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地铁宁高线客流特征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3-06-18胡蓉凌小静彭艳梅

运输经理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线高淳客运量

胡蓉、凌小静、彭艳梅

(1.南京宁高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2.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

0 引言

市域(郊)轨道交通是一种介于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新型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城市中心城区与周边新城之间、组团城市各城镇之间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运输服务[1]。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市域(郊)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2017 年《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1173 号),到2020 年《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0〕116 号),市域(郊)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期。

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同,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多处于“城市背面”地区,与城市功能天然分离,站间距大、沿线开发强度不高等原因使其客流效益难以达到预期。在市域(郊)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提升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规模及效益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京地铁宁高线位于城市40~80km 半径范围,具备典型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特征。通过对南京地铁宁高线客流特征及提升策略的研究,为未来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提升提供参考,为运营模式与服务标准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1 南京地铁宁高线发展概况

南京地铁宁高线(S9号线)于2017 年12 月30 日 开通运营,是联系南京高淳区和中心城区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全长52.42km,设6 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0.48km;线路设计速度120km/h,采用B 型车3 节编组,平均旅行速度超过80km/h,是一条典型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

1.1 客流总体规模

根据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信息,南京地铁S9 号线自2017 年12 月30 日开通运营至2022 年12 月31 日,共运营1782 天(不含受疫情影响停运的46 天),客运量合计2611.1 万人次,日均客运量约1.5 万人次/日,最高日客运量为2021 年5 月1 日的4.2 万人次(见图1)。

图1 宁高线(S9 号线)日客运量分布图(万人次/日)

1.2 客流成长规律

对开通至2022 年12 月31 日的客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年客流趋势看,线路年客运量增长乏力,受疫情影响出现负增长情况;按月份来看,4 月—6 月、9 月—11月的日均客流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呈现出春秋季节客流规模大的特征(见图2);按特征日来看,呈现出节假日客流较高、工作日客流规模较为稳定的特征(见图3)。

图2 宁高线年日均客运量及月日均客运量分布图(万人次/日)

图3 宁高线分特征日日均客运量及工作周日均客运量分布图(万人次/日)

从宁高线客流增长规律可以看出,在工作日,宁高线主要服务于沿线人口的日常出行需求;在周末及法定节假日,由于旅游休闲的客流出行需求大幅度增加,故其客流规模增长明显。

2 南京地铁宁高线客流特征分析

结合电信手机信令数据和宁高线乘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到宁高线客流特征如下。

2.1 客流构成特征

2.1.1 年龄结构

根据调查结果,宁高线乘客20 岁以下占比约为10%,主要为大中专学生;20~50 岁占比约56%,50 岁以上人群占比相对较高,超过32%。

2.1.2 职业结构

根据调查结果,宁高线乘客以公司职员、学生、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等群体为主,各类职业人群的占比结构差异性相对较小(见图4)。

图4 宁高线乘客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图

2.2 客流出行特征

2.2.1 出行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宁高线乘客工作日通勤出行占比不足30%,而公务出差、购物/办事、旅游休闲、探亲访友、看病就医等客流占比相对较高。

2.2.2 出行频率

根据调查结果,宁高线乘客每周乘坐3 次以上的客流不足20%,而无规律出行的客流占比接近50%(见图5)。

图5 宁高线乘客出行目的与出行频率结构图

2.3 客流分布特征

根据电信手机信令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宁高线乘客主要分布于站点周边3~5km 范围内。从客流圈层分布来看,1km 范围内的客流占比约25%,1~2km 范围内占比约22%,2~3km 范围内占比约23%,各圈层分布较为均匀;同时,5km 以外客流占比相对较大,达到近20%。

