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路军第一本摄影杂志 《晋察冀画报》

2023-06-19舒云

党史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画报社创刊号聂荣臻

舒云

1951年2月,毛泽东题写刊名的《解放军画报》创刊。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种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大型月刊,前身是1948年的《华北画报》,再前身是1942年创刊的《晋察冀画报》。《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摄影画报,创造了新中国摄影史上的诸多第一。

红军创建后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沙飞

沙飞,1912年出生,广东省开平县人。1936年8月底,沙飞背着照相机来到上海,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鲁迅拍了一组照片。10月19日鲁迅逝世,沙飞拍摄了鲁迅遗容,在上海《良友》等几家画报发表,引起关注。1937年6月,沙飞在广州、桂林分别举办个人影展,展出他的100余幅摄影作品,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8月底,沙飞带着朋友捐助的摄影器材,到山西省太原全民通讯社担任摄影记者。9月25日下午,沙飞到八路军115师采访,此时平型关战斗刚刚结束。他拍摄了115师的战利品,以及《八路军通过平型关》等。10月,他得知115师一部留在五台山,决定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特批他为随军摄影记者,还将自己使用的德国照相机赠给他,鼓励他发挥摄影的“武器”作用。在聶荣臻安排下,沙飞采访了独立团,拍摄了《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沙原铁骑》《战斗在古长城》等。《战斗在古长城》首次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第四期,被国内外报刊大量转载,是沙飞的代表作品。

1937年12月,沙飞正在一分区采访,聂荣臻电报催他返回晋察冀军区,任命他为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第一任科长兼《抗敌报》副主任。1938年夏,从129师来的邱岗接任,沙飞继续下部队采访。1938年以前晋察冀敌后抗战的照片,都是沙飞拍摄的,照片发往延安、重庆,也发往国外。

1939年晋察冀军区成立新闻摄影科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带80名干部由延安来到晋察冀,沙飞请求增加摄影人员。聂荣臻和彭真商量后,把会摄影的罗光达调来担任摄影记者。罗光达,1910年出生,浙江吴兴县人,1938年春参加上海职业青年救亡团,后奔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等职。

1939年元旦,沙飞和罗光达一起,把两年来拍摄的战地照片冲洗出来,在河北平山县蛟潭庄办了一个小型摄影展。照片不多,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老乡们像赶庙会一样前来参观。他们大多不识字,也从来没有见过照片,但他们看懂了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胜利场景。聂荣臻参观后称赞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聂荣臻把自己的军用望远镜送给沙飞,让他们用望远镜代替放大机镜头。从此,他们开始用自制放大机放大照片。

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新闻摄影科。这是根据地第一个专门的摄影机构,开创了中共及其军队摄影的先河。沙飞出任新闻摄影科第一任科长,罗光达担任摄影记者,刘沛江分管暗室,后又陆续调来赵烈、周郁文、白连生、杨国治、叶曼之等人。之后,新闻摄影科成为了《晋察冀画报》的筹办机构。

1939年9月,抗大记者团摄影记者石少华来到晋察冀,被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留了下来,组建冀中军区政治部摄影组。石少华,1918年生于香港,广东番禺人,早年在广东求学,1938年相继在陕北公学、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石少华在冀中军区开办摄影训练队,一连举办9期,毕业学员200人。不久,冀中军区摄影组扩编为摄影科,石少华担任科长。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担任过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新华社副社长等职。

在聂荣臻等人的关怀和指导下,晋察冀的摄影工作由沙飞、石少华、罗光达、雷烨等人开创起来。到1948年,晋察冀军区培养出近300名摄影人员,其中不少人成为新中国摄影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聂荣臻全力支持创办《晋察冀画报》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不久,沙飞担任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正值日军“扫荡”阜平,他到部队采访,利用宿营间隙展览自己的摄影作品。战士们看后情绪高涨,纷纷表示要上战场立功,把功绩留在照片上。如果创办一本摄影画报,不就是流动的摄影展吗?这个设想得到了聂荣臻的赞赏和全力支持。他承诺在全军区范围内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印制画报比印制报纸复杂得多,不仅需要纸张、油墨,还要有专门设备和各种化学制剂,而这些都是敌人的禁运物资。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采购了一大批纸张、油墨、铜版、药品等,却无法运回。聂荣臻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面谈,请他们设法帮助军区新闻摄影科的采购人员。吕正操、程子华非常重视,派了一个加强营,花费三个多月时间,把这批印刷器材安全运到画报筹备组驻地。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军工部,晋察冀日报社等也帮助解决了印刷机以及化学药品等问题。

