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大学精准思政建设实现路径分析

2023-06-16白启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信息技术

白启华

[摘           要]  大学教育体系之下,思政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就现阶段的情况看,精准是思政工作未来一个阶段的重要属性,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信息相关技术在思政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切实打造思政建设的精准属性,是目前必须要落实的重要问题。从大学思政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展开分析,确定了精准的必然性,并且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况,对未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落实思政建設工作的精准属性展开了讨论。

[关    键   词]  信息时代;大学思政;精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77-04

精准思维出现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这一思维形态作出相关说明,强调在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从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目标在于工作中存在的瓶颈与短板,但凡工作,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可以说是精准工作思维方式的核心价值所在,无论是重要的任务还是日常工作,都需要秉承这一理念才能有序展开。“精准”这一工作思想,在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未来一个阶段思政教育工作重要的工作方针。精准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得到了强调,《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提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推动教育过程的优化和精准化”[1]。由此可以看到,教育工作同样也开始强调精准。应该说,精准是教育工作切实以学生为本而展开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只有明确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并且以这一需求作为根基而展开对应的教育工作,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教育,而这种有效的教育,必然是面向每个学生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的,是呈现出极强的差异化特征的,任何“一刀切”的工作都必然难以实现最优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有效、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必然是精准的,是面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不同的支持的。进一步落实到思政教育领域之中,同样也必须秉承精准这一根本属性,才能实现教育本身质量的提升。

一、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

与其说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的一个必然选择,不如说是教育体系本身对于精准思维的这种要求,在思政教育工作领域的一种延伸和落实。

首先,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决定了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然会在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工作的时候,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也必然会面对不同学生在技能和思想发展以及完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这从本质上看,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之前的强调面向广泛的工作与生活,而在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中落实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方面,在教育工作领域中,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就是教育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学生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这不同于相关理论或者技能的学习,其结果在“掌握”和“未能掌握”二者之间进行取值确定,而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属性。不同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不管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认知过程还是接受程度都会有所差异,他们对于这些理论和思想的认同水平以及具体的践行也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其表现出来的在思想政治层面的发展、需求以及“问题”也各不相同,只有以精准的态度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有效思政教育的路径。也就是说,精准这一工作思维方式,本质上是顺应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思想,因此,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2]。从一个更为根本的角度看,差异化的学生,决定了差异化的需求,进一步决定了教学工作也唯有落实差异化,才能实现其“有效”这一属性。

其次,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思政教育领域中的精准思维方式落实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精准思政教育就无法实现。从实践落实的角度看,就是信息技术给思政教育构建了一个资源池,或者说是信息交换的开放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身份是可以变换的,任何的信息发送端都可以暂时扮演教师的角色,而任何的信息接收端都可以作为学生而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本身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属性,而这种属性进一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快速扩张,当然也只有在这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内容的丰富才有可能实现。对应的,学生所能够得到的教育资源也必然更为丰富。学生可以从这样的学习资料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思政教学精准思维实现的重要支持。这种特征只有在思政教学领域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其他学科因为其自身的框架限制,反而不会呈现出如此大程度的延展特征。这是信息技术给予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持,但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之下发展的必然[3]。还必须注意到,这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资源池,并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分析,而是包括从理论到实践,整个认同以及应用过程中诸多形态的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思政教学的大数据体系,也成为精准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根基。丰富海量的学习内容,不仅仅能够支持起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生活与学习环境之间的更全面的映射与覆盖,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思想政治理论的存在意义,也能够更为直观地对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和作用方式进行考查。

二、精准教学思维方式实现的技术可行性

在关于必然性的分析之中,已经有所涉及精准教学思维在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可行性问题,在此进一步展开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思政教学相关内容材料的扩容。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学生在这种教学内容扩容方面的积极意义。学生不仅仅是这一类内容的重要来源,更转换了角度的内容输出,与教师以及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输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相关特征,无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发展节奏。这种输出不只是学生之间相互学習的桥梁,更是思政教学工作从学生端获取反馈的重要接口,同时也需要注意这种内容是转换了思政教学角度的内容,其内容本身可能并不成熟,甚至在某些细节认知上存在偏差,但是其形态和角度,却是值得教师学习的。这种源于学生的更多学习资料的产生和流通,只有在信息网络不断成熟的背景之下才能实现。

