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柔相济 瘦劲飘逸
——林散之《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2023-06-15□王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散之浪淘沙北戴河

□王 罡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以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挺拔而弹性十足,瘦劲飘逸,如“锥画沙”。

林散之曾写过很多毛泽东诗词内容的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当数其中的代表作。此作系立轴,高105厘米、宽33厘米,约3平方尺。林散之以其喜用的羊毫笔磨墨书写,裱工精细,十全品相。作品落款“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散耳”,下钤“林三之”印(白文)。

1954年盛夏,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办公,下榻在刚建好的一号楼。一天下午,风雨大作,海面上波涛汹涌。毛泽东极目幽燕,抚今追昔,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念。工作人员连忙劝阻,他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不但下了海,而且在大海中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第一次畅游大海,第二天就写成这首不朽之词。1962年4月21日,毛泽东讲出写这首词的缘由。他喜欢曹操的诗,认为其风格雄伟豪迈、慷慨悲壮,是真男子、大手笔。而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因此,他便以“浪淘沙”写了一阕奔放豪迈的《浪淘沙·北戴河》。其词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林散之所书《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线条苍劲生辣,亦方亦圆,如“大”“燕”“洋”“又是”圆中带方,“秦皇岛”则以方为主。作品中运用枯笔较多,如“片”“见”“耳”等,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结体欹正夹杂,形体错落有序,如“大雨落幽燕”写得很正,而“秦皇岛”明显靠右。再看“萧”和“瑟”,一右一左,就两个字或几个字来看,效果不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却别有洞天,如“鞭”“换”等,相犯而毫不避讳,显得丰满、充实、气足。更重要的是,整个作品与毛泽东词中的意境和情节相互映衬。“挥”最后一竖里的点点丝丝,似断若连,如同词中的滂沱大雨,直泻而下;词中的“白浪滔天”,体现在林散之书中较多的飞白;作品中的行线,特别是第二、三行,与其他作品大不一样,明显弯曲,象征着毛泽东词中一浪一浪的波涛,此起彼伏,翻滚向前。

林散之的学生庄希祖在《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中解析这幅作品时写道:“如观武库戈戟的凛然寒光,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林老书中极为罕见,笔者所见仅此一件。因为这与林老整体书风不合,这是特例,恐怕只能归结于林老写的特殊环境或特殊情绪的驱使下之所为。”我认为,庄教授所说“特殊环境或特殊情绪的驱使”就是受毛泽东词的影响,是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所驱使。“如观武库戈戟的凛然寒光”恰与词中“魏武挥鞭”十分吻合,让人眼前浮现曹操当年率领大军策马扬鞭、驰骋沙场大战乌桓的场景。

此幅《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最早刊登于1994年11月23日的《新华日报》上,之后又著录于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2000年6月《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2年《华人时刊》杂志第9-10期。此作是诗词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名词与名书的高度统一,现由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宋玉麟收藏。

猜你喜欢

林散之浪淘沙北戴河
林散之书学思想视域下草书中的“留”与“滑”探析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随手拍
浪淘沙
浪淘沙
人随秋影远 诗共雨声来——林散之咏姑苏诗及其书法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
赵学敏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
魅力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