沙飞(右二)、罗光达(左一)、石少华(右一)等人合影

除了印刷画报的材料,还需要有熟悉印刷工序的技术工人。1940年8月,罗光达在正太战役娘子关漠河滩战斗采访时,偶遇慰问军队的宣传队员康健。康健是北平故宫博物院印刷厂的制版技术工人,通晓照相制版技术。罗光达邀请他来筹办画报。10月,康健在阜平万人大会上遇见其在故宫时的师兄弟刘博芳,立刻向沙飞、罗光达汇报,将刘博芳调来。刘博芳比康健早一年来到晋察冀,随身携带了照相制版机用的八英寸镜头和一块网目铜版。康健制成了制版机木架,刘博芳制成了照相制版机的伸缩腹腔,二者组合成照相制版机。随后,他们到支角沟军区印刷所试制铜版。1941年4月16日,康健、刘博芳用自制的照相制版机将周郁文拍摄的《边区人民反对反共内战》制成铜版照片,发表在《抗敌三日刊》第四版上。这是包括延安在内的解放区报纸第一次刊登照片。有人曾赞誉八路军有两大创造,“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版”。4月17日,《晋察冀日报》也首次刊用新闻摄影科提供的沙飞、罗光达的三张铜版照片。到年底,《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近百幅摄影作品。

1941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光达、裴植、赵烈等人开会,正式宣布《晋察冀画报》筹备组成立,沙飞负责全面工作,裴植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宣布军区印刷所划归画报社,并扩建成印刷厂。罗光达建议将平西闲置的印钞设备和人员调来。聂荣臻与时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萧克电报商量,将故宫博物院印刷厂技师何重生,以及高华亭、杨瑞生、王秉中、徐复森、周士禄、马子明等7人调来。他们带着全套照相制版机,在战斗部队的护送下,艰苦跋涉半年,来到画报社筹备组驻地。

1942年1月,聂荣臻批准《晋察冀画报》出版,并与朱良才、潘自力召集沙飞等人在陈家院军区司令部开会,具体研究《晋察冀画报》的编辑方针和创刊号的编辑计划。根据聂荣臻的指示精神,章文龙到边区文联、美协、联大文艺学院、抗敌剧社等单位征集作品,唐炎征集美术稿件。沙飞在筛选创刊号照片时发现不够,于是花费5个月的时间,到阜平、曲阳、行唐、灵寿等地采访,又拍摄了一批照片。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诞生

边区物资匮乏,为何还要抽调人力、物力筹办画报?聂荣臻指出:“创办摄影画报就是要把边区军民抗日斗争的光辉事迹真实地再现出来,鼓舞人民更勇敢地斗争,同时也把我们的正义事业、斗争事迹告诉边区以外的人,争取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给我们以支持。画报不仅要面对自己,还要面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聂荣臻为创刊号题词:“五年抗战,晋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个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为及时配合抗战形势,军区政治部决定先试出《时事专刊》。沙飞、张进学拍摄了平山八区入伍大会实况和青年踊跃参军的六组摄影作品,在1942年3月20日的《时事专刊——志愿义务兵役制的伟大胜利》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5月2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沙飞任主任兼编校股股长,罗光达任副主任,赵烈任指导员,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共百余人。为保证安全,晋察冀画报社由支角沟搬到更加隐蔽的西山碾盘沟。他们动手修复了被日军烧毁的房屋,利用牛羊圈搭建车间厂房,形成较大规模的印刷厂。6月,沙飞协助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编辑出版了两期《解放画刊》。这是晋察冀最早出版的摄影画刊。

沙飞提出,为纪念全国性抗战五周年,争取在1942年7月7日出版《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画报社全体人员一起努力,沙飞编辑照片,章文龙、赵启贤等撰写照片说明和进行美术编辑。聂荣臻亲自审定创刊号,并指示将文字说明译成英文。画报社还请刘柯、李伦翻译,班威廉、林迈可等国际友人校正。

《晋察冀画报》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16开本,铜版印刷,彩色套版。创刊号的摄影作者多用化名,或干脆不署名。封面、封底是沙飞拍摄的《八路军挺进长城》《铁骑兵》。内页刊登照片150多幅,其中沙飞82幅,罗光达18幅。摄影者还有吴印咸、石少华、周郁文、叶曼之、李鸿年、吕正操、杨国治、刘博芳、杨伯坚、叶仓林、赵烈、张进学、流萤、夏风等。创刊号还发表了文学、美术作品,其中有邓拓化名萧斯的长文《晋察冀的舵师聂荣臻》,周游、蔺柳杞报告文学《冀中宋庄之战》等。

