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2023-06-18张智辉

走向世界 2023年20期

张智辉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一章 只为苍生谋

在济南名士中,有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人物。他兼具颜回之德、曹植之才、魏征之忠,是最年轻的“教育局长”, 曾冒死直谏, 七次辞官,登车就道为赈灾,三事忠告留后人。此乃何人?一代名臣、文坛大家,张养浩,别号云庄。

纵观他一个甲子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节 一时名动世人知 妙齡椽笔赋“白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元史 张养浩传》)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其父张郁经商有道,且克勤克俭,在历城购置田产五百余亩。殷实的家境为张养浩学习提供了优渥条件。

张养浩少有慧根,仁慈宽厚贯穿一生。“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6岁那年,他随母亲去给外祖父送行,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张养浩仍追上去交还给失主。

不仅拾金不昧,还是妥妥的学霸。“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他少时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父母担心他如此苦读伤身,叮嘱他多休息。深知父母用心良苦的张养浩,佯装听从,通常白天默默背诵读过的书籍,到了夜间就关上房门在灯下偷偷苦读。

天纵英才,崭露头角。17岁的张养浩作《过舜祠》:“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状物抒怀,字字深沉,岂是少年,诗坛激起一阵涟漪。

更“吸睛”的是两年后,19岁的张养浩登上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极目远眺,只见碧波荡漾,苍茫开阔,他怦然心动,激情满怀,以其神来之笔写下《白云楼赋》:“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雄兵一夕自天至,纵余渠帅独与刑,九重赐券且舆盟,带砺宠光浮动堂舆庭。”“朱帘香歇桂花老,金铺色暗苔痕青。长歌慷慨吊陈迹,风动仿佛来英灵。”稽古揆今,发微抉隐,凭吊山水,歌赞英雄,大气磅礴,颇有《滕王阁序》之神韵。一时洛阳纸贵,名动四方。

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这位高官求贤若渴,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20岁的张养浩做了东平学正,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在当时看,这应是最年轻的“教育局长”。这位慧眼视才、真心爱才的焦遂先生有伯乐之功,或许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朝一颗政治新星、文坛巨星正冉冉升起。

第二节 一心甘为苍生谋 庙堂何曾惧龙颜

“致君泽民”,胸怀利国济民理想的张养浩,1292年离开东平到京城求仕。元朝平章政事不忽木对张养浩大为欣赏,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此后张养浩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旅食京华岁又残,悠悠身世去留难。身能安分贤于隐,子肯读书贵似官。”无论身居何职,他甘守清贫、恪尽职守,以读书为乐事。

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不忽木前去探望,当他看到这位御史台家中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称赞道“此真台掾也!”“台掾” 乃御史台支柱之意。

“不鄙薄民,乃率之以躬。待之以诚,使民俗归厚,其民莫不心亲而安其教令”。大德九年(1305),张养浩离开了为吏13年的京师,出任堂邑县尹。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上任之初,针对当时辖区内鬼神迷信泛滥“淫祠”林立的弊端,以霹雳手段,“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对横行多年的黑恶势力李虎集团,“旧尹莫敢问”,张公重拳出击,“尽置诸法”。

《元史》中赞张养浩:“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政声人去后,他卸任十年老百姓仍为他树碑立传。

至大元年(1308),张养浩升任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敢与天子争是非,能与大臣辨可否,为国为民直言敢谏,有时冒死上书。

他坚决反对在中书省外再设一个尚书省,认为如此将使中央机构更加庞大,增加百姓负担。朝廷执意要设,他直言,变法必乱政,将祸及天下。他上书武宗皇帝《时政万言书》直斥朝政“十谬”:赏赐太侈、禁网太疏、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号令太浮、幸门太多、风俗太靡、异端太横、取相之术太宽。因为言皆切直,为当国者不能容,至大三年(1310)张公被罗致罪名,罢官家居。

春去春又回。至大四年(1311)正月,朝廷施行新政,张养浩复出。

胸怀社稷的张公两次主持进士考试,为朝廷聚拢一大批政治精英。科试后,有进士要登门致谢,张公谢绝不受,“诸公但思至公血诚以报国政,自不必谢仆。”一心奖掖后进,为国养士储才。

