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心图书撰写和出版往事
2023-06-19曾珺
曾珺
1940年9月5日,毛泽东写给范文澜的书信
毛澤东一生乐于书事。他爱书如命,手不释卷。在人际交往中,但凡得知有关别人图书撰写或者出版的事情,他总是非常热心,或协助审改书稿,或为其题写序言,或帮助解决困难。本文选取几则故事,以飨读者。
关心《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的写作:“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
在近现代历史学家中,毛泽东和范文澜的接触是比较多的。范文澜,字仲云,1893年11月1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1940年夏,范文澜到达延安,任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
1940年9月,范文澜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上讲授《中国经学史的演变》。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去听了两次课,并索要了范文澜的演讲提纲。第三次因病未到,毛泽东在事后给范文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文澜同志:
提纲读了,十分高兴,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因为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因为目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复古反动十分猖獗,目前思想斗争的第一任务就是反对这种反动。你的历史学工作继续下去,对这一斗争必有大的影响。第三次讲演因病没有听到,不知对康、梁、章、胡(指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胡适)的错误一面有所批判否?不知涉及廖平、吴虞、叶德辉等人否?越对这些近人有所批判,越能在学术界发生影响。
我对历史完全无研究,倘能因你的研究学得一点,深为幸事。致以敬礼!
毛泽东
九月五日
后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范文澜又将提纲整理出来,以《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为题,于1941年发表在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第二卷第二、三期上。
1941年初,毛泽东又委托范文澜等人编写一本《文化课本》,供工农干部提高文化素质之用。1942年初,这本书出版时,毛泽东题写了序言。序言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观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有大批精明忠实但缺乏文化基础的干部,他们急切需要解决文化基础问题,但课本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现在文化课本出版了,这是一大胜利,这是凯丰、徐特立、范文澜诸同志的功劳。不管课本内容还须随时改正缺点,推陈出新,但有了这个课本,就打开了学习文化的大门。文化课本的出版,是广大干部的福音,我相信,我们大群的干部会以极大的热忱来欢迎这个课本的。”
关心《中国大辞典》编撰工作:“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一位名叫黎锦熙的老师。黎锦熙,字邵西,又名鹏飞,1890年2月2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晓雾镇石潭坝,早年执教于湖南长沙一些学校,后到北京任职。
黎锦熙长期从事文字研究和改革工作。1932年,他和钱玄同共任总编纂,开始编写《中国大辞典》。黎锦熙等原本设想到1948年结束全部工作,但由于当时国内战事频繁,最终半途而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得以再续。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黎锦熙兼任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0年5月17日,他致信毛泽东,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并对编纂工作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客观陈述。
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封信,并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合理发展的建议等重点部分做了标注。随后,他将信中所提的意见反映给胡乔木。五天后,毛泽东复信黎锦熙。信中说:
邵西先生:
五月十七日惠书敬悉。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并和胡乔木同志说了,他也同意。请用电话和胡同志接洽为荷。
顺祝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黎锦熙的来信作出回复,足见他对《中国大辞典》编写工作的重视。其实,不只是《中国大辞典》,包括对后来的《辞海》和《辞源》的编撰工作,毛泽东也是十分关心,多次作出批示。
为《瞿秋白文集》题词并附信:“写了几句话,不知可用否”
瞿秋白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被俘,6月就义,年仅36岁。
在瞿秋白生平思想研究领域,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虽然中共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瞿秋白作出了“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的评价,但很多学者还是认为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和一些旧体诗证明了他当时有叛变之嫌。自瞿秋白牺牲后,他的妻子杨之华开始陆续撰写一些纪念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杨之华提供了大量有关瞿秋白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坚决捍卫瞿秋白的英名。
1950年10月,鲁迅著作编刊社在上海成立,冯雪峰担任总负责。不久,杨之华通过他将上海地下党保留下来的瞿秋白手稿上交党中央。冯雪峰觉得这批手稿非常有价值,经中央同意,准备编辑一套《瞿秋白文集》。杨之华非常赞同这种做法,随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为文集写几句话。
12月31日,毛泽东为文集题了词,并给杨之华回了信。信中说:
之华同志:
来信收到。瞿秋白同志文集出版,甚好。写了几句话,不知可用否?此复,顺祝
健康
毛泽东
十二月卅一日
