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2023-06-16王波
王波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事业已逐渐向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管是教学手段,抑或是教学方法都越来越丰富,相应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完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通过阐述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大数据;信息技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73-04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但有利于消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因此,高校应当在明确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要性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近些年来,由于压力负担过重,不少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排解。高校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不同学生思想偏向存在明显差异,为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应对此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加大预警与检测力度,更好地把握学生实际动态,以数据化分析的形式,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教育管理对象协同化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实施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存在常态性复制的情况,也就是延续传统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机械重复,这不利于教育双方的协同发展。现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和自由表达,在心理上对传统死板的管理模式会产生本能的排斥,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增强教育管理的互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
(三)实现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
大数据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更加碎片化、多元化,这一现象也对学生教育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党政领导、团委以及相关系统负责,需要全方位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专项信息,然而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使得信息资源常常不能及时共享,相互协作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有了大数据技术,可以打破各部门独立运作的局限,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流通,通过信息的整合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管理思路
1.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
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学生教育管理划入基础教育体制中。例如,让校内不同专业尽可能单独建制,树立其独立管理地位,采取院长负责制,从而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其次,做好联合管理,打造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比如由校领导出面落实整体布局规划及学生管理工作,将教育管理责任具体分配到各个学院,并督促完成相关管理工作,共同扶持促进高校的发展;最后,组建领导小组,打造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会议制度,并积极与各部门协调合作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颁布发展政策文件。
2.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高校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支持,因此,稳定的师资力量十分重要。在实践工作中,通常可以通过增加进编渠道或跨学段转岗等途径,保持高校教师编制数量,稳定师资力量。同时可开通免费培养项目,为师范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签订就业协议,使新增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例如,成都市某高校近些年通过免费培养的方式招纳的师范生已有70余人,财政教育经费方面也逐渐向师资力量建设工作中倾斜,为教师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师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
3.制定明确的管理战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对学生教育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创建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教育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要工作是要确定发展战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站在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规章制度,同时将校园文化融入管理过程中,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文化建设纲要,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二)明确管理步骤
明确管理思路之后,还需要明确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步骤,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依照实施步骤,完善管理机制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步骤主要涉及四方面,分别是提出问题、信息呈现、辅导学习以及总结评价。
(1)提出问题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育切入点,结合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让他們清楚接受教育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不同的知识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存有差异的体验以及材料的基础上,其观念形式也有所不同,并且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与信念会在其中发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每一名学生搭建认知模型,并鼓励他们通过互相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思维特征完整记录下来,形成个体研究档案,那么将会进一步为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可以通过智能化软件的应用,将所有学生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困难、学习进程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无论是节奏还是思想都可以纳入其中。同时结合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理解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和判断,从而找出影响学生思维与行动的主要根源问题,掌握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2)信息呈现
高校教育中涵盖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通常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内容间具有明显的逻辑性,需要学生了解并学会这些具有逻辑性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动作、方法。而大数据技术所拥有的逻辑能力与这一知识结构特征刚好契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价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学科信息。同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高校需要在把握全局、明确教材结构的同时找出其本质,根据个体思维规律完成知识的联结与延伸,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并将其融入教育管理体系,为管理决策的提出提供科学参考。
例如,利用M-LJH技术,能够通过学生日常表现分析其内在思想动态,比如通过田径类项目中的跳跃和投掷过程中学生的动作,将抽象的思维转变为能够看得见的思想,来观察与分析学生隐藏在动作下的想法,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便于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指引。
(3)辅导学习
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学习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以及结果反馈,彼此之间循环往复。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接收到的知识本质上并非由教师传授,而是其在教师或是其他人的影响下,通过学习资料的有效建构所得,因而要确保学习效果,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建构活动发生的环境。学生教育管理除了教师的引导,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利用互联网,学生有机会按照自身的经验与兴趣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内容等,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以此帮助他们适应认知环境。
例如,在体操课程中,可以将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程序。这能够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因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做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在互联网技术下便可以做到个性化教学,用多媒体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同时在屏幕中设置按钮,使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
(4)总结评价
总结与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总结与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的总结与评价。这一过程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时候,或许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而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掌握学情,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辅导。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但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错误无法凭借示范或是练习加以避免,还要经历自我否定的阶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从而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改进完善;而教师的评价与总结过程主要是以听课、评课以及座谈等方式展开,根据互联网所记录下的学生特征,结合个性化教与学实践需要,完成对学生学习认知以及学习观念等方面的合理评价,并整理形成结论。