英宗执政不久,擢升张公参议中书省事,意味着张公以汉人身份进入了元朝政权中枢。虽皇恩浩荡,但张公“毫不领情”,涛声依旧。是年元夕佳节,英宗欲在宫内大办灯会,对这一奢靡之举,张公直陈利害,“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英宗最后取消了花灯计划,并下令赏赐,也算张公有惊无险,逃过一劫。

“潦倒乾坤双鬓秃,凄凉今古一灯寒。明朝五十从头数,且尽椒盘此夜欢。”这是他在退隐前一年所作《京师除夕》,不恋京师繁华,隐隐有退意。

第三节 一朝归来播画舫 寄怀山水倒壶觞

“士之处世,进不欣,退不戚,一意义命,嚣嚣然无如而不自得。”1321年6月10日,官居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公提出辞职,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辞官归里。

自此至天历二年(1329)8年间,张养浩生活在故乡云庄(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我爱云庄好,柴门俗客稀”“汇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间。”此间,他优游于家乡山水泉林之间,陶醉于诗酒唱和之中,度过了他一生最惬意的时光。

“有青山劝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闲中独乐,敛心上之经纶,吐胸中之锦绣”,亭中饮酒,树下赋诗,云庄是他与酒朋诗侣的艺术沙龙。

最惬意的莫过于放飞心灵,拥抱大自然”。“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朦胧醒来,窗外曙色熹微。“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屋里可听得到泉水淙淙,堤上云雾缭绕,树林时隐时现。移步异景,处处是诗。

“对山水,忘名利,近晌午犹酣睡”“对风花雪月吟,有笔砚琴书伴”“对一缕杨柳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如这般风光旖旎,时光惊艳,岁月温柔,别了那虚名浮利,机趣、妙趣、谐趣尽在词中,故乡的“云”给了他可依可靠的栖息地。

他集豪情于笔端。“田园也,第宅也,子孙也,名也,年也,言也,他人求其一而不获者,皆于余具之。是知造物之福于我者,可谓完也。”这里是我的田园、老宅,有我的子子孙孙、声名威望,我过往的岁月和未来的时光,我所写诗词文章,都寄托在此,令人羡慕,这是造物主赐给我的福地,可谓完美。张公以“六也”赞云庄福地。在《夏日池上》中同样感慨“此福几人得?”知福得福惜福,在张公身上兼备求诸己的君子人格。

云庄之于张公,如王维之于辋川别墅、贺知章之于鉴湖,是无可代替的精神故园。今日云庄遗迹尚存,九皋亭雕栏画栋,文忠园翠柏掩映,因张公已成为一个文学坐标地、名士纪念地,影响着一代代后学。

令济南人引以为傲地是,他怀着桑梓深情,并以敏锐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济南山水的“五可”之美,是对济南山水文化的重要美学贡献。“至若四时之变,与夫阴霁早暮,水行陆走,随遇出奇。凡可以排嚣宣郁,使人蜕凡近,心高明,可喜可愕可诗可觞可图者,靡一不具。”在《重修会波楼记》中,张公“浩”言识美,描述济南四季风景各美其美。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张公凭栏远眺,凌云纵笔,“吾乡山水之胜名天下”。这就是济南,有底蕴而不豪横。

山水间的张公,初心未改,“用则经纶天下不以为夸,否则著述山林不以为歉。盖经纶所以行道,著述所以传道,其升沉显晦虽若不同,揆诸事业则埒也。”经纶世务“立功”与著述“立言”,看似不同,实则异曲同工。

缘于张公声望和才华,云庄从未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至治三年(1323),朝廷召他为吏部尚书,张公力辞未付,此后直到文宗天历元年(1328),朝廷先后七次聘张公,都被他拒绝。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很有苏子风范。

第四节 一声叹息肠内热 哀民生兮伤黎元

“远是非,绝名利”。张公虽远离朝堂,无意功名。可是,他放不下 “社稷之危”。 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饥民相食,朝廷以赈灾之任下诏,“及闻西土灾荒,一命即驾”。 他不顾高龄体弱,似乎有所预感,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兼程,奔赴任所,“无所惭,此心非为官"。

