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父如师亦师亦友
2023-06-18徐岳峰
徐岳峰
父亲已经笔耕大野,魄力天地,我虽说是一个年奔65岁的人了,但还是在这段日子里经常怅然若失,在失眠的心底有种涌动,好像除了那种父缘外,他还是我心中的一尊真佛,即父是精神、父是导师、父是经典、父是艺术、父是哲学、父是信仰,那种力量永远都无法掂量。概括起来就三句:一句是只有读好书,才能做好人;二句是只有读好书,才能做好官;三句是只有读好书,才能写出传世文章。下面是我这些日子缅怀父亲怎样启蒙和引导我的读书生活的断想。
一、寓雕琢心性,励我痴迷传统国学
父亲心性耿直本色是武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即使在被使用或弃用中煎熬等待也不像陶潜那样浅尝辄止, 洗手不干,再不染政,最后他那顆比天大比火热的心终究还是归于平静。而他思想上学术上的爆发力还是异常无比,此时,我想在父亲国学的花园中采撷三朵鲜艳芬芳的牡丹与诸君分享:一是用《诗经》和《楚辞》兼济天地太滋养精神,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父亲发现他枕边的《屈原赋今译》不翼而飞,就询我是否拿了,我说拿到学校让老师借走了,父亲表现焦躁但还是平和地对我说,尽快和老师拿回来爹正在校读,我找老师要书,老师说让别人拿走了。“文革”时期,这些书都是被禁版的,后来父亲十分惋惜的对我说,那是一本郭老(沫若)的著本,是他50年代初去太原出差购的,看着父亲的表情,我是十分的愧疚。其实我不敢说前科,此前已有另一位老师把我拿到学校的《红楼梦问题评论集》之一也借而不归。其实在我害怕父亲问责的心中,已暗暗发誓将来给父亲配齐这套书 ,1998年初冬,果真我在大同市原永泰电影院旁的旧书摊上如获至宝,收得此书,这个痛让我整整隐忍了25年。当然我一直记着父亲当年对我说的《楚辞》与《诗经》是祖国并崎的文化山峰,无论是题材还是描写手法都非常典丽优雅,如果说《诗经》是风、雅、颂;那么《楚辞》就是赋、比、兴。父亲还激将我:你弄丢了我的《楚辞》,将来你就该承载起我研究《楚辞》的梦,大概这也就是我50多年来为啥对《楚辞》情有独钟,还时不时在我的一些散体文章中流出骚体句子的个中原因吧。二是用《汉赋》和《文心雕龙》描绘物象太玉润养心,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拨乱反正后,图书出版是空前繁荣。父亲有次来大同出差顺便看我,见案头放着本新购的人民文学版的《文心雕龙注》上、下,就对我说:喜欢作文的人,都对刘勰感兴趣,有了书,加上你立地成佛的心,坚持数年,你就会下笔有如神助,打开闸门自然好句子好文章就流出来了。当时我有幸刚到行署水利局工作,父亲站在时间当口励志我读书自不必说,可40多年来,我对刘勰这部如神授般的《文心雕龙》是每读一次都耳目一新,都确实践悟到它是一部字法精准,句法精妙,篇法精巧,喻事经典的神书,他润我一生。三是用《史记》和《资治通鉴》对话古今太强身健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转调地委农工部专事《农村调查》编辑和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的重心由此前的纯专业转向了文字工作。面对新的角色,父亲对我说:读是面,写是点;读是吃草,写是挤奶;而读经典则又是盖房立柱,出观点,做支撑,说完他递给我一个书单,我对《资本论》的阅读,由于部头太大,时而主动,时而被动,但确实武装思想。对《史记》的阅读,再结合自己的工作,我不得不膜拜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资治通鉴》的阅读,我也是随大流,从司马光给中国儒生们设定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个境界去入手,但父亲特别叮嘱我要注意《通鉴》这种叙事文本中的三个形态:一是“臣光曰”的标注,直接提示读者万不可读歪;二是“考异”面对某一事件的不同记载时便不予采用,但对没有采用的一些说法和记载要做考异,如记载武则天处理扬州谋反后,以“莫须有”罪名将重臣徐敬业、裴炎、程务挺杀掉遂召集众臣破口大骂道:你们有人摆老资格摆得过元老宰相裴炎吗?有人摆家庭背景,徐敬业可是将门贵种,其爷爷是从瓦岗寨下来的,至于军中威望,你们有谁能超过程务挺将军的?可就是这三人都被我诛灭了,你们就别自取其辱了,一番大骂之后,群臣趴下,异口同声说“唯太后所使。”对此,司马光则在考异里加按:“恐武后亦不至于泼妇骂街,没有帝王威严,轻浅如此,今不取。”三是明确“告诫”,如记载唐末官场政治风气不好,分别以牛僧儒和李德裕两派权斗,史称牛、李党争是一派上台就打压另一派,朝政混乱,党争激烈时,多数人搞政治投机,牛党在台上就拜牛党的领袖为师,李党上台了就娶李党成员的女儿为媳,不久牛党又上台了,这就让钻营的人陷入尴尬,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杜牧,一个是李商隐,他们俩混的真够蹉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李商隐的一首《锦瑟》,让我彻底知了父亲的悉心讲述。与此同时,譬如柳家,谁在台上都按自己的风格做事出牌,缘恪守家门礼法,两派都用他。柳家自柳公绰、柳公权以来,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柳玭曾当御史大夫,皇上任他做宰相,可他从不会巴结人,也不喜欢在两党之间搞平衡,所以掌政的宦官也讨厌他,所以刘玭一直在外地任职。父亲告诉我,司马光为啥要把这些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记载下来,就是要借此向后人褒扬柳家的家风,柳玭晚年告诫子弟:我们这些门第高的人家要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将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仅得比他人耳。我喜读通鉴,尤喜父亲指导下的精解,因为他讲文本时,往往要一方面还原事件,另一方面还要探究真相。
