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界基于变革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评估研究与启示
2023-06-17王硕
王 硕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图书馆,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社会、技术、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图书馆服务需要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激发社区活力并培育用户的多元素养,协同打造资源融合和开放包容的信息生态环境[1]。伴随图书馆服务重点的变迁,图书馆服务评价亦迭代升级,愈加重视服务社会影响力的评估,试图从更广阔的社会价值视角考量图书馆的贡献度,包括图书馆在参与社区服务和激发社区变革的过程中,对社区的经济、文化、健康、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基于对社会影响力评估的考虑,图书馆服务评价面临复杂挑战,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才能得以显现,追踪影响力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服务衡量体系无法帮助图书馆真正有效地评估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美国图书馆界将社会影响力评估纳入组织的标准化战略管理过程,借鉴非营利组织评价领域的“变革理论”进行社会影响力评估实践,探索构建行业适用的科学规范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框架。这为我国图书馆界开展服务评价尤其是社会影响力评估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
1 变革理论简介
变革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一整套关于如何让变化发生的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科学原理,而是一种逻辑推演,是相对宏观的、超出操作层面的、关于如何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推理,有待于用实践去检验的构思。变革理论产生于社会发展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渐为人知,变革理论是“一个组织将如何实现其目标的精确表述”,是组织“把资源转化为期望的社会结果的因果逻辑”。变革理论同时关注项目“是否有效”和“如何产生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变革理论:1)以过程为导向,组织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中间步骤;2)以结果为导向,组织采用的系列干预措施的结果;3)以证据为导向,推导为什么某些活动导致某些结果;4)以建议为导向,对活动和结果的尝试性描述。变革理论的三个基础要素分别为活动(一个组织做了什么)、产出(组织为受益人提供了什么)和成果(组织的活动和产出带来了什么社会影响),其中成果包括中间成果(受益人或其他人的行为变化)和最终成果(受益人福祉的提升)。变革理论侧重填补缺失的中间环节,通过提出基本假设(解释实现长期目标的小步骤,以及计划活动与每个小步骤中出现的成果间的联系),提供深入细节,描述和解释从组织的活动和产出到中间成果以及最终成果的因果路径(方框+箭头的变革路线图)[2]。由于涵盖了一个完整评估中需要测量的各项变量,变革理论广泛地被全球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公益和社会创投等机构用于项目监测和评估。
较之传统评估方法,基于变革理论的项目评估具备以下优势:1)相较于片面强调投入和结果的“黑箱”评估,变革理论关注发生作用的细节、步骤和过程,实现评估的透明化。2)变革理论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被组织广泛用于使命目标阐释、战略路径分析、评估方案设计、过程实施控制等各环节,实现流程整合,有效串联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种“面向结果”的战略管理工具。3)变革理论关注干预措施是否按照原定计划发挥作用,并在需要作出修正调整时通过审查工作机制、行动序列和因果逻辑决定创变策略,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多元解决方案,为实践改进提供贯穿全程的支持。
2 美国图书馆界基于变革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评估缘起与发展
2012年前后,以3D打印为代表的创客技术的成功应用,引发了美国图书馆界职能转型升级的新一轮探讨。“新图书馆学转向”应运而生,强调图书馆是变革的发动机,图书馆的使命在于帮助本地社区的知识创造。图书馆关注焦点由“资源”转向“人与社区”,了解并向社区赋能,促进社区参与,与社区合作共同解决系统性社会问题,激发社群活力等成为图书馆的新使命。这在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IMLS)的“社区转型”战略及其发布的系列报告《社区参与》《图书馆博物馆助力社区振兴建设经验》中可见端倪。此后,在植根社区、连接社群、服务社会的进程中,非营利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家特别是社会创新领域(因为社会创新已成为应对社会问题的新路径)的理念和方法对美国图书馆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集合影响力理论。集合影响力是一种解决庞杂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具有大范围跨部门协作、设置共同目标、共享评估体系等特征[3]。在共享评估体系框架下,图书馆评估与社会影响力评估实现对接。以“强化网络、引发变革:图书馆作为社区催化剂”为预期影响[4],图书馆人初步探讨其作用路径,证明图书馆活动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联性,变革理论的应用雏形渐现。