临行母亲执张公之手,且泣且言:“我年迫八旬,汝发已素,此别之后,再见无期 ” ,张公洒泪而别。

一路上,遇饥者赈之,遇死者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看多了饥民惨状,张养浩不觉悲从中来,留下了旷世名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雄浑沉郁,悲凉苍劲,尤其这近乎于呐喊的最后一句,以其民本思想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经典之句、百年一叹,“振聋发聩,有若金石掷地”。

张公祈雨,感天动地,“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大旱之际,喜降甘霖,“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张公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凶顽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 救灾过程中,还要与刁滑之徒斗智斗勇。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想起百姓的苦难便寝食难安,天历二年(1329)7月,严重透支健康的张公,得疾不起,病逝于任所,享年60岁。

关中百姓得知死讯,悲哀痛哭犹如失去了父母。

第五节 一縷英魂归梓里 “七聘堂”前忆张公

风雨一甲子,张公之殒极具哀荣,朝廷考其一生德行功绩,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其子张引扶柩归里,离开西安时,送殡百姓络绎不绝。朝廷为褒奖张公,赐于曲江池畔立祠祀之。

张公魂归故里,今日天桥区北园于“水月松风”间,留下了后人永远凭吊的张公坟。“文忠园”就是张养浩的墓园。天桥区柳云社区,这“柳”字即源于张公生前曾在云庄效仿陶渊明种柳树五棵,和云庄之“云”各取一字而成。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故居(位于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后人起名“七聘堂”以示怀念。在他去世16年后,元代史学家苏天爵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作《七聘堂记》,赞“其牧民则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曹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名流、骨鲠、能臣,对张养浩表达出深深仰慕之情。

“诚一代之伟人”, 元代“三俊”之一,以传奇一生书写着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独有的风骨绘制着一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锦绣画卷,在忧患和呐喊中,一路追寻着立德、立言、立功的彼岸。

第二章 笔纵风雨惊

张养浩不仅是“只为苍生谋”的政治家,还是一代文学大家。他自幼习读经史子集,一赋成名,洛阳纸贵。诗文词曲无不出色,散曲更是独步文坛、名满天下。可谓笔落风雨惊,诗成鬼神泣。

第一节 摇笔散 卓然可传

在元代济南最杰出的散文名家当属张养浩,游记、传记、政论、奏疏等广泛涉猎,风格质朴,明白畅达。

他抨击时政,“辣”味十足。指斥“十弊”,件件直抵要害,一腔浩然正气。

写民生冷暖,一往情深。在《驿卒佟锁住传》中他叙述了一个儿童被掠买为奴的故事,疾呼“国有饥民,则人主不飨;有冻民,则人主不衾”。 悲天悯人,跃然纸上。

写百姓疾苦,惨不忍睹。在《时政书》中写山东、河南一带“十室九空。民之扶老携幼,累累焉鹄形菜色就食他所者,络绎道路。其他父子、兄弟、夫妇至相典鬻为食者,在在皆是。”在《祭李宣使文》写关中灾民、流民惨状“纵横山谷,鹄形菜色,殊不类人。死者枕藉,臭闻数里”。纵是铁石心肠,读之也会动容。

写个人进退得失,云淡风轻。在《翠阴亭记》中写道:“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这“山林”与“朝市”恰如庙堂与江湖。在《送元复初序》中则称“士之处世,进不欣,退不戚,一意义命,嚣嚣然无如而不自得”。出世与退隐只要合乎“义命”(本分)即可心安,辞官归里与七聘而后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翰林国史院编修孛术鲁翀赞:“圣朝牧庵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奋而宗之,卓然有成如云庄张公,其魁杰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66也称“养浩为元代名臣,不以词翰工拙为重轻……即以文论,亦未尝不卓然可传” 。姚燧(号牧庵)是元代散文大家,宗法其师者甚多,张养浩是其中魁首,其文能“卓然可传”,由此可见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第二节 哀哉吾民 字字惊心

胸中时时有苍生,笔下处处是民生。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流民操》以五言杂四言形式,一咏三叹,融情语于景语。 “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灾情颠覆人伦、人性,读之寒心酸鼻。