1942年7月1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装订出来的第一本,被送到了聂荣臻手里。7月7日,1000册创刊号装订完成。在庆祝《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大会上,聂荣臻表扬了晋察冀画报社全体人员,边区政府給晋察冀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奖状。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晋察冀军区发到连级,地方发至县团级。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以及全国各大书局也有出售,定价道林纸每本10元,白报纸每本7元。同时,《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往各根据地,并发往国统区重庆,还通过秘密渠道送到沦陷区北平、天津、保定等城市,也托外国友人带到国外,引起强烈反响。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很快又重版一次。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1942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评论《晋察冀画报》:“内容丰富,实属罕见,预料该刊将成为献给抗战五周年的艺术硕果。”国统区重庆的《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说:“这样华丽的画报,竟然是在敌后那样艰苦战斗的地方出版的么?当我们看到《晋察冀画报》的时候,不能不大吃一惊。它叫我们珍贵,叫我们再三翻阅,不忍释手,对着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纸封面一再凝视……”

《晋察冀画报》成为部队的活教材,并被作为重要文件由专人保管。画报上出现的部队和人物,更是备受鼓舞,表示要更勇敢地多打胜仗。而暂时没上画报的部队,纷纷以“打胜仗,上画报”,“下次战场见,看谁上照片”,作为战前动员口号。1942年秋,阜平县扩军工作遇到困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干部拿着《晋察冀画报》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当场就有2名青年报名参军,由此扩军工作顺利展开。冀中七分区到游击区征粮,开始老百姓并不积极,拿出《晋察冀画报》宣传后,百姓交了2万多斤公粮。

1943年5月1日,在庆祝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一周年大会上,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潘自力说:“晋察冀画报社只有100多人,但它所起的作用,却等于一个战斗兵团。”

画报社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目标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不久,日军据点修到了距画报社驻地碾盘沟十几里处。为保障印刷出版的安全,画报社人员转移到曹家庄。

1943年4月19日深夜,情报显示敌人要突袭曹家庄,沙飞等人紧急坚壁清野。4月20日晨,几百名日伪军来偷袭,张志、李明、牛宝玉、焦卓然4人负伤。前来送稿的冀东军区组织科科长雷烨,为掩护警卫员突围身负重伤。他砸毁钢笔和照相机,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1943年5月10日,《晋察冀画报》第三期作为纪念雷烨的专辑出版,集中刊登了雷烨生前拍摄的50张照片,其中有1941年11月25日丰润县潘家峪大惨案,真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同时还有雷烨的一首诗、一篇文章和遗言,以及第13军分区政委李楚离悼念雷烨的文章。

1943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冀中军区摄影科与晋察冀画报社合并,主任是沙飞,副主任是石少华。第四期画报是纪念八一建军节特辑,封面是聂荣臻拍摄的《红军帮助人民收割》(未署名),封底是李途拍摄的《八路军帮助人民收割》,都印成了彩版。第四期画报刚印刷出来,日军就开始了秋季大“扫荡”。这是1943年12次大“扫荡”中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也是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以来最危险的时期。9月16日,日军从四面八方向阜平扑来,把晋察冀画报社作为重点消灭的目标之一。在反“扫荡”即将结束时,石少华率部分人员留在花塔山保护印刷物资,沙飞、赵烈奉命率领技术骨干向北转移。12月8日,沙飞等人夜宿柏崖村。9日拂晓,军区保卫部、警卫连也来到柏崖村,随即被尾随的敌人包围,掩护突围的军区警卫连几乎全部牺牲。沙飞的警卫员赵银德背着两箱底片,负了伤。他只好找了一个被雨水冲刷过的坑,把底片箱放进去,上边压几块石板,再铺上草。日军撤走后他回去寻找,底片完好无损。沙飞为保护底片跑丢了鞋袜,双脚被严重冻伤。医生说要截肢,沙飞哭诉记者不能没有腿,总算保住了他的双腿。

