升级趋势下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有效填补了当前绿色金融尚未覆盖到的高碳企业和棕色资产。在日益紧迫的减污降碳目标和限制下,高污染、高排放行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和挑战,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寻求长期可持续的绿色升级,需要不以牺牲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为前提有序开展碳减排行动,而转型金融为此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持,将成为污染企业寻求绿色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

枣庄市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依然有所偏重,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化工、水泥、玻璃等高碳产业仍要扮演经济支柱的角色,在此背景下,以发展转型金融助推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国内外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发展

各国积极发展转型金融业务,但转型金融在全球尚未形成统一定义。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Technical Expert Group)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TEG Final Report on the EU Taxonomy),明确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的总体架构设计,对转型金融进行了专门定义。该方案参考欧洲地区经济活动碳排放水平及《巴黎协定》标准,其行业分类和量化指标较为严格,缺乏全球普遍性。欧盟近期对该方案进行了更新,将核能和天然气纳入行业分类范围;同年9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明确转型金融为“气候减缓转型”;同年12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发布了《气候转型融资手册2020》,强调信息披露的方向和规则,但尚未明确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标准、分类等。不少国际组织与机构对转型金融的阐述仍保持不同标准,现阶段全球对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总体来看,国际上关于转型金融的认识和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的方案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为中国开展转型金融创新创造了机遇。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转型金融在中国日趋完善。2020年,一些地区便开始陆续推出关于转型金融的试点,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2021年以来,我国政府、有关行业和金融市场等开始积极关注行业转型和转型金融。行业方面,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目标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及行业自律组织积极采取行动表明业务转型决心,例如,大型电力、电网央企对转变生产方式做出了绿色转型安排;中国石化联合会和17家企业及园区发布了行业转型宣言;钢铁行业召开碳达峰及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研讨会并编制行动方案;等等。金融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提及,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安全第一、节能优先的原则,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在充分考虑现有投资项目的设计使用年限和折旧的前提下,设计平稳转型路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能源体系和用能行业做好有序、渐进绿色转型。转型金融在金融市场也引发多轮讨论,ICMA 组织召开了“气候转型融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应用与展望线上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在各类会议或论坛上组织开展相关讨论,部分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就“双碳”目标下的转型金融进行探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境外市场先后发行转型债券。

三、转型金融在枣庄的路径探索

枣庄市探索“央行货币政策引导+转型场景应用”模式,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再贴现减碳引导额度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政策辅导和宣传,引导银行机构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围绕转型场景进行行业分析与研判,建立客户画像,开发多元化、定制化、综合性的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了部分高碳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

2022年12月末,枣庄市高碳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3.04亿元,同比增加28.62亿元,增幅44.43%,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17.72个百分点;其中 ,高碳行业绿色贷款余额75.59亿元,同比增加24.91亿元,增幅49.15%。

(一)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引导

积极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分行争取中国人民银行资金额度,联合市发改委制定专项支持文件,发布绿色金融政策清单,建立碳金融重点项目库和环保金融项目库。从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再贴现减碳引导政策等六个方面引导银行机构对进行技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减排的高碳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对接。2022年度累计办理再贴现减碳引导额度0.765亿元,截至12月末,碳金融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25个,累计向项目库内项目发放贷款24.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低至4.03%。枣庄市相关银行机构共向4个项目发放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标准的贷款2.04亿元,获得中国人民银行1.224亿元资金支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2%,带动的碳减排量达3.34万吨/年。一系列央行货币政策有效带动银行机构为68个技改项目授信139.06亿元,年内累计发放贷款16.74亿元,贷款余额41.45亿元。

(二)开展“政策辅导+宣传”

枣庄市人民银行联合市总工会等四部门开展“绿色金融全面推进年”竞赛活动,加大对“转型金融”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力度,坚持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密切结合,引导银行机构有针对性地优化高碳行业信贷管理机制,为传统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激励和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对高碳行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投放,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提高转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政策辅导和宣传工作,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见效。一方面组织召开部署推进会、专题动员会,系统指导银行机构对标对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要求,推动政策扎根落地。召开线上视频培训会,对落实政策过程中银行机构遇到的困难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和指导,推动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宣传力度,制作《一图读懂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解读图,利用“金融之声”栏目,组织银行机构现场直播介绍“特色信贷产品”,推动政策快速见效。

(三)围绕转型场景开发信贷产品与服务

识别转型场景是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核心。枣庄市银行机构围绕高碳企业技改项目、新能源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等转型场景,进行行业分析与研判,开发多元化、定制化、综合性的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避免银行对高碳行业“一刀切”式的断贷、抽贷,推动高碳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识别企业特殊资源,定制信贷产品。山东丰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由山东省发改委核准建设,装机容量25WM,2015年4月2日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规模为1台25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1台130吨高温高压生物质水冷振动炉排锅炉,现已开工建设。中国工商银行枣庄分行充分识别企业特殊资源,精准画像,定制开发“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以该企业已确权应收未收的财政补贴资金为质押,成功发放贷款3000万元。