“屠子如屠狸”。如此人间惨剧,骇人听闻。张养浩在《长安孝子贾海诗》中表达了对百姓被逼杀子奉母的愤慨,“退省百无有,满屋风凄其。以汤和糠籺,进母母不怡。曰我幼汝饲,非珍即甘饴。而汝今我哺,以我犬豕为。况我老且病,累汝无几时。子惧白其妻,无言第头垂。”家徒四壁,母亲对吃糠咽菜很不满意,牢骚满腹,只叹自己时日不多,儿子被逼无奈,杀子奉母,其母不明就里,“母知口腹美,不悟骨肉亏”。

“平生漫有博物名,迫视不能详一字。沉吟独立西风前,乔木荒烟日西坠。”他咏史感怀、借古喻今,“不信忠良信诡随,于兹可灼乱亡机。东京党锢迷臧否,西晋玄谈混是非。”

张公淡泊名利,辞官归里,欣然自得,“平昔为官本为亲,归来一意奉家珍。都将丹漏门前晓,办作斑衣膝下春。忠孝谁云难遂意,始终今喜得全身。呼儿为我修园圃,从今无心走世尘。”不恋官场恋家园,该是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 此诗堪与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相媲美。

“和平冲澹之中错以奇崛藻丽”。诗风质朴,文俚结合,深入浅出,其诗被收入《元诗选》中;在《济南诗文选》中,收录张公诗文数量高居济南籍文人之首。

第三节 藻丽葩妍 横纵卷舒

张公也有众多词作,并有词集《江湖长短句》,惜其散佚。迄今只能从章丘人元代文学家刘敏中为其所作《江湖长短句引》中略知一二。

“礼部侍郎济南张养浩希孟使江南,往返仅半岁,得乐府百有余首,辑为一编,目之曰《江湖长短句》,归以示余。余读之,藻丽葩妍,意得神会,横纵卷舒,莫可端倪。其三湘五湖晴阴明晦之态,千岩万壑竞秀争流之状,与夫羁旅之情,观游之兴,怀贤吊古之感,隐然动人。视其风致,盖出入于三家之间,可谓能也。”

由此可知,张公初到江南,面对与北方迥异山河美景,文思泉涌,仅半年就写出了百余首词,其内容除写景咏物外,还咏史怀古、抒发羁旅之情, “藻丽葩妍”“横纵卷舒”,属北方词人典型的雄健风格。

第四节 花也溅泪 鸟也惊心

金元之际,散曲初兴。长清人杜仁杰就是一位杰出的散曲作家,其学生刘敏中也有词作传世,而真正将元代散曲推向高峰的则是张公。在他如椽笔下,花溅泪鸟惊心。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这首《过金山寺》将长江一泄万里之势、金山寺奇崛虚幻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万言策长沙不还,六韬书云梦空叹。只为他进身的疾,收心的晚,终不免有许多忧患。见了些无下梢从前玉笋班,因此上功名意懒。”这首《双调·沉醉東风》意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这首《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几分诙谐,几分嘲讽。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对屈原等历史风云人物一番咏叹,烟消云散,回归现实,最惹人喜欢的还是这五柳庄的 “逍遥散诞”。

张公是一位绝顶的“白描”高手,“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这首《咏江南》景物铺陈,无修辞夸张,却有列锦和意象叠加之奇效,直胜“枯藤老树昏鸦”。

他善用遗貌取神、离形得似手法,“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垌,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这首《越调·寨儿令·冬》通篇写雪,独独不见一个雪字。

他的旷世名作《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尽人皆知,同样令人称颂的还有“另一只羊”。《人生于世》:“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参透禅机,进退有度、行藏在我。此外,他的《骊山怀古》等怀古系列作品,不再拘泥于个人际遇感怀,而是从历史维度俯瞰人世沧桑,逐步迈向艺术之巅。

张公散曲《云庄乐府》共收小令150余首。作品雄浑中融清逸,悲壮中融典雅,尤善于融情入景。风格多样,或清俊明丽,或飘逸疏放,或雄健激昂,且感情真挚,气象宏大,自成一家,自是一流,

对张公诗文,元孛术鲁翀赞“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其动荡也,云雾晦明,霆砰电激;其静止也,风熙日舒,川岳融峙,绰有姿容,辟翕顿挫,辞必己出,读之令人想象其平生。”在当朝有“欧阳修”之誉的张起岩称其“诗文浑厚雅正,气盛而辞达,善周折,能道人所欲言”。

