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在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

2023-06-15周胜云金赛青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肺插管成功率

周胜云 金赛青 叶 侃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泵血功能失效,全身器官得不到供血,从而衰竭死亡的凶险急症,如果不能立刻得到有效救治,常在短时间内死亡。若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称为院外心脏骤停(OHCA)。《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亦将生存链分为院内和院外。目前,国内对于院内团队复苏临床路径研究比较深入,院外团队复苏研究较少,但OHCA比例远高于院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却很低[1]。急救中心作为院前医疗主力,快速、规范的院前急救能够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对于OHCA抢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主要探讨“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在OHCA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收集温州市急救中心2018—2021年收治的OHCA患者。纳入标准:神志丧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排除标准:心脏停止跳动已超过半小时或疾病终末期,家属放弃救治;出现尸斑、尸僵等不可逆生物死亡;创伤严重,脑浆外露,躯干离断等立刻死亡;无陪同,无法提供病史。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抢救的OHCA患者493例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抢救的OHCA患者456例设为试验组。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一医一驾”双人心肺复苏模式抢救,参照《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和基础生命支持复苏流程,在120团队进入现场后,驾驶员协助按压,医生完成除颤,随后两人遵循胸外按压和球囊通气30 ∶ 2的比例进行循环操作,每两分钟重新评估心律和交替人员按压。只有现场有志愿者协助按压保证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前提下,才能辅助高级生命支持操作。

1.2.2 试验组 采用“一医一驾两担架”配合的团队心肺复苏模式抢救,参考《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团队复苏流程,依照救护车1名医生、1名驾驶员、两名担架工的人员配置而制定的院前团队复苏临床路径,见图1。

图1 “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

1.3 评价指标 根据心肺复苏成效影响因素,拟定相应评价标准。① 急救团队心肺复苏时间:救护车到达现场至急救团队接手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② 首份心电图:救护车到达现场至首份心电图识别心律的时间。③ 除颤时间:救护车到达现场至除颤完成的时间。④ 静脉开通时间:救护车到达现场至静脉开通完成的时间。⑤ 气管插管时间:救护车到达现场至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⑥ 静脉开通成功率。⑦ 气管插管成功率。⑧ ROSC率:以最终出现ROSC评价复苏有效的标准,指经过抢救患者自主心跳恢复并出现血压和可触及脉搏超过10分钟,心律监护显示有效心律,包括窦性、室性、交界性自主心律[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间现场心肺复苏、首份心电图、除颤、静脉开通、气管插管时间采用Man-WhitneyU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2.2 两组各抢救措施时间比较(表2) 除心肺复苏外,试验组现场首份心电图、除颤、静脉开通、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各抢救措施时间比较 (min,)

2.3 两组ROSC率、静脉开通率、气管插管率比较(表3)试验组ROSC率、静脉开通率、气管插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ROSC率、静脉开通率、气管插管率比较 [例(%)]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的个人技能不是决定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心肺复苏团队协作的概念在2010年被美国心脏协会首次提出,并在2013年再次强调在复杂环境下团队协作的重要性[4]。在院外复杂环境下,相较院内存在医务人员不足,干扰因素众多,如何调动院前急救团队的每个成员,合理分工,默契配合,发挥应有作用,实现院前高级生命支持的团队复苏显得意义非凡[5]。

3.2 新复苏模式能进一步提高OHCA抢救成功率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ROSC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一医一驾两担架”复苏模式存在优势。传统“一医一驾”模式的救护车配置人员不足,往往需要现场旁观者协助,因没有经过专业配合训练,每个人步调不一致,达不到满意效果。操作上以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易懂为主,但每步衔接不够顺畅,医生烦琐操作过多,根据现场情况不断调整步骤,往往无法统筹全局,顾此失彼。而“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复苏模式有以下优势:① 胸外按压和通气结合的心肺复苏是心肺复苏体系的根本,不间断地胸外按压更是团队复苏的关键。两担架工的增配,以救护员的身份参与常规心肺复苏和协助医生,两人相互转换,既很好地保证了心肺复苏的质量和连续性,弥补了原“一医一驾”心肺复苏单项技能操作易疲惫的缺陷,又最大限度地缩短原医生医疗操作时导致的按压中断时间[6]。② 医生独立于心肺复苏外,负责统观指挥全局,监测心肺复苏质量,在团队高质量心肺复苏前提下,能够积极进行关键性高级生命支持的医疗措施。③ 新模式中驾驶员负责确保现场安全,维持秩序,稳定家属情绪,解除干扰,保证了抢救的流畅性,且能接替开展胸外按压,进一步保证心肺复苏质量。④ 团队分工明确,规定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做什么,紧密配合,有条不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了院前急救团队个人的最大化作用,使抢救流程无缝衔接,准确到位,从而提高了OHCA抢救成功率。

3.3 缩短高级生命支持关键措施时间 电击除颤的时间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尽早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亦被证实能够提高ROSC率。气管插管虽然会造成胸外按压的短暂中断,但在团队协作下,能够极大缩短中断时间,建立气管插管后改为10次/min通气频率,能维持气道通畅和通气稳定,避免过度通气,胸外按压也不再因为通气而中断,美国心脏协会指南里仍然推荐建立高级气道[7]。因此,心肺复苏除了胸外按压和通气结合的基础心肺复苏外,早期识别心律进行电除颤,静脉开通、气管插管等关键医疗措施是否及时、准确也尤为重要。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心肺复苏时间接近,表明团队到达患者身边后都立刻实施了胸外按压,但试验组患者静脉开通率、气管插管率及首份心电图、除颤、静脉开通、插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院前急救队伍对比院内医护团队,虽然是一名医生加救护员(驾驶员或担架工)配置,但分工合理。驾驶员能够解除现场干扰,优化物品配置布局,协助做好心电监护、除颤、开通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等措施的物品准备,配合计数,减少多余的走动、动作,每个操作环环相扣,有效衔接,提高了时效性。而医生开展医疗操作时,担架工亦能配合胸外按压,保证按压连续性,最大限度缩短中断时间,保证了抢救的流畅性、成功性,从而短时间内完成有效干预,这与曹芳等[8]报道结果一致。

3.4 新模式需改进之处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关键复苏操作静脉开通成功率仅为34.0%,气管插管率为16.0%,虽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 院前现场环境复杂,医疗纠纷风险较大;② 缺少护士专业配合,医生的静脉开通没有护士专业熟练等;③ 医疗条件单薄,硬件设备不够完备。改进建议如下: ① 加强医生疑难静脉开通、气管插管的强化培训;② 增配骨髓枪,辅助开通骨内通路;③ 增配可视喉镜、绑带牙垫等,降低气管插管难度;④ 增配护士,完善院前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能够提高关键复苏措施的时效性,保证整个复苏的高质量和顺畅性,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猜你喜欢

心肺插管成功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