其二,内容分发的可行性。内容可以产出,但是产出之后必须能够送达到对应的有需要的人群手中,才是实现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如果将信息发送到了并不需要的人群手中,即便是信息质量再好,也是无效的分发。这种海量的分发工作,只有依靠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技术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说,是信息时代赋予了有效的内容分发以可能性。当然内容的分发本身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唯有在未来工作中,允许分发系统以及相关的大数据算法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实现分发的有效性。

其三,有效的教学工作,有赖于反馈的形成和有效获取,这种反馈实现的需求在思政教学工作中尤其突出。因为思政教学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领域,进一步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只是对马列主义等相关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进行考查,就失去了思政教学工作本身的价值根本,因此,想要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体系,唯有加强反馈,并且扩展反馈覆盖的范围反馈信息回流的路径,才能切实形成对于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力量,也才能保证精准思政工作的实现[4]。

三、信息背景下精准思政教学工作的现状

自精准思维方式提出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做出了各种积极的尝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思政教育领域同样保持了积极的态度。整体而言,虽然也取得了颇多成绩,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个环节展开对于信息背景下精准思政教学工作实现的现状分析,更多倾向于存在的问题而非成绩。同样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在逻辑层面仍然存在严重不足

所有的数据和信息,对于大数据分析以及分发技术和系统而言都是中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价值,而这些数据和信息的价值,也唯有在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的时候才能够得到落实。但是大数据系统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价值进行识别,也无法对不同个体的需求进行全面掌握,这就决定了其在展开内容分发工作的时候,只是依靠受众群体的行为来对信息的内容以及价值进行判断。在这个工作领域之中,大数据技术能够感知和追踪不同师生群体与特定师生个体的行为,诸如对于某些内容的阅读深度以及停留时间等,理想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理解”不同个体发出内容的态度是否定还是赞成,但这只是一种模糊的判断,并不精确,这是大数据分析技术逻辑不足的根本所在。本身的根基就存在模糊问题,那么其结果就不能苛求精准。也就是说,这样的大数据技术与当前思政教学的精准思维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对于这种差距,本质上现阶段并无法弥补,唯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自身的不断加强才能尽量缩短。虽然这种根源于技术层面的差距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但是作为教师,还是应当对这种差距的存在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对大数据分发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系统,主动地展开对这样的内容分发系统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洞察,这才是切实推进思政教学工作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发挥教师岗位职责的核心所在。

(二)信息茧房的存在

大数据应用离不开各种算法,算法推荐是大数据在互联网领域较具代表性的应用。现阶段的内容分发算法,主要依靠给对应的个体进行画像,确定他们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展开对于内容的综合判断来进行匹配和分发。这种工作机制从表面看是有效的,甚至说应该是高效的,但是实际上,推荐算法的匹配更多只是能够在比较明确的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对于一些人的倾向性以及模糊的主观选择领域并无法有效落实其价值。凯斯·R·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公众如果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东西和喜欢的通信领域,长此以往,会陷入信息构筑的“茧房”。信息茧房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大数据识别和分发领域之中,这是一种大数据技术本身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其影响不容忽视,会直接造成信息的接收端无法有效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或者长期被同一类信息影响,造成认知的偏差。这些都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无法容忍的问题,这种问题同样只能通过大数据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来进行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信息茧房的问题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大数据分发过程中技术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作为信息接收方,其自身同样存在信息选择方面的偏好,这种偏好同样也是信息茧房出现的重要诱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尤其需要对这一问题有所警惕,不能简单将责任归于大数据分发系统,应当从学生自身思想变化的角度展开客观判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善[5]。