著名文史专家周长风先生曾撰文《济南人在哪里安放对张养浩的纪念》,他研究认为,在济南文学史的地位,张养浩不在“二安”之下。

第三章 万言一寸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张公文学成就自不待言,政论鸿文卓有见地,《四库全书》将其列为“官箴”,元以后官员案头必备,日本一度将其视为从政教科书。洋洋洒洒万字,集为政之道、之德、之方于一体,要言不烦,时见警策之语,字字呕心沥血,可读可信可鉴。这就是张养浩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事忠告》。

第一节 肺肝冰雪 胸次山河

从敏而好学、名动天下的年轻学正,到惩恶治乱、敢于碰硬的县尹,再到不惜“死谏”的监察御史,尤其是晚年以多病之躯抱赴死之心关中救灾,张公在追求“三不朽”人生境界上从未止步。除诗文词曲外,张公“立言”成就斐然,主要体现其政论文章《三事忠告》上。

张公以其近乎传奇的从政经历和悲悯精神、文心慧眼,笔耕不辍,且行且写,轻拢慢捻,纵论古今为政成败得失,最终形成了《三事忠告》又称《为政忠告》,含《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三篇九十四条,尽是肺腑之言。

内容上,《牧民忠告》主要从德行、操守、职事等方面阐述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及能力,《风宪忠告》则主要从自律、尽责、为公等方面阐述监察官员应具备的修养及工作原则,而《庙堂忠告》主要从修身、立德、尽忠等方面阐述朝廷大员应具备的境界及担负的重要职责。总体彰显了修齐治平、仁德尚道的理念。在元明清影响深远,备受瞩目。

“观其在守令则有守令之式,居台宪则有台宪之箴,为宰相则有宰相之谟。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考其为人,能竭忠徇国,正大光明,无一行不践其言”。张公不仅是在其位、谋其政,而是干一行、精一行、写一行,所写为真情心声,其为人光明磊落如其所言,明人张纶在《林泉随笔》中评价。

“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阔。盖养浩留心视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非海阔天空、泛泛而谈,乃是脚踏实地、用心所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大加赞美。

墙内开花,墙外亦香。《三事忠告》在日本朝鲜等邻国享有盛誉。日本将其作为《为政三部书》,是江户时代幕府政要的必读经典之一。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对《庙堂忠告》情有独钟。

“订讹质谬,粲然明白,若珠璧之为辉,菽粟之为味。”“忠”言凿凿,如春雨润心,似秋月可鉴,堪为为政宝典、从政密钥,它所表现的璀璨文采和卓越的政治智慧,问世以来,被誉为“矜式”“仕规”“良规”“法戒”,虽跨越数百年魅力仍存。

对于成书初衷,做序者陈琏言辞恳切,“为政之道,载在六经子史,昭如日星。然浩瀚无涯,莫识其要。”一言以蔽之,阐述为政之道的文字浩如烟海,能得其要领者少之又少,为为政者打开一扇窥视民生社会的窗户,这即是拟写《三事忠告》的来由。

闻弦歌而知雅意。读其文,如汩汩清泉,滴于石上,泠泠做声,品其意,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肝胆冰雪,金声玉振,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节 为政有“道” 振聋发聩

“道”可道,张公摇笔散珠,留下几多“箴言”高论。

话“仁”讲心,感人至深。“亡友段伯英尝尹巨野,民有犯法受刑者,每为泣下。”张公一位亡友每看到犯人受刑就会禁不住落泪,有的人认为不应该,而张公自有见解“人必有是心,然后可以语王政。”人有此仁心才可以谈论王政,古代就有囚禁他人于狱中而自己不回家就寝的情况,良心所致,非过也。

行政伦理这一看似高深莫测的话题,张公解析一例,“轻描淡写”透露“玄机”。 古人纵囚省亲如期“归队”者居多,而张公认为法为事关天下之大法,在法定期限内纵囚,不亚于玩弄天子之法,是“掠美市恩于下”,是借权“媚下”,朝廷统一实施则可,出于一己之私则万万不可。