2015年前后,变革理论在影响力投资领域大放异彩,其方法体系进一步成熟,实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同时,在集合影响参与实践中,美国图书馆界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合评估实际,以图书馆人的视角阐释和应用变革理论。2016年,IMLS提出旨在促进社区合作模式变革,激发社区创新想法、能量和行动的催化剂倡议。在社区催化剂倡议议程下,图书馆规划设计了系统的干预措施和行动路线,不仅宣告了变革理论在美国图书馆界的正式落地,更在后期完善发展成为变革理论、科学干预和图书馆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表现为:1)有判断变革理论是否成立的关键步骤。IMLS通过“了解图书馆和博物馆对社会福祉的影响”研究项目检查现有证据,严谨论证实现预期影响目标,即“促进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福祉积极变化”的可行性[5]。2)有清晰阐明变革产生逻辑和步骤的变革理论路线图。不仅解释了图书馆干预措施的整体作用机制,更提供了干预措施分步实施的最佳实践。3)有对干预措施实施过程特别是关键节点的监测评估。IMLS与德保大学、社区发展研究所等社区利益相关方合作,将评估用于受社区催化剂倡议资助的项目,积极监测和调整方法和假设,提升变革项目的成果[6]。
3 美国图书馆界基于变革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评估实践成果
在以IMLS社区催化剂倡议为代表的实践项目中,美国图书馆界利用变革理论框架成功展开社会影响力评估设计,阐释变革逻辑和变革路径,制定指标监测评估项目进展及预期影响目标的实现情况。相关实践成果包括变革理论路线图、评估指标体系及数据采集评估体系及影响力评估结果。
3.1 变革理论路线图
变革理论路线图揭示了不同活动与机制或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变化过程和序列的梳理,指明影响行动成功可能性的假设、前提和背景条件,提供了评估干预行动成功与否的逻辑框架。IMLS社区催化剂倡议项目中创建的变革理论路线图[7]如图1所示。
3.2 评估指标体系
在变革理论路线图基础上,评估设计者需要设计与其结构内容形成严格逻辑对应关系的评估指标体系。在IMLS社区催化剂倡议项目中,美国图书馆界与社区合作,设计了涵盖6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依次为:1)(促进社区发展合作的)个人基础能力;2)认知和理解能力;3)初期网络建设实践;4)共创和共同实施实践;5)机构变革;6)地方网络变革。其中,一级指标中的1)和2)两项对应变革路线图中“社区变革工作中意识、思维方式变化”;3)和4)两项对应“召集利益相关方、促进共享议程共同制定和联合实施的能力”;5)项对应“合作过程中,机构价值观和知识技能的一致性”;6)项对应“增加社区深度连接的数量和社区成员间的相互授权和赋能”。以4)项“共创和共同实施实践”一级指标为例,分解过程如表1所示。对于三级指标,评估设计者设置了1—3的评分标准:1—没有相关证据;2—相关证据证明了指标的某些方面,但非全部;3—相关证据证明了指标的所有关键方面[8]。
图1 IMLS社区催化剂倡议项目变革理论路线图
表1 “共创和共同实施实践”指标体系
3.3 数据采集分析体系
在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建立完善数据采集策略和监测体系,利用可信、可操作、负责任和可应用的优质数据,协助决策或改进项目模式的执行。在IMLS社区催化剂倡议项目中,美国图书馆界与社区合作,构建了科学合理、多维一体的数据监测体系。一是规划了循序渐进的数据采集分析阶段。包括第一阶段的倾听内部描述,由参与者描述图书馆社区参与能力、能力建设经验,参与集合影响的实践、初步成果等;第二阶段的案例研究,探索图书馆及其合作机构的能力建设经验对实践变化的贡献、对社区变化的贡献等;第三阶段的跨机构分析,测试能力建设经验和实践变化、社区网络变化间的有机关联,及变革关键环节的促进与阻碍因素。二是囊括了广泛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评估团队面向24个受社区催化剂倡议资助的项目展开调查,受访者包括项目团队成员、受资助机构的成员、参与设计或实施的社区组织成员、其他社区成员等。三是采用了多元化的调研方式。包括面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现场调查和访谈、行政数据审查等。四是应用了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评估分析、元分析和基于量规的分析。
4 美国图书馆界基于变革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评估实践的启示
