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怎么写怎么教
2023-06-15赵秀芸
赵秀芸
读是写的前提,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输入过程,写是读的结果,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输出过程,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读写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同发展,在小学语文读写融合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解,将其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挖掘,了解不同文本的结构。在该过程中,学生经过对文本结构、写作方法的详细分析与理解,读写能力就能得到同向同行发展。其次:读写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读写融合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依托一定素材,使学生能够在感性语言材料中进行读写联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基于素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特的语言经验。通过观察、理解、表达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提升。
作文教学中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的基本形式
通过对读写融合的价值进行分析,使一线语文教师得知读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有哪些形式呢?下面我们就小学语文素养下的读写融合的基本形式展开讨论,为读写融合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模仿型读写融合
模仿型读写融合是学生初步掌握读写融合学习方法的途径,该形式也通常运用于读写融合的初期。小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识字学习后,基本上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但碍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让他们自主阅读的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布局,以自身方式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写作练习时,可将仿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简单句子的仿写逐步过渡到对段落与文本全部内容和整体布局的仿写,在层层递进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仿写的关键技巧,使习作训练的实效性得以增强。具体的模仿型读写融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
语言修辞仿写。
文章的语言运用方式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妙笔生花、生动鲜活的语言能够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带有修辞性手法的语言,能让学生作文更加丰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将读写融为一体,从中引导学生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将好词佳句摘抄于积累本中,并保持多读和多思的习惯,使学生将优秀词句内化于心,在自己的习作中做到顺手拈来,使之外化于行。
结构形式的仿写。
对文本结构进行仿写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写作,拓展学生的写作的文本类型。小学语文常见的文章结构有递进、顺承、并列、总分、因果等,文章的结构都体现在行文之中,各部分间普遍具有外在或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结构,根据习作要求,将所学结构迁移到自身写作中。
构思立意的仿写。
立意决定着文章的方向,是写作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新奇的构思是作文成功的重中之重。教师可在读写融合中,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立意,进而通过仿写让自己的习作立意标新。
第四,写作技巧的仿写。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构思等写作要素间既有其独特之处,又存在一定共性。在读写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仿照素材的手法与技巧进行写作,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并把此类技巧运用于自身写作中,让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改编型读写融合
改编型读写融合往往是在学生具有一定读写融合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寻找使学生进一步突破和提升的契机。改编型读写融合包括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补白等形式,要运用改编型读写融合,需要学生对文本能够产生一定理解和感悟,避免学生改编的成果脱离实际。在多种改编型读写融合形式中,缩写、续写、改写和补白是最为常用的方式。缩写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将长文或长句进行缩短。在进行缩写的读写融合教学中,教师必需带领学生读读文,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获取信息,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根据文章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运用一定的手法将这些关键词句加以串联,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
续写的运用范畴通常为没有明确结局或结论的阅读素材,且文章末尾能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在进行续写的读写融合教学时,学生需要把握文章写作思路,理清文章叙事情节,在保障文章立意及中心事件不变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自然的续写和延伸。改写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构思和改写的读写融合形式,文章中的人称、记叙顺序、文体等要素均可以进行合理改变并加以创新。
补白是学生基于自身想象,将文章未提及的内容进行填补的读写融合形式。补白需要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感等要素有着充分了解,根据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补充。补白的范围通常在文章人物的对话或文章的标点处。人物的对话对学生而言是能够理解且熟知的内容,人物对话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补白时学生能够基于自身思维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动作、语言进行想象,在揣摩人物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而针对标点处进行补白的主要依据为不同语境下标点传递信息不同,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自行选择合适的改编型读写融合形式。
感悟型读写融合
感悟型读写融合强调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及内涵渗透给学生,进而达到塑造、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高尚人格修养等目的。因此,为增强学生的感悟,教师往往会在应用感悟型读写融合时去创造语境,在语境中找寻感悟型读写融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基于情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感悟。要有效应用感悟型读写融合,教师首先应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心,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以此为切入点并联系前后文进行读写融合。其次,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境为学生奠定情感基调。最后,教师应在感悟型读写融合中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读写融合练习时传授给学生抒发情感的技巧,由此发挥读写融合的育人价值。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策略
合理设置读写融合点
首先,为了确保读写融合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合理设置读写融合点。为了激发学生对读写融合的兴趣,将读写融合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可行的方法。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实际关联性较弱,学习形式较为被动,倘若教师能够通过读写融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能够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由受教育主体向自我教育主体转变。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搭石》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完成初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融合。搭石本是世间最普通的事物,但在文中搭石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尽管搭石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但与之类似的事却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发生。只要用心感受生活,你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搭石”。你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形同于“搭石”的美?请拿起手中的笔,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进行传递。在写作完毕后,学生可自由交换彼此的写作成果,对生活中的“搭石”进行交流探讨。诸如此类,在读写融合教学中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点来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其次,读写融合并非简单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而是根据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进行有效性衔接的融合。在一篇文章中,教学重难点往往是教学中价值最高的点,只有通过读写融合突破重难点,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应将文章内的重难点作为读写融合点,引领学生抓住文中关键信息,通过读写融合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教师可就“梅花象征中国人的秉性”这一重难点内容进行读写融合训练。在阅读环节需结合上下文,从外祖父的行为分析其人物性格,通过“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等语句分析出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情感。在后文的教学中,可通过文中外祖父对梅花的理解,解答外祖父因为作者弄脏梅花图而大发雷霆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外祖父在意的并非梅花图本身,而是在意梅花图蕴含的情感与价值。在学生对文章内涵及情感有深度认知后,再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除梅花外能够体现国人秉性的其余事物,并将其列出。这样的读写融合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情感和语言运用等语文素养。
最后,教师在设置读写融合点时要精细化。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处具有价值的读写融合点,但有限的课堂教学使教师难以在讲解中将价值全面抛出。因此,教师在选择读写融合点时应注重精细化选择,倘若内容过于过多,过细,会导致读写融合难以掌控,让读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完整性。为此,教师应探寻文章特色,将其投射到一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从精细处对文章进行感悟。在诗词教学中,诗词的意象及画面描写是读写融合的关键,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读写融合的关键。在读写融合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或类型,选择合理的点切入和渗透点,带领学生进行精细化的读写融合训练。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应以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为读写融合点,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和诸葛亮的语言判断人物性格。如“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等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然后以补白进行习作训练,想象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在不同情节时的心理活动,以自然衔接的方式描绘出故事中的人物特征。
加强读写融合的操作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如何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达,使学生能够在读写融合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开展读写融合的方式。受年龄因素限制,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知识储备薄弱,学习能力尚未成熟,写作相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师应做好写作前的铺垫,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如“不足二百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使学生能够感受母親工作环境的恶劣,为后续写作奠定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首先,发散学生的思维。读写融合并非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发现真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已知知识的同时将其内化于自身,产生独特理解和感悟。学生要将知识内化于自身,必须以个人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学会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留意身边的点滴;感悟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捕捉,将生活中的想法和情感进行表达,如一张笑脸、一个动作、一句言语等,使学生思考生活中种种事物蕴含的价值。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思想和情感,想象作者在创作时的精神面貌,由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只有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思考,方能确保学生的写作有一定深度,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品质,引导学生在对材料进行阅读和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事物的本质。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