2.4 客流接驳特征

2.4.1 接驳距离

调查显示,宁高线乘客的平均接驳距离约为2.5km,远大于城市轨道交通。

2.4.2 接驳方式

调查显示,宁高线乘客步行接驳的比例不足20%,非机动车接驳的比例约为35%,机动车接驳比例则高达46%。

2.4.3 接驳时间

调查显示,宁高线乘客的平均接驳时间为14min,主要是公交车和小汽车的接驳时间相对较长(见图6)。

图6 宁高线乘客接驳方式结构图和分方式的接驳时间(min)分布图

3 南京地铁宁高线客流提升策略

宁高线末端的高淳区是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是国际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慢城”,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传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宁高线穿越石臼湖,近年来随着宁高线的开通,石臼湖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天空之境”“海上列车”“龙猫草海”“灯塔打卡”等新兴网红打卡地逐渐被大众熟知。围绕宁高线的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建议从“显特色、补短板、优运营”三个方面开展客流提升工作。

3.1 打造轨道交通文旅品牌,推进交旅融合

高淳“山慢城、水慢城、文慢城”等传统旅游资源丰富,石臼湖特色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宁高线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交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3.1.1 打造“轨道+”环湖之旅

石臼湖自然风光优美,但景点较为分散,周边交通的通达性不足。建议利用轨道交通运量大、安全、快速的优势,在轨道车站引入共享交通,倡导“轨道+共享交通”游石臼湖,满足年轻化客流的出行需求。

3.1.2 探索发行“轨道+旅游”套票

借鉴国外大都市周游券、一票通等的做法和经验[2-3],建议以高淳为试点,结合高淳景区收费情况,探索发行“轨道+旅游”的交旅套票。套票涵盖南京轨道交通车票、高淳常规公交车票、高淳旅游景点门票,并提供景区商家或收费项目的折扣优惠,切实推行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3.1.3 结合沿线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列车

建议结合高淳慢城、石臼湖天空之境等旅游资源,探索打造宁高线旅游休闲主题列车。同时,未来增加上线列车时,建议车辆的设计更加适应游客出行和使用需求,包括配置更为舒适的座椅和更加宽敞明净的玻璃大窗等,进一步凸显宁高线轨道交通文化旅游品牌的特色。

3.2 完善站点交通配套设施,提升吸引能力

宁高线客流分布相对广泛,其末端接驳是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宁高线各站点存在的集疏运设施不足、衔接不便等问题,建议结合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不断完善交通接驳设施及道路网络。

3.2.1 加快推进站点周边道路建设

针对团结圩站与东侧辐射范围内的古柏街道无道路连通的问题,建议尽快推进相关道路建设,打通古柏街道与团结圩站的联系通道。

3.2.2 完善站点周边换乘设施配置

针对非机动车停放侵占慢行道空间的现象,建议利用站点周边硬化空间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场地;针对未来停车场设施规模不足的问题,建议结合高架车站桥下空间进行预留和布局。

3.2.3 积极推动接驳公交线路开行

针对公交接驳线路少、间隔长等问题,积极推进沿线接驳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开行,满足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需求。

3.3 优化运营组织与服务,不断提高客流契合度

3.3.1 结合客流变化,动态优化列车开行方案

宁高线不同特征日呈现完全不同的客流特征和规律,列车开行方案也应随着客流规律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针对工作日客流特征,大站快车的开行应充分考虑客流出行方向的单向性;针对周末客流规模较大且时段分布相对均衡,建议周末高峰时段增加列车班次。

3.3.2 适时启动车辆增购计划

分析宁高线近期沿线开发,高淳区团结圩站周边规划建设高职园。该高职园已开工建设,计划引入多所高校,2025 年在校师生员工将达8 万人,远期将达15 万人。面对轨道站点周边人口规模大幅增加,结合高职院校客流的出行特征,既有列车的数量难以保障高峰时期的客流出行需求。建议结合高职园师生入住情况,适时筹划宁高线列车增购计划。

4 结语

近年来,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大都市圈市域(郊)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但市域(郊)轨道交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其服务对象、功能定位、客流效益等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南京是全国市域(郊)轨道交通建设相对较早的城市,宁高线的客流特征与客流提升方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未来市域(郊)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线高淳客运量
交通运输部:3 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环比增长16.6%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2018年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特征分析
2018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行特征分析
涉及三角形高线、中线的欧拉不等式的加强
存在感
30CrMnTi钢高线轧制工艺的研究与实践
高线红外测温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