(三)思政教学工作的协同

上述两个方面,本质上都是信息技术在落实精准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出现的不足,并且这种因为机器而产生的不足,又必然要依赖于教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但是想要落实精准思政教学,除了更有效地针对每个学生而展开内容的分发,还必须注意到思政教学多方面教学力量的协同作用。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下,协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除了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外,课程思政的广泛铺开是高校环境中当前最为重要的思政教育力量,其影响不容忽视。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思政教育形态,诸如网络环境中的各类教育、校园文化的思政元素打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政教育力量。而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想要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唯有将多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力量整合在一起,实现协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政教育的这种多方力量协同,与信息时代以及相关大数据等方面技术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存在间接影响。协同能否实现精准,是关系到思政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而在协同的实现过程中,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多方面思政教育力量的充分沟通,才能打造出面向学生的体系化思政协同教育体系,而不是多个思政教育组成部分之间各自为政,分散行动。

四、切实推进大学精准思政教育体系工作完善

对当前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审视,以及对“精准”这一未来教育发展思维形态的考证,再综合存在于当前大学思政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不足,可以确定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作为未来一个阶段思政教育加以完善的重心予以对待。

首先,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构建有效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任何离开了学生这个根本的教育都必然会误入歧途。

以人为本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一直都有存在,但是表现的形态不同。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实也是在强调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实现,是要帮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谋求一席之地,做到自力更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教育体系开始进一步朝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倾斜,这是将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进一步融合和协调所得到的结果,因此,素质教育以及以人为本这样的提法也随之增加,思政教育这个教育体系中的要素,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同样的,精准工作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精准教学就是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应的,教学工作体系之下的思政教学,其精准化同样也是要服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义而展开的,就是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的微观学生群体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得不说,在落实精准这个属性的过程中,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是把握精准这个重要属性的关键。

其次,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完善。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发展面向教育领域的适用算法,甚至应当发展面向思政教育领域的算法。

虽然信息化的平台和相关大数据以及分发算法等,都已经成为思政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当前大学思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诸如深层的逻辑把握以及信息茧房等相关问题也仍然存在,亟待我们去解决。当然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作为思政领域的教师,无法实现技术的改进。但是作为教师而言,还是需要在技术引入和进步领域做到两点。其一,要积极地发现现有分发机制不合理的细节,并且针对这种不合理,在教学工作和内容产出方面进行纠正,通过教师这个角色来实现与相关算法的一种制衡。其二,要在发现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积极的反馈,如果学校方面有启动内部或者外部的一些技术力量来展开内容分发算法的改进,那么和这样的技术团队保持积极的沟通和接触,同样是切实推进算法成熟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推进精准思政教学工作實现的重要支持。

最后,加强反馈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样是落实精准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

精准思政建设工作就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发现学生思想发展和提升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具体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展开工作。反馈是对于学生个体或者微观群体进行识别的过程,只有加强反馈,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有效识别。而评价则是对学生进步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情况的一种判断,形成与反馈的共同作用。在一个工作体系之中,二者缺一不可,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推动工作体系进步的合力。

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领域之中,反馈和评价的实现都有很高的难度。思政教育不在于哲学理论的讲授,而在于要从德育这个层面来对学生施加影响,相应地,对学生的考查也并不能通过试卷这样的形态来落实,而应当从学生方方面面的行为和言谈等考证。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反馈还是评价,其难度都可想而知。进一步考虑到学生在思政相关方面的表现,本身也呈现出不定向的特征,就更加加剧了反馈和评价工作的难度。对于这一方面来说,可以考虑加强语义理解等相关技术,实现对反馈的一种辅助,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但是作为有益并且重要的补充力量,还是应当受到重视的。

五、结语

精准是大学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唯有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推动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才能让思政工作本身保持长效特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精准这个属性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呈现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其中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精准识别和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的精准分发,是当前的突出不足。信息技术固然可以为思政工作提供更为全面而广泛的支持,在内容的收集和获取方面以及内容的分发方面都较以往有着长足进展,但是这只是意味着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并不意味着有效性。有效的精准,仍然需要依赖作为人类的教师去展开主动的识别,这是任何机器以及信息技术都无法代替的重要环节,这也必然会成为未来精准思政工作展开的核心阵地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强调 推动改革举措精准对焦协同发力 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16-03-23(1).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04.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4.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2):46-51.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