二是識别企业技改减碳目标,保障碳中和业务发展。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是滕州市煤炭消耗量最大的单体企业,被要求2021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40.09万吨以内。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由高碳向低碳转型,2021年6月,该公司积极启动了“101MW/202MWh 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并成功入选山东省2021年储能示范调峰类项目名单,对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壮大新能源发电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储能项目符合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标准,中国建设银行枣庄分行识别该企业目前进行技改、提质增效的客观事实,将该企业调整出实施严格信贷限额管控企业名单,积极调整授信结构,为其新建的储能项目争取到了3亿元专项贷款额度,全力满足项目融资需求。

三是识别项目减碳节能可行性,保障新旧动能转换资金支持。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隶属山东能源集团,主要从事煤化工生产,属“两高一剩”行业。该公司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新技术、开建新项目,对原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其中新建己内酰胺项目,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中国农业银行枣庄分行及时跟进项目进展,主动联系省发改委、工信厅等部门,进行项目减碳节能可行性分析,经过专业数据分析,识别该项目能够减碳节能20%,积极向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申报争取,顺利实现对该项目贷款审批并等额增加授信10亿元。

四、政策建议

浙江省衢州市作为全国转型金融试点市,积极探索“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路径”,建立了包含“碳排放e本账”“碳征信e报告”等在内的碳账户金融“5e”闭环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市通过搭建公共数据平台,全面系统记录主要经济主体的碳排放,进而形成一套数据准确、核算科学、评价客观的碳排放e本账,企业能耗数据可实时连续监测,以15分钟为频率实现自动化采集。然后,将碳排放e本账中的碳排放信息转换为金融语言,形成碳征信e报告。银行机构通过查询企业的碳征信报告,进而明确支持和限制的对象,还可根据实时数据对企业进行贷前、贷中、贷后碳效分析,动态评估企业项目,为差异化信贷政策、风险防控提供依据。自业务开办以来,衢州市碳排放e本账已覆盖2376家工业企业、845家种养殖大户及有机肥生产企业、92家能源企业等,已有超3000家企业有了自己的碳征信报告,碳账户贷款规模已超过100亿元。

在推动转型金融向纵深发展过程中,不仅给银行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加大了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识别和信贷决策难度。枣庄市可积极借鉴学习浙江省衢州市在有关方面的做法,进一步明确转型金融支持企业目录,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促使信贷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明确转型金融的支持边界

一是建立低碳转型金融支持框架及实施体系。参照成熟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尽快研究建立低碳转型金融支持框架及实施体系,核心要素包括:明确转型金融实施原则,如总体减排目标、用于支持气候转型和环境改善的治理方针和技术路径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在评价体系中明确达标要求,保持规范、持续的信息披露,建立内外部约束机制。

二是完善行业贷款准入标准体系和约束机制。制定公开、统一的高碳行业转型企业评估评级标准,细化等级划分,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修订完善准入标准体系,持续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结果应用,建立更加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同时,多部门共建低碳转型企业绿色信用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分割及重复建设问题,将企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违规查处等信息统一纳入平台,实现信息联网、数据共享。

三是尽快明确转型金融支持企业项目目录。加快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明确转型金融支持企业目录及低碳转型技术路径,并设定相应的低碳转型量化目标,推动实现转型目标“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针对目录界定的转型对象,梳理减碳效应显著、低碳转型路径清晰的转型项目,推动项目和资金对接。银行机构依此厘清转型金融服务范围,更好地服务高碳企業转型升级。

(二)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加强银行机构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学习衢州经验,搭建集成碳金融、转型金融等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开放数据接口,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数据对接与共享,通过平台对接数据抓取与使用,提升数据和信息获取效率和质量,为金融机构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开展信息披露、防控转型风险提供便利,有效打破银企之间的信息壁垒。

(三)推动转型目标及信息披露可量化、标准化

转型活动的识别与评估会涉及技术性指标的量化分析,因此转型绩效目标设置要体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原则,由转型主体定期披露其转型进展,并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估和监控转型主体配套的转型战略、路径、行动和效果,提高转型金融产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重要的低碳转型绩效指标设置应尽量标准化,以帮助资本市场进行同业对比,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机制。

(四)加大政府资金对高碳转型的支持力度

设立高碳转型支持基金,发展重点支持转型活动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鼓励更多的PE、VC等投资机构参与转型金融活动,并设立保险类产品帮助企业规避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业务、市场风险。进一步健全由政府、银行机构、企业和专业担保机构、评估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风险补偿、增信、担保和服务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五)总体目标可随碳减排进度灵活调整

鉴于现阶段难以实现完全去煤化,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高碳行业转型不宜剧烈,而应以碳减排目标为主,环境可持续性目标为辅,在科学严谨的压力测试下制定各项经济活动的转型或退出时间表,目标严格程度因阶段而异。如在短期内,在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用碳减排的单一目标制来支持经济活动转型,但远期应根据碳减排实际进度,将环境可持续目标纳入总体框架,进而推动标准趋向严格。

作者:刘虹,中共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党校业教处主任、经济学讲师

猜你喜欢

软着陆高碳转型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