写毕,毛泽东在信封上工整地写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杨之华同志”,落款为“毛寄”。
毛澤东为文集的题词是: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毛泽东
一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虽然毛泽东在题词中对瞿秋白作出了重要评价,但中央觉得,在对瞿秋白评价争论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此篇序文以暂不发表为宜。另外,在编写文集时,关于政治方面的文稿暂时不要出版。因此,在1953年10月至195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四册八卷的《瞿秋白文集》中,只收录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手稿,毛泽东的题词也没有刊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瞿秋白文集》全套的出版工作便中断了。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作出了为瞿秋白平反的决定。在1980年召开的瞿秋白就义45周年纪念会上,中央决定,由温济泽和周扬负责,继续整理和出版包括政治理论著作在内的《瞿秋白文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985年3月8日,这幅题词以《毛泽东同志为瞿秋白同志遗著出版的题辞》为名首次发表在双月刊《人物》第二期上。题目下面还加写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的这个题辞,原存中央档案馆,现在已收入人民出版社正在排印的《瞿秋白选集》。”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为李达审改《〈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一位名叫李达的代表。李达,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零陵,是党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把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来做。
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首先要从掌握毛泽东的相关著作开始。李达根据自己的学术特长,对毛泽东的重点著作进行了解读,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为毛泽东思想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作了理论准备和指导。在这些文章和著作中,以《〈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以下简称“两论解说”)最具代表性。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写作于1937年,是抗战初期毛泽东为红军大学(后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课的提纲《唯物辩证论(讲授提纲)》中的两部分。其中,《实践论》为第二章第十一节,《矛盾论》(原名《矛盾统一法则》)为第三章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后,出于编辑《毛泽东选集》的需要,毛泽东先后对“两论”作了重要修改,并提前在苏联《真理报》和《人民日报》上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50年底,毛泽东的《实践论》重新发表。1951年3月,李达在写完《〈实践论〉解说》(第二部分)后,将书稿寄送毛泽东审读。在书稿中,他不同意毛泽东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放在一起,将他们都看作排外主义的典型例子。李达的理由是:太平天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但并不一概反对外国人。为此,他专门致信毛泽东阐释这种观点。1951年3月27日,毛泽东回信说:
鹤鸣兄:
两次来信及附来《〈实践论〉解说》第二部分,均收到了,谢谢您!《解说》的第一部分也在刊物上看到了。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待你的第三部分写完并发表之后,应当出一单行本,以广流传。第二部分中论帝国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那两页上有一点小的修改,请加斟酌。如已发表,则在印单行本时修改好了。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顺致
敬意!
毛泽东
三月二十七日
写毕,毛泽东又补充了一句修改意见:“《实践论》中将太平天国放在排外主义一起说不妥,出选集时拟加修改,此处暂仍照原。”可见,毛泽东在这里是赞同李达的观点的。毛泽东在信中提到的修改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解说》中谈到中国人民对列强作排外主义的自发斗争的地方,加写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民那时还不知道应当把外国的政府和人民、资本家和工人、地主和农民加以区别,我们应当反对侵略中国的外国地主资本家和政府官员,他们是帝国主义者,而在宣传上争取外国的人民,并不是一切外国人都是坏人,都要排斥。”(二)在《解说》中谈到孙中山当年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完全以清政府为对象,从未提起过反帝国主义的地方,加写了这样一句话:“虽然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满清政府,当然就带着反帝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帝国主义对于辛亥革命的不满,不帮助孙中山而帮助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革命党人的主观上并没有认识这一点。”(三)《解说》中谈到“唯物论的‘唯理论是今日教条主义的来源,唯物论的‘经验论是今日经验主义的来源”。毛泽东把这句话修改为:“唯物论的‘唯理论与今日教条主义相像,唯物论的‘经验论则与今日经验主义相像。”
1952年4月,毛泽东的《矛盾论》重新发表。从这年7月开始,李达又以新的热情投入到《〈矛盾论〉解说》的写作中。9月17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李达,对为爱晚亭题写亭名和写作指导工作进行答复。信中说:
鹤鸣兄:
九月十一日的信收到。以前几信也都收到了。爱晚亭三字已照写如另纸。
《矛盾论》第四章第十段第三行“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着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八字应删,在选集第一卷第二版时,已将这八个字删去。你写解说时,请加注意为盼!