二、寓攻坚才锋,激发我构织诗意人生
父亲对我的审美启蒙是从四五年级训练我背诵唐诗开始的。当时的课本大多是毛主席诗词,还有几首杜甫的“三吏”、白居易的《卖炭翁》、李白的《靜夜思》,父亲感觉有点少就倒腾出家里箱底的读本,有《千家诗新译》、《杜牧诗选》、《杜甫诗选》、《杜工部诗选》、《宋词一百首》、《唐诗三百首》、王力的《诗词格律》、《宋词选》、《沧浪诗话》、《李清照》等,后来扩大到新体诗的训练。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百花集》、《郭小川诗选》、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这些书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虽然那时并不懂唐宋诗的浪漫,只是觉得上口觉得美。但父亲见我对唐宋诗的浓厚兴趣,怕剑走偏锋,食古不化就又给我加订了大量的现代文学期刊。有《诗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汾水》、《山西青年》、《中国青年报》、《地理知识》等,无非是要校准我的学习要趋向适用这个方向。看来一个父亲砥砺其儿子的才学潜力时,终也还是跳不出生活的观实对诗意人生的虚无的隐忧。而我这时确也着迷于李、杜的意境,只是为了不触怒父亲,由台面转入台下,但从李商隐的神妙之境,李白的大鹏精神,王维的山水胜境,白居易的琴酒诗三友;到苏轼智慧的观照,李清照的婉约孤独、深沉凄凉,辛弃疾和岳飞的报国无门等的深深感染,父亲也就不再做干预,而且还是一如既往地指导我进入诗意的乐土:这个时期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不少的乐趣,一方面旧体诗给我意境;另一方面新体诗点燃我青春的激情,如军旅作家张永枚的“到韶山”、“西沙之战”等,至今都让我热血沸腾、烂熟于心。直到父亲晚年,聊起唐诗,我说有个电视节目说太白诗妙绝千古,而最超群绝伦的是否是《峨眉山月歌》和《山中问答》两首,父前当即回答,唐人选唐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体就是律诗和绝句,清代的吴乔在《围炉夜话》中说的好:“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 所以我们在享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是第一。最后老人遗憾地表示,看这种节目全是误导。
三、寓高境平淡让我倾心欧美文学
1978年夏,我从水校毕业,父亲向我荐读《歌德谈话录》,他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反复品味的经典。歌德正是将他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精华倾注于他的谈话录中。我对父亲的评价表现平淡,只是悄悄的去用功领会其《谈话录》的真谛,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想通过歌德遵照其父亲的意愿学习成长,既要接受先进思潮,又要善于培养和挖掘自己对文学的兴趣。《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中世纪饱学多闻的博士和导师。父亲对我说,德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也正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纯正的传统道德,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父亲才让我从了解歌德着手令其学习德国文学的。父亲对我明确表示:你喜欢文学,绝不能因为过度推崇传统的本土文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后来的交谈中我知道了父亲已嗅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太久,政治敏锐性这一点是我最为父亲引以为傲的。父亲从《浮士德》给我唤回了歌德,而歌德又以“基督复活了”的声音去揭示改造社会的途径,去“理性”的宣告新的时代将降临人间。我也是借父亲的敏锐嗅到了祖国将会有一场大变革的时代风暴要来临,果真是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因之,我在遥远的中国与精神“复活”后的浮士德和瓦格纳相会,并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与欧美文学结缘46年。记得当时我还在太谷县参加省水利厅的专业培训时,父亲从北京给我买到了但丁的《神曲》一套三本、还有《荷马史诗》,特别让我感怀的是他在百忙之余也不忘给我从《中国青年报》上剪辑《第二次握手》的连载资料。作者张杨其实在1963年就完成了初稿,历经重写的多难,发展成70年代的手抄本《归来》。张扬在1979年初平反,我们全家还喝酒欢呼。至今我的剪辑资料还保存如初。从浮士德的“泰初有为”,到父亲伴我的书斋生活,他心悦诚服地在40多年前就和我一道在书房漫游西方,可以说从那时起父亲已成功地把我推向了一个崇高的灵的境界。