“大要有三,曰忠曰敬曰仁而已。诚能忠以事上,敬以持己,仁以恤民”,在提要中陈琏阐述忠告篇目宗旨,即为政之道。

“己劳则民逸,己逸则民劳,此必然之理也。惮一己之劳,而使阖境之民不靖,仁人君子其忍尔乎?”张公力倡为官“先之,劳之”且“无倦”。

为政之道,重勤尚廉。张公以案说法:诸葛亮为丞相二十年,“无尺寸之增于家”,鞠躬尽瘁,千古流芳。与诸葛形成两极的是,唐元载为相,唯利是图,“籍没其家胡椒八百斛”,令人唾弃。继而,张公感慨,人生不满百,“姑以八十为率,计其得志不过三四十年而已,岂有三四十年之间能食胡椒八百斛之理。”惟愚生贪,贪转生愚。如此怪圈,发人深思。

防盗有“道”,张公设譬取喻,“诘盗非难,而警盗为难。警盗非难,而使民不为盗尤难”,审盗不难防盗难,防盗不难使民不盗最难。盗如鼠,官如狸,狸进则鼠退,反之亦然,“若夫使民不为盗,则又在于勤本以致富。”富而好礼,谁肯为盗。个中道理与孔子管子一脉相承。

第三节 为政以“德” “浩”言相劝

德為政之本,为政先修德。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从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到夫子“譬如北辰”说,政德之重要、修德之必要,张公献身说法,苦口婆心。

以“宁人负我,无我负人”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愧他人,以“天下之善,不必己出”的态度对待他人,给他人留下活路和空间,有此美德近乎于得道。换言之,“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同僚有过失,如不影响大局,包容为上。律己当严,待人当宽。

“四有”以省身。“民有寃欤?己有赃欤?政事有未善欤?报国之心有未诚欤?”百姓有无冤情,自己有无劣迹,政事有无不当,报国有无诚心,感而遂通,至诚才能感天动地。

仅“四有”省身远远不足,静坐常思己过,扪心自问“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汝容。”何德何能,受此俸禄,如假公济私,不图报国,天理不容。受人委派而怠其工,拿人爵禄而旷其事,只贪图自己安逸,有失公道,有负百姓。

如何自省,古人确有高招。中学时学《西门豹治邺》,津津乐道的是西门豹送巫婆沉海“送信”,在张公笔下又涨知识,“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是个急性子,腰中佩带以牛皮提醒自己“戒骄勿躁”,董安性子慢,佩带以弦(牛皮丝)提醒自己加快节奏上紧弦。借用这一“佩韦佩弦”典故,张公告诫为官者要正视自身不足,注意扬长补短,“弛缓克之以敏,浮薄克之以庄,率略克之以详,烦苛克之以大体”,迟缓者当敏于事,浮躁者克之以庄重,率性者克之以周详,苛责者克之以大局。拾遗补缺,韦弦自省,才是为政修身之路。现实中那些表现不佳乃至劣迹斑斑者,多是“狃于习而不知痛自克治故也”,固守陋习而不知所导致,不可不察。

为政修德,贵在秉持爱民之心。“心诚爱民,智无不及”,“爱民”是激发智慧的源泉,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赤子之生,无有知识,然母之者常先意得其所欲焉。其理无他,诚然而已矣。诚生爱,爱生智。”初为人母能知道婴儿的所思所盼,依仗的不是知识的积累,是源于心中的爱。“惟其诚,故爱无不周;惟其爱,故智无不及。吏之于民,与是奚异哉?诚有子民之心,则不患其才智之不及矣。”爱的真诚度越高,其智慧越有卓越的表现,为政者若怀有拳拳赤子之心,则不必担心智谋不足。德为才之帅也。

“盖古人视民如子,天下未有子在难而父母坐视不救之理也。”视民病如己病, “民之有讼,如己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为政者当以百姓心为心,视百姓冷暖疾苦感同身受。

不欺暗室,慎独慎微,“夫所谓严,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止,一语,一默,必遵礼法,厥德乃全。”从政者要始终怀戒惧之心,自律、自勉。

名节是“否决项”。“ 士无名节,犹女不贞,则何暴不从,何炎不附,虽有他美,亦不足赎也。”这贞洁观近乎“洁癖”,但道出了品行的重要性。

“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从政者应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如此则令出行随,受人拥戴,永享荣光。