顺候
教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七日
正是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提出的意见,“两论解说”的写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需要重新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历史定位。“两论解说”作为准确阐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于1978年4月后又历经三次印刷。人民出版社还在1979年出版了合订本,发行量达10万册。“两论解说”采取对原著逐段解说的方式,运用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和人类斗争的经验材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而准确地阐释了毛泽东关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方法,首开新中国系统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先河。
请人审看《六十年的变迁》:“请你指定一位水平较高同志看一看这部书”
《六十年的变迁》的作者是李六如。李六如,1887年7月11日生于湖南平江县一个商人家庭,1908年到湖北参加新军,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进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1918年回国变卖家产,创办救贫工厂,进行实业救国尝试。失败后,又兴办平民学校,走教育救国之路。1921年秋,在毛泽东介绍下,李六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李六如抵达延安,后任毛泽东主席办公室秘书长。
1954年9月退休后,李六如着手写作三卷巨著——《六十年的变迁》,反映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在写作过程中,李六如并不满足于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所见所闻,还深入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同乡亲们亲切交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毛泽东、毛泽民、何叔衡等人的革命史料,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脱稿。李六如打印了若干份,送请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审阅,还请范文澜、吕振羽等历史学家指正。
毛泽东认真阅看后,将书稿批转给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审阅。林默涵看后,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小说,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该卷。《六十年的变迁》实际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季交恕,是个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历尽种种磨难后,他最终认识到只有汇入人民解放事业的洪流中才能真正救中国的道理。这与李六如的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发表后,一时间城乡争相购买,出版社不得已一版再版。此后,该书又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几种版本发行。
1959年初,李六如开始了第二卷的写作。完成草稿后,他呈送给毛泽东审阅,并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兹将我所写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草稿送请审阅,如若无暇,拟请指定一位秘书同志看看后半部和140—147、273—278这十来页。并恳指示。”长篇历史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从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写到大革命失败,信中请求审阅的,主要是该卷中有关毛泽东的部分内容。10月6日,毛泽东将草稿批转给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审阅,同时写下批语:
定一同志:
请你指定一位水平较高同志看一看这部书,如何?