这次突围,画报社遭受重创。沙飞、赵银德、制版组长杨瑞生、工兵班长王友和4人负伤,另有7人被俘;指导员赵烈,总技师何重生,编辑陆续、孙谦,石印工人李明、石振才、张梦华,制版工人李文治,工兵战士韩栓仓等9人牺牲。日军在北平的《华北日报》上吹嘘,消灭了晋察冀画报社。石少华率画报社搬至阜平神仙山脚下的洞子沟,朱良才当面交代他:排字等人员划归《子弟兵报》,你们要尽快编辑出版画报。一个月后,1944年1月28日,《晋察冀画刊·时事增刊》出版。6月,第五期画报出版。通过军区城工部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画报被秘密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甚至送到了北平侵华日军司令部。日军大吃一惊,怎么《晋察冀画报》又冒出来了?他们怀疑保定城中有印刷厂,就关闭保定四面城门,出动大批日伪军,搜查了三天三夜,结果一无所获。

外国友人参观晋察冀画报社

晋察冀军区摄影科成立后,注重对外宣传。1940年至1941年上半年,他们先后向苏联、菲律宾、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发送了3000多张照片。《晋察冀画报》创刊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画报及照片送往苏联、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944年,画报社放大了2000多张晋察冀军民的照片,送给在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美军观察组偶然看到《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才知道在如此残酷的华北侵华日军后方有一块八路军根据地,主动要求前去视察。

到晋察冀访问的外国友人都想看一看画报社。1944年,画报社接待了四五批外国友人。他们目睹了画报的印刷出版,颇感惊奇。6月9日,美军第14航空队中尉飞行员白格里欧奉命在太原上空执行空袭任务,不幸飞机中弹燃烧。他跳伞后被太原城外的八路军游击队救护。白格里欧是以美国援华志愿兵的资格来中国参加抗战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飞遍华南、华中、华北各战区。得知白格里欧获救,美国驻华大使代表美国政府函谢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深为欣喜感荷”。7月18日,白格里欧来到河北省阜平县洞子沟村参观晋察冀画报社,并在画报社住了一夜。他仔细看了已经出版的五期画报,又看了即将出版的第六期画报原稿,说:“这些照片仿佛自己会说话似的,我一看就能明白。”沙飛在画报第七期里化名宋山,报道了白格里欧访问画报社的情况。

1947年,世界民主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中国代表带去的《晋察冀画报》和照片,受到各国青年的欢迎。画报社还为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编辑并放大了两套《晋察冀解放区的妇女》,经妇委加上英文说明,一套送往美国,另一套送往法国。1948年,邓颖超写信给画报社说:“你们对国际宣传做过很多努力和贡献,我们甚为欣感。”

1944年10月,沙飞等人拟将画报办成月刊,终因人力、物力的原因未能实现。11月,第七期画报出版。12月15日,重庆《国讯》发表穆欣文章,具体介绍了《晋察冀画报》第一至四期,称之为奇迹,客观再现了晋察冀边区的日常生活。“清晰而秀丽的图片,比之于战前在上海出版的最好的画报也不逊色。”

1945年4月底,第八期画报出版。5月,试出《晋察冀画报》月刊第一期,6、7月又推出两期画报。

晋察冀画报社搬进张家口

1945年8月15日,画报第九期刚打出色样,抗日战争胜利了。几天几夜的狂欢后,晋察冀画报社全体人员奉命开赴北平,刚走到涞水紫荆关,得知国民党军抢占了北平。8月23日,张家口被八路军接收,石少华率领画报社人员步行翻山,用马驮着底片资料,随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搬进张家口,接收了日军司令部印制秘密文件的印刷厂,以及日本人开办的照相馆和2座楼房等。

1945年9月15日,《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出版,采用厚木造纸胶版精印,刊载了解放张家口、宣化、下花园等地战斗场面的照片。为突出新闻性,10月,画报社印制了四期单页画报和四期单页号外。拍摄内容没几天就发到连队中,大受战士们的欢迎。

11月底,延安摄影界名流郑景康、徐肖冰、程默、郝玉生、张沼滨、侯波,以及鲁艺的许群、潘艺模先后来到张家口。晋察冀画报社进行了较大调整,沙飞、石少华担任正副主任,下设章文龙负责的编辑科、裴植负责的摄影科、徐肖冰负责的电影科,以及材料科、秘书室、印刷厂,还设立了摄影社、饭店和证章加工厂。12月中旬,《晋察冀画报》第九、十期合刊出版。

军区摄影工作会议在张家口召开,重点研究《晋察冀画报》的编辑出版,一致认为出版日期要固定下来,三个月出版一期季刊,后因形势变化没有实现。

1942年,沙飞拍摄的晋察冀画报社在平山制版情形

1946年9月中旬,画报社从保存的2万多张底片中,精选编印了4种《晋察冀画报丛刊》,包括《八路军和老百姓》《晋察冀的控诉》《民主的晋察冀》《人民战争》。8月至9月,画报社推出三期号外。8月30日,《晋察冀画报》半月刊第一期出版,9月15日第二期出版。