同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在课程结构体系及课程内容中做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围绕通识课程设置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且所有课程都要根据课程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从而确保课程教育效果,提升教育质量。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通识课程作为人文教育及科学教育的课程基础,这类课程也是融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最佳选择。通过通识课程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创造能力。如果按照传统课程模式,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则可以适当将重点转移到基础课上,增设更多便于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融入的通识课程。
第一,在基础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综合性课程,因为它可以兼顾人文和科学教育的需要,打破文理科间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合以及方法的融汇。
第二,增设跨学科课程,除了高校内部学科之间的渗透,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跨大学学科课程。
第三,增设认知学习及研究课程,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专业学科及专业的发展史,从而在整体上对专业学科形成正确的认知。
第四,增设活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经验的整合,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同的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第五,增设选修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大量选修课程,但是依旧缺乏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的渗透,几乎所有课程体系都有两个难以忽视的问题,一个是只为培养专业人才设置带有局限性的专业课程,另一个是课程结构体系出现封闭现象,致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发生分裂,甚至专业课程体系也在朝这一趋势发展,但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半边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等院校也纷纷开始实施内部改革,逐渐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并且已经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收获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有些高校明确要求理工学生学习人文、艺术以及社科类课程,并采用学分制确保学习效果,或是要求文科生学习文科物理、文科化学等带有科学性质的课程。这些通识课程作为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學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为人处世应有的精神态度,其中也涉及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所以内容中势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间崇高情感及人类历史演化的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进而提高教育管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学需要不同,所具备的各项条件与师资力量也不同,所以在做法上无须强求一致性,重点在于启发和感染。
2.营造文化氛围,创新活动形式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内在思想精神产生影响,利用有效的物质实体以及活动载体,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能够产生正向影响的文化氛围以及精神环境,所以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间的融合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可有效借助环境达到育人的目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对此予以重视,利用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定期组织举办健康、高雅且具有丰富内容、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知识竞猜、辩论赛、演讲赛、电影鉴赏。
第二,鼓励社团或是团委组织举办各种带有娱乐性质及文化因素的校园活动,比如,文化艺术节、创新科技节等。
第三,开设知识讲座或是文艺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深入人文因素、科学因素并举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相关领域知识,提升思维活力。
第四,考虑到文化氛围的打造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同时需要满足人性化设计需要,做到从外观到功能都能够彰显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所以高校应加大校内硬件、软件设备的投入,不断完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比如推动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即便身处校园也能够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迪。
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与国情,从而在大环境中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思考人生与发展问题。
3.重视素质培养,强化师资团队
(1)强化师资团队力量
教师作为高校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支持,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高校应对人才团队予以重视,并要尽可能加大优秀教师招收力度,同时保证30%以上的校内人才可用于充实师资团队。可以制定教研指导责任划分制度,建立一支专业实力强悍的教研队伍,结合区域需要调整培训方式,比如,利用订单式培训或院本培训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2)提供稳定的薪资保障
通过劳动获取薪资是每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21世纪,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薪资保障是重要前提。例如,制定合理的薪资制度确保部分非编制教职人员与非教授级别教师的薪资水平达到规定标准,其薪资范围一般不能低于同地区非私营企业员工平均薪资。
4.强化内涵建设,保障保教质量
(1)坚持做好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即制定有效的文件方案,全方位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行为,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导。例如,无锡市某高校结合当地教育规划与高校深入发展的契机,先后颁布了《无锡市××高校课程管理工作方案》《学生教育管理项目具体实施措施》《无锡市××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观察原则及评价标准》等多个文件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导。
(2)打造“专家资源库+专业团队”的全新模式
开通专家定期走访通道,通过同伴互助及自学研思的方式,实现高质量成长。例如,国内多所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及省市教研室专业人员,比如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都曾进入扬中市各个高校不同系别院区做过蹲点指导,这项工作在近些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市区原本的骨干院领先发展模式转向了所有院区共同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教研现场”向“真实场景”的过渡。除此之外,扬中市教职发展中心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且在全市的覆盖率达到了100%,定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内容组织举办相关研讨及研训活动。
(3)助推家校合力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除了政府和高校的努力,家长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虽然大学生已走出家庭,但是家长对他们的影响依旧不容小觑,需要让家长在了解教育教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与高校协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利用市级媒体平台或发放指导手册向家长宣传教育内容,并将家长民主管理融入管理行为指导制度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院校管理工作中,并与高校一起完成监督任务,同时鼓励家长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与教师展开交流,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另外,高校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大学教育,打造和谐共育的良好氛围。
(4)制定协作发展方向
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当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监测,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避免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潜在危险。要对所有学生等同对待,注重协作发展。例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推动医疗与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为满足入学标准的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教育方案,如开展融合教育、身体康复教育,提升残障学生在普通高校的就学率,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平等教育,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視,高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学生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注。在新的教育阶段,面对新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应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解放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明确管理思路,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的高品质内涵建设,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天淳.围绕中心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云南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2004(12):11-14.
[2]时钟平,柯铁军,薛传佳,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燕山大学“燕园在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的思考[J].学理论,2016(7):181-182.
[3]高永胜,宗凡,胡燕玲,等.基于大数据融合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化办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2(10):281-283,292.
[4]喜超,谭淑娟,白莹,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4):110-114.
[5]姜益琳,陈建波.儒家教育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契合性分析及实效性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7):271-273.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