毛泽东
十月六日
收到毛泽东的指示后,陆定一迅速组织人力审阅这部稿件,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了李六如。李六如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1961年,第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当李六如满怀信心开始第三卷的写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年担任毛主席办公室秘书长时,李六如就因为不肯顺从江青而得罪过她。江青等人利用这个机会,对这位时年已经70多岁高龄的老者进行了残酷的批斗。1973年4月10日,仅完成第三卷8600字写作任务的李六如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86岁。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李六如平反昭雪。他的《六十年的变迁》第一、二卷连同第三卷的部分手稿被列为当代文学经典丛书,于200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关心《柳文指要》的写作:“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
《柳文指要》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爱国人士章士钊。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3月生于湖南善化。20世纪2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时,因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至交,故他也早与毛泽东相识,交情甚笃。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章士钊酷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文章,13岁时就开始读柳文。1960年,章士钊开始着手撰写《柳文指要》,至1965年初完成上、下部共近100万字的初稿。毛泽东对章士钊写作《柳文指要》一事颇为关心,多次索要书稿阅看,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派人给章士钊送去桃杏各5斤,并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行严先生:
大作收到,义正词严,敬服之至。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今奉上桃杏各五斤,哂纳为盼!投报相反,尚乞谅解。含之(指章含之,章士钊的养女——引者注)同志身体如何?附此向她问好,望她努力奋斗,有所益进。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信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句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一首写人们互赠礼物表达情意的诗。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很显然,回报的东西要比受赠的东西价值大得多。这是人类高尚情感的一种体现,这种情感是人们精神上的契合、心灵上的共鸣,而不是一种等价交换。所以说“匪报也”。在信中,毛泽东把《柳文指要》比作“琼瑶”,把自己送给章士钊的桃杏各五斤看作对章士钊不平等的交换,认为此举是对《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反解,“投报相反”之处,请他“尚乞谅解”。以桃杏各五斤换读章士钊的《柳文指要》,也算一大趣事吧。
实际上,毛泽东对《柳文指要》的关注绝不是“投报相反”。就在这封信发出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又读完了书稿的下部,随即又给章士钊写了一封信:
行严先生:
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已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毛泽东的这封信,提出了他对《柳文指要》书稿的修改意见,给章士钊很大的启迪。信中提到的“另有友人”,指的是当时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
毛泽东在写作
康生曾明确反对出版《柳文指要》。早在1963年3月,章士钊曾将写出的40多万字书稿交付中华书局征求意见。总编辑不敢擅自做主,就打报告请示文化部和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又请示康生,康生批示说:“我认为中华书局不应该给章出此书。如同意,请告中华书局。”又说:“如章问,可直接告他,书中有许多错误观点,并企图为他过去的丑恶翻案,进而宣传自己。我们的纸张不够,为什么给他出这样一部四十余万言的书?即使没有或删去那些反动论点,也不必出。因为:(1)如果从哲学史思想史角度上研究柳文,没有马列主义观点是不会得出正确结论的;(2)如当作材料来出,专家会去看原文。”
中华书局总编辑接到这个批件后,将稿件退给了章士钊。这件事情,毛泽东是知道的。事隔两年之后,1965年8月5日,毛泽东想帮助老朋友再次出书时,便将书稿送给康生看,并写了一封信与他沟通。信中说:“章士钊先生所著《柳文指要》上、下两部,二十二本,约百万言,无事时可续续看去,颇有新义引人入胜之处。大抵扬柳抑韩,翻二王、八司马之冤案,这是不错的。又辟桐城而颂阳湖,讥帖括而尊古义,亦有可取之处。惟作者不懂唯物史观,于文、史、哲诸方面仍止于以作者观点解柳(此书可谓《解柳全书》),他日可能引起历史学家用唯物史观对此书作批判。如有此举,亦是好事。此点我已告章先生,要他预作精神准备,也不要求八十五龄之老先生改变他的世界观。”
看到毛泽东极力推崇《柳文指要》,康生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在12月5日给毛泽东的复信中说:“八十五岁的老先生,尚有精力做此百万巨著,真非易事。我读完之后,觉得主席八月五日信中对此书的评价,是十分中肯完全正确的。此书翻永贞政变之案,申二王八司马之冤,扬柳子厚‘以民为主的思想,斥韩退之‘以民为仇的谬论,确有新义引人入胜之处。当然,正如主席信中所说,此书也有缺点,如著者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柳文,对柳宗元这个历史人物缺乏阶级分析,对社会进化,以为‘承新仍返诸旧,‘新旧如环,因成进化必然之理等等,但这些对于一个没有研究马列主义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1966年1月12日,毛泽东再次致信章士钊。信中说:
行严先生: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惠书及附件均已收读,极为感谢!三国志一部亦已收到,可作纪念,便时乞代致谢意。大著《柳文指要》康生同志已读完交来,兹送上。有若干字句方面的意见,是否妥当,请酌定。
顺颂
春安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二日
写毕,毛泽东又附注说:“附件两纸,另康生同志来信一件,均附上。又及。”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关心和他与章士钊之间的特殊感情,《柳文指要》才得以在1971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却了章士钊多年的一桩心愿。他激动地买了上百册,亲笔题字送给毛泽东、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还送他一部《柳文指要》作为纪念,并特意解释说,这本书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才得以公开出版的。
支持完成《李自成》的写作:“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早在韶山读私塾时,他爱看的“杂书”里面,就有关于李自成的书。对有关李自成的文学作品,毛泽东也非常关注。1930年,民间作家李健侯写成了一部近35万字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1944年,毛泽东读后给李健侯的同乡李鼎铭写了一封信,称赞该书,并将该书抄录了一部以备后用。
从1957年开始,著名作家姚雪垠也开始着手写作一部名为《李自成》的长篇小说。反右倾运动开始后,姚雪垠被划为“右派”,发配到武汉东西湖农场种地。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到1958年8月,完成了《李自成》第一卷和第二卷一部分的写作。1963年8月,第一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姚雪垠还寄送了一本签名书给毛泽东。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白话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广受好评。但“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对这本书的批判也随之升级,有人批判这本书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攻击姚雪垠和《李自成》的大字报更是铺天盖地。
毛泽东也认真地看了《李自成》,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1966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委托中南局第二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转达武汉市委,要对姚雪垠予以保护,让他继续写下去。由于毛泽东的关心,姚雪垠得以免受批斗之苦,他的《李自成》原稿以及收藏的大量资料也幸免于难。后来,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姚雪垠总是感慨地说,“我在最危险的时候得救了”,“这是毛主席的指示产生了巨大作用”。
1974年春夏之交,国内形势变得更糟糕了。“四人帮”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批林批孔”,闹得乌烟瘴气。姚雪垠的创作权也被变相剥夺了。此时,湖北省委、武汉市委也被夺了权。姚雪垠觉得,要想将《李自成》继续写下去,只能致信毛泽东求助了。但他又担心:信如何才能送到毛主席手中呢?
姚雪垠试探着给曾任武汉市委文教书记、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工作的宋一平写了一封信,寻求帮助。收到信后,宋一平立即同胡乔木、邓力群等人进行商讨,并很快给姚雪垠回了信,同意姚雪垠给毛泽东写信的想法,答应负责托人直接呈送到毛泽东手中。
接到信后的姚雪垠兴奋不已,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了他的写作情况,以及目前的困难。
宋一平接到信后,请胡乔木代为转交。为示重视,胡乔木还专门就此事写了一份报告,于1975年10月23日一并呈送给毛泽东。报告写道:
主席:
送上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由武汉写给您的一封信。姚在信里说,这部小说他拟写成五卷约三百万字,第一卷已改好,第二卷已写成近两年,但还没有地方出版,请求您给予帮助。
姚的信是宋一平同志托我转送的。宋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以前长期在武汉,所以姚把信寄给他。宋还把姚的两封信給我看了。因为这两封信可以帮助了解姚目前的具体困难,所以现在也一起附上,供您需要时参阅。
敬礼
胡乔木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此时,毛泽东已患病多日,特别是眼疾严重。尽管这样,他还是认真地看了姚雪垠的信,旋即在胡乔木的报告上写下批语: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泽东
十一月二日
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1975年12月21日,姚雪垠从武汉来到北京,专心于书稿的写作和修改工作。后来,姚雪垠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在我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毛主席第二次保护了我。”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关心,姚雪垠终于有了独立的写作时间。粉碎“四人帮”后,姚雪垠的写作进入了最后冲刺期。从1977年开始,《李自成》第二卷至第五卷陆续出版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