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23-06-16徐迈王凤武魏亦军胡云虎佟玲吴建伟梁铣

化工管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化学

徐迈,王凤武,魏亦军,胡云虎,佟玲,吴建伟,梁铣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0 引言

目前,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方面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与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师范类毕业生从业技能,2017年教育部决定对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2]。全国师范专业和工科专业一样也进入了认证管理阶段,但是开展师范专业认证不是简单的认证和评估,而是通过认证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评促建,从而促进师范专业内涵式发展。

淮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现有11个专业实现第一批次招生。化学(师范类)专业始建于1958年,化学专业(本科)2000年开始招生。随着办学质量的提高,化学专业先后被遴选为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004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2009年)、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2021年12月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现场考查。近年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推进化学师范教学改革,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己任,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教师教育特色。本文介绍该专业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中对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师范类院校的化学(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师范生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师范专业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进一步改进。学院以前十分重视考研,造成化学基础课程比例设置偏高,具有典型师范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同时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入学科先进成果不够,少数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更新,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够。师德养成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与教师技能教学相关的课程不足,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层次不分明,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锻炼理论讲授多于实践。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之间对接不顺畅,合作中更多的是高校的需求,中学实际获益有限,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实践基地的交流沟通不够,协同育人“双导师”制度培养模式不健全,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1.2 师范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

地方性师范高校的师范生校内培养老师大多数从高校硕士研究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高校从事师范生教育工作,高级职称比例、硕博士比例都满足或高于二级认证要求,但是大多数教师自身没有中小学从教经历,从教经验更无从谈起。这就造成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掌握上不平衡,院专任教师与中学教师沟通交流较少,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知,对基础教育教学规律了解较少,青年教师深入中学一线的选派机制还不够健全。

2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依据,对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毕业要求等各方面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3]。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按照国家及安徽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和监督等方面对化学教育专业实施了“凸显专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深度改革与创新,进行符合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同时在规范有效的调研基础上,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了“重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重师德教育和教师技能,重创新实践和科学素质”的“三重”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围绕“三重”素养目标,形成了一些自己一些特色和优势。

图1 “三重”人才培养目标

2.1 多措并举进行师德素养培养

牢固树立优良师德师风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指引下,在师范生整个四年培养的历程中,师德素养培养贯穿始终。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以及利用参观学校自建的淮南好人馆、党史教育馆、百年教育史馆、校史馆等一系列举措,对学生师德进行立体模式培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不断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扶贫顶岗支教工作,在贫困地区艰苦环境条件下开展基础教育活动过程践行立德树人,使其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成长,不仅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责任感,还进一步促进师德情怀养成。

2.2 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

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采取分级训练、分类指导的方法,通过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其进行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开展训练,学生入校后即配备小黑板,可以自行练习板书,并定期举办粉笔字比赛。学院每年举行“墨轩杯”书画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实验技能大赛,通过各类竞赛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综合技能。而且此项基本功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把从教基本功练扎实,使其作为师范专业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将学生四年期间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等练习优秀作品装订入《个人成长档案》。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和理念和过去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4],为了让师范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大二便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大三重点在教学设计和试教训练,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教学案例库,强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也采用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案例式、小组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丰富教学方法,以凸显师范教育特色。大四通过校内教育实践和中学教育实习进行教育教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化学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建立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阶梯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从入学那一刻起通过四年的不断学习和强化而逐步提高。

实施教师教育“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四年提升计划:第一学年培养师德规范,树立专业情怀;第二学年见习体验,感知教学案例;第三学年技能演练,训练专业技能;第四学年实习践行,利用微格教学、顶岗实习、顶岗支教,养成教育教学实施能力。

以班级、学院、学校、省内外各层次专业技能比赛为抓手,进一步对学生的教师技能进行培养,开展分级分类教学技能训练,对各类参赛同学的个性化指导。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特等奖1项,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4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1 项,在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1项(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技能大赛部分获奖证书

近三年,师范生从教率达 45%以上,其中80%在省内、15%在省外其他“长三角”地区工作,成为基础教育的生力军,服务地方成效显著,体现了教师教育的成果。

2.3 科教融合构建学生创新思维

重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创新能力综合培养模式。设置大学化学实验综合实验教学模块,内容涵盖无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实验技术;设置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模块,涵盖仪器分析、材料制备、晶体化学等实验技术,并将实验内容和运行模式对标学科专业前沿研究,针对目前省内一流中小学进行数字化实验教学改革,学院与时俱进,及时组建了数字化实验室,开设数字化实验课程,通过各类实验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大赛及学校“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5]。推行科研学习导师制,依托教授、博士科研团队,让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老师的研究团队,协助老师开展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研、学、竞”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9—2021年,本专业毕业学生330人,其中应届考取研究生135名,录取率40.91%,充分显示了化学专业创新素养培养成效。

2.4 学科平台促进学生双创教育

化学专业先后获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相关支撑有“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低温共烧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硕士学位省级立项建设学科、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学科研究平台;还有“绿色合成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低温共烧陶瓷LTCC淮南市研发创新团队”“环境安全评价和生态修复淮南市研发创新团队”“淮南市燃料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通过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实现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根据学科的科研条件和教师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发挥重点学科在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学科优质资源引领,大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的优势互补,多途径灵活多变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特级教师汪雪梅老师领衔的淮南市“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整合了本专业两名专职教法教师和中学化学教育一线专家型教师力量,通过系统授课、讲座、专家示范课、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研讨,并结合“互联网+”模式,搭建了高校师范生教学与基础教育无缝衔接的教研平台。明确学生进行教学研究的要求,将教学活动与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培养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上述教学科研平台为专业建设和改革、高质量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依照“大学主导、政府支持、中学参与”的建设模式,构建责、权、利明确的“淮南师范学院-淮南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机制,三方根据高校教师与基地学校优秀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保障教育实践工作质量。通过在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师职后培训、基础教育研究和服务创新等领域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资源共享,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高校与基地深度融合。目前学院与基地学校已经顺利开展一系列合作(教育见习与实习、顶岗支教、教师互聘、挂职锻炼、教研课题联合申报等),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效果。例如:我院化学教学论教师汪雪梅老师与淮南市龙湖中学的谢全老师共同主持了淮南市级教研课题《基于初中课堂知识性教学的情境导入有效性研究》(JK17046),并指导淮南市龙湖中学王凌老师的优质课《质量守恒定律》荣获市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

2.6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人才强校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理念。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海外访学、研修以及学位进修,深入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化学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认真执行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赴中学一线实践锻炼任务,长期保持与中学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通过共同教研、指导教学,实现了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授课,提升学术视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近年来,化学专业着力从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引进优秀博士生,特别是加大化学教学论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内培外引,化学专业师资队伍已日益壮大,人才梯队日趋完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已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9年学院全职引进淮南市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中学正高级教师汪雪梅老师入职淮南师范学院从事化学教学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以点带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中学化学教师,可以使得全院化学学科教学论教师进一步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弥补了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一线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

同时把淮南市“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设在淮南师范学院,通过参与淮南市中学化学各种教研活动,依托名师工作室,建立微信公众号“汪雪梅化学名师工作室”,重点分享与中考有关的视频及题解资料,建立了与基础教育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带领学生参加淮南一中、淮南二中、龙湖中学等教学开放日活动、观摩中学化学教师技能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指导效果。

3 结语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理念和标准,同时针对专业存在的问题,对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突出了育人能力和教学改革意识,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和监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化学教育专业实施了“凸显专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深度改革,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化学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奇妙的化学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