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撤出张家口。军区政治部分前线、后方两部分,画报社也一分为二,重点放在前线。画报社撤至涞源黑山,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通知,印刷厂、图片公司归军区政治部直接领导。画报社剩下20多人,搬回花沟掌村。花沟掌村是晋察冀画报社驻扎时间较长的地方,位于阜平城南庄西6里的花沟。1948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到河北西柏坡前,就住在花沟里的花山村。根据军区政治部指示,决定出版16开单页的《晋察冀画刊》,1946年12月30日第一期出版。

1947年新年后不久,沙飞带画报社前方工作组的部分人员,来到安国县冯固村,与第一批到前线采访的石少华等人会合。1月15日,《晋察冀画刊》第二期出版。为适应野战部队流动作战,沙飞花费2个多月的时间,改革了印刷机、制版机、排字房,组成只有8人的野战印刷厂,全部机械和印刷材料装在2辆大车上,随野战军政治部行动。原来需要前方编排,后方印刷,由通信员来回送稿,现在稿子一编好,立即制版印刷,迅速发到部队。1947年5月,正定与南线战役期间,《晋察冀画刊》一个月内出版5期,《子弟兵报》刚刊出打胜仗的消息,画刊上就看到了冲锋陷阵、立功受奖的照片,战士们常常举着画刊在战壕里欢呼。1947年1月至1948年2月,画报社前方工作组转战10个县,搬迁18次,行程1000余公里,多次受到军区政治部嘉奖和登報表扬。

晋察冀画报社保存了大批底片资料

晋察冀画报社成立后,沙飞就非常重视底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他认为底片是画报社的命根子,提出“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的口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保护底片是画报社第一位的工作。画报社有几十人直接参与保护底片资料,甚至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1946年,画报社专门成立负责底片的资料组,列为机要部门。

1962年,毛泽东问时任新华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的石少华:战争年代和现在的照片资料保存得怎么样?石少华回答:战争年代早期的照片资料大都保存在个人手里,散失比较严重。晋察冀画报社成立后,汲取了以前的教训,由专门部门统一保管,并且在图片资料存档时,要把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写清楚,后来的华北画报社,现在的解放军画报社和新华社都沿用了这种做法。新中国成立后,全军各大军区、野战军所保存的照片资料都上交到解放军画报社。同时,解放军画报社还向全国征集。因此,战争年代的照片资料大部分保存在解放军画报社,大约有40万张,其中有晋察冀画报社的4万余张底片。毛泽东说:很好,很好!照片资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管好。你们把战争年代的底片、珍贵的文物资料保存下来是一大贡献。

《晋察冀画报》发行了13期月刊和1期试刊号,另出半月刊、旬刊、画刊、增刊、号外、卡片、影集等70万册,还出版了《摄影网通讯》和摄影理论图书,举办大中小型影展300余次,利用各种渠道向外发稿5万余幅,不少优秀摄影作品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或被图书馆、资料馆收藏。沙飞对《晋察冀画报》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晋察冀11年中拍摄了上千幅作品,如《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品》《八路军向塞外挺进》《黄土岭战斗》《将军和日本小女孩》《沙原铁骑》《聂荣臻与白求恩大夫会面》等,全面、深刻、迅速反映了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历史画面,鼓舞了军民斗志,起到政治宣传的巨大作用。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改称华北军区。5月25日,晋察冀画报社和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社在平山孟岭合并,成为华北军区政治部领导的华北画报社,主任是沙飞,副主任是石少华、高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创办一本全军性的大型画报,以代替战争年代各部队分散出版的画报。1950年8月25日,总政治部决定,以华北画报社为基础,从全军抽调人员筹建解放军画报社。9月1日,华北画报社撤销,所有人员连同底片资料、住房、营具移交总政治部,解放军画报社正式成立。1950年10月,毛泽东亲笔为《解放军画报》题写刊名。1951年2月,《解放军画报》正式创刊。

猜你喜欢

画报社创刊号聂荣臻
《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融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升华——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蒙地色彩”为例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我的祝福和期望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云南画报社 第3届南博会“雨林口岸·山水磨憨”专题摄影展诠释磨憨口岸
云南画报社唱响南博旋律重彩展示云南旅游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初航》
聂荣臻的军事秘书谈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