第四节 为政有“方” 辨证施治

为政系管理之大成,在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窘迫,确需要“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张公以其实战心得,开出灵丹妙药,令人眼前一亮。

凡事当知流弊所在,区分轻重缓急。“世俗之情,强者欺弱,富者吞贫,众者暴寡,在官者多凌无势之人。”在人性与现实面前,不对称的竞争不可回避,在处理诉讼案件之时,当区别强弱,对症下药。

对亲族之间的诉讼纠纷,宜“冷处理”。“亲族相讼,宜徐而不宜亟,宜寛而不宜猛” 。徐缓可使其悔过,过猛会助长恶念。

治民如治目,治吏如治齿。“民远于官,不能知理法,误然而犯,宜若可矜。吏则日处法律中,非不知也,小过不惩,必为大患,无所忌惮矣。”民与吏所处环境不同,治吏更难。治民像治眼疾,静养为佳,治吏如治牙病,剔漱洗多管并用才可。

对于如何选贤任能,张公有“三步走”识才法:“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所举则知之。”先让他人举荐再观察,既观察被举荐人又观察举荐人,如适合标准才可任用。

对如何当好监察官,张公披露心迹,“人所趋者不敢趋,人所乐者不敢乐,人所私者不敢私”,所为皦皦者易污,使命角色特殊,要与天子争是非,与大臣辨可否,弹劾庸吏贪官,自身当置生死祸福于度外,襟怀坦荡,竭忠吐诚。

对管好 “身边人”这一难题,张公先“把脉”后“开方”。病灶在于“其人不可缺,而其势最亲。惟其亲故,久而必至无所畏;惟其不可缺故,久而必至为奸。”因太亲近而其得寸进尺,终养痈成患。去病“莫若自严”,非声色俱厉、吹毛求疵,而在于严把“案牍”关,辅之以感化,“使不忍欺为上,不能欺次之,不敢欺又次之” 。团队就是力量。“共署联事,一人努力而前,则余者皆当辅相以成其志。”如你打我不敲,几无可成之事。遇事先自省 “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如此才能众志成城,事半功倍。

万字“忠”言,皇皇巨著,自始至终怀苏洵之忧,得贾谊况味,有辛公“美芹”之风。 “三事恳乎忠告兮,启万古之群蒙。”历下四诗人之一、明代礼部尚书殷士儋如此盛赞。

明代吏部尚书尹旻赞张养浩:“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今年春晚走红歌曲《是妈妈是女儿》,戳中观众泪点的是其中“像溪水环游世界,拥抱回它出生的河流”,张公何尝不是如此,济南是他的起点,又是他的终点,是他祖辈的血地和他最后的灵魂归宿地。

纵观其一生,除了那个无可奈何的时代,他9岁时崖山海战将摇摇欲坠的赵宋朝廷沉入了大海,一介蒙元臣民,从草根逆袭为一代政治家、文学家,为政官声赫赫,为文著作等身,本当安享天年,却为救民于水火,累死在救灾任上。其人其德其才,高山仰止。

“一切疾苦,皆如己身当之”。“志苟一立,天下无不能为之事,而况读书乎?”这是他在《家训》中留给子孙们最后的叮咛,细细读来,确有金声玉振之感。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每一次写下他的名字,都能感受到一股浩然正大之气“塞乎天地之间”!

(本文作者系作家,诗人,“爱济南”签约名家,《走向世界·天下泉城》、济南时报、舜网专栏作家)

Zhang Yanghao, courtesy name Ximeng, was a writer from Shandong who liv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authored prose, poems, as well as songs. Besides his work as a writer, Zhang Yanghao also held high government posts and served at one time as head of the Ministry of Rites.

Over his 60 years of living, Zhang Yanghao was quite a legendary figure.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the Mongols completed their conquest of Song Dynasty with victory at the naval battle at Yaishan. Zhang Yanghao worked from the bottom up, from the grassroots, to become a senior politician and a literary scholar. He sacrificed his life to save people from deep misery, leaving a deed praised far and wide.

主要參考书目:

宋濂、王祎《元史·张养浩传》,王光磊《张养浩年谱》,张养浩《归田类稿》,《济南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