四、寓词山曲海国故教我拓展人文生态
我的全部学习生涯,一直都背负着“文革”的背景。父亲见我特别喜欢歌唱,出出进进老伴着样板戏的名段就鼓励好好唱、尽情的唱。他从京腔京韵讲京剧是国剧,建国前叫平剧,平剧前身是徽班,民国初年,徽班进京后称京剧。父亲是50年代的校长出身,自然他从京剧是要切入中国戏曲的人文精神的,他说:天文乃天理,人文乃人伦礼俗,而戏曲所关注的就是君臣、母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些社会关系,唱戏比世这个说法,一方面是它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另一方面是它厚人伦、美风化、张扬教化。父亲还说样板戏里多反面人物,而传统戏《牡丹亭》说的是反抗封建婚姻,但汤显祖笔下却没有反角是令人回味和思考的,与汤显祖同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留下了三十多部剧被马克思赞为"最伟大的天才”。清初洪昇的《长生殿》,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但它说杨贵妃是"祸水",也不局限于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场,驰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的专一予同情。所以说这也是《长生殿》千古不衰的主要原因。父亲对我这些妙趣生动的戏曲浸润,使我自然爱上了这门艺术,也增加了我书橱的厚度:从元曲、元杂剧到明清戏曲、徽剧、平剧、京剧、晋剧;从脚本到唱片、磁带、光碟;再到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果戈理等,这些一方面激发我的历史想象、提升我的人格;另一方面它也帮助我更好地阅读经典、欣赏经典、消化经典。所以说是戏曲艺术拓展了我的人文生态。
父亲对我的临终遗言:一是他晚年苦于眼疾,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六经笔记》要我给完成;二是围绕这些年中宣布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提出了要尽快建立“中华风度”的学说,即文质彬彬、从容不迫、见义勇为、和谐稳定、文明竞争、公平共享等理念,要我秉承其遗志,完成这一论文。中华风度的内涵是“六经”精神,即仁爱、诚信、爱教、忠恕、廉耻、和同,历经数千年《六经》滋养下的人民应该主导好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格局,即文化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浸润身心、贵在心心相印、贵在蔚然成风。也就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就一定是文化自觉;就一定能抵制低俗化、浅薄化、片面化、狭隘化的。我含淚整理父亲博大精深的《六经笔记》,更加觉得肩上的担子,不止是尽孝,更是尽忠的责任这一神圣使命;更加觉得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是国学的复兴,国学衰、国家败; 国学振、国家盛。父亲的经学笔记多是骈体,其学理路径大体是以赋尊经、以赋丰经、以赋传经、以赋解经等。
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父亲一直处于我思想的最深处,其书信之春秋笔法,家国兮士者情怀令我永志不忘。他的学者、智者、士者、儒者气质、直到今天还伴我身边、如影随形。我今天缅怀您,比照社会社会义核心价值观,重温您的“中华风度”的内涵研究,更让儿为您留下的这博大的课题而叹惜;更加仰幕您的心胸博大、学识宽泛和驾轻就熟的娴雅风格。明知您已走了,但老感觉您在我身边还循循善诱我、谆谆告诫我。从您的背影还依稀见得您是承载着我们民族不少的经典而去的。您确也是太累了,您最后一次给我拉出的配书清单与您的撒手人寰仅相差不到两月。如今, 我至情至善的父亲真的是离我而去了,您那边书信也不通,好不容易您晚年学会了看手机,可如今我微信也给您发不出,以往我每当淘到珍贵的典籍和汉译名著,总要先放到您的案头或枕边去引您开心、我也开心,可如今我还能去书市吗?您嗜读如命、爱书如命,每次拿到好书总要一睹为快、一口气读完,您饱读后还要儿从历史的当口去读去探求,可如今我该怎么读? 我只能痛心地畅想倘真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