图书馆是知识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与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紧密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将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亦包括“发挥图书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图书馆服务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表述。图书馆社会影响力评估一直是图书馆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学者纷纷尝试在分析图书馆影响力评估基本方式、具体实施流程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影响力评估模型设计思路,并通过阅读推广影响力、文化服务影响力和科研服务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科学量化图书馆的价值与作用[10],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评估框架、机制、流程和数据体系的研究仍较弱。社会影响力需要科学管理(规划、监测和干预),为寻求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最大化,国内图书馆有必要构建系统化的影响力管理体系,而国外基于变革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评估实践能带来一定的启示。
4.1 明确社会影响力评估标准流程
标准化流程是影响力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首先,图书馆应将社会影响力、社会责任纳入战略管理范畴,明确社会影响力的管理战略方向,确立积极与可衡量的社会影响力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倡议和活动来跟进。其次,在影响力战略框架下,图书馆应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规划主要倡议和活动的预期影响,记录和监控预期影响的实际进展,对比预期目标与实际进展,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最终实现预期影响。最后,图书馆应通过可信文档的形式向社会说明并展现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预期影响的实现情况和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与存档,为后续的决策和优化提供参考。
4.2 完善社会影响力评估理论框架
社会影响力评估的理论框架本质上就是影响力评估的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能够为评估活动提供学理支撑与分析框架。首先,在影响力目标与原则的理论层面,图书馆应主动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标准,推动社会影响力目标向着更融合和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其次,在影响力评估实施的方法层面,图书馆应在既有评估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跨学科知识,特别是对社会创新领域方法的借鉴,建立贯穿影响力管理不同阶段、融合多重利益相关方资源和力量、充分挖掘图书馆潜能的方法论体系。
4.3 厘清社会影响力评估作用机制
找到社会影响力产生背后某种统一的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开启评估工作的关键。图书馆需要厘清与自身相关的变量是通过何种机制对社区的发展产生影响和贡献,才能制定贯通全程的指标体系并实施有效监测。首先,图书馆可通过挖掘内外部特别是社区合作伙伴的既有实证成果,包括社区发展项目、能力建设投资项目中已证明的归因关系等,探寻活动、产出、短期成果与长期影响间的关联。其次,图书馆可通过小规模的定量与定性研究,包括前后侧对比研究,观察、访谈、焦点小组等调研方式,获得数据和利益相关方的观点信息,证明行动、短期成果和影响力间的关联。
4.4 构建社会影响力评估数据体系
社会影响力评估的有效开展,需要图书馆变革其测量系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追踪,创新数据体系和文化。首先,图书馆应掌握背景数据、参与数据、反馈数据、结果数据等不同类型数据的内涵,明确其定义、范围、重要性、基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在数据类型、数据指标组合的决策过程中,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自下而上、实用性和迭代性等原则[11],体现对新信息的开放以及对社区民众的深度聆听,确保产生的数据能够支撑决策。最后,图书馆应为指标体系中不同类型数据灵活匹配合适的采集策略、采集频率和采集方法。
5 结 语
对图书馆界而言,社会影响力评估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参与及产生集合影响力过程背景下,图书馆社会影响力评估研究将进入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讨论中。社会影响力评估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需要缜密组织、细化实施、循序推进,图书馆人需要在构建社会影响力评估的科学体系、明确社会影响力评估的关键维度、厘清社会影响力评估的作用机制和创建影响力评估的数据体系等领域有所建树,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展现其在促进不同层面的社会福祉方面的贡献,催生社区持续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