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做大做强
2023-06-15毋燕
毋燕
“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已然成为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支柱和活态源泉。做大做强“文学陕军”,繁荣陕西文艺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陕西转型发展之路,正当其时。建设文学陕军,要从改变发展与建设的着力点上去谋求思路。追赶超越多点发力,群策群力,新时代“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将会渐入佳境,再创辉煌。
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上,陕西是文学大省,更是文学强省,陕西的文学创作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来审视,陕西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的跋涉都是较早的。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陕西便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主义艺术成就,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陕军辉煌盛景。先后涌现出柯仲平、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高建群、陈彦、王愚、李星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以震撼人心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贡献了包括《创业史》(柳青)、《保卫延安》(杜鹏程)和《平凡的世界》(路遥)、《白鹿原》(陈忠实)、《秦腔》(贾平凹)及《主角》(陈彦)等多部鸿篇巨制。仅2020年,陕西省共出版文学作品154部(篇),1109篇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73部(篇)作品荣获各类奖项。截至目前,陕西作家共获得包括4座茅盾文学奖、12座鲁迅文学奖在内的45座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可以查到名字的陕西当代作家就有四位,分别是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这些荣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文学陕军”的品牌积淀与新时代打造
(一)在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重要文学分量的荣誉榜上,陕西作家作品脱颖而出
陕西老中青三代作家潜心笔耕,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在继承中锐意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2018年12月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路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改革先锋”的光荣称号。
2018年8月,弋舟的《出警》荣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名单。
2018年9月,陕西有4部作品入选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白鹿原》《浮躁》《平凡的世界》《人生》。
2019年8月,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9年,陕西作家的《创业史》《白鹿原》等多部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贾平凹、陈彦等多位作家先后荣获“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作家”“首届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十三届华语传媒文学奖”等百余个重要奖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直到今天,在各类文学创作奖项中,陕西作家仍然相当程度地占据着主力位置,这也说明了陕西作家在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二)具有鲜明辨识度的重大社会题材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学陕军”品牌建设文学作品始终是第一位的,特别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化艺术特点才是王道。建设“文学陕军”品牌,陕西作家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傳统,围绕重大主题,重点突出小说创作,努力推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时代精神,展现家国情怀的精品力作,也展现出陕西作家“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责任担当。
1、红色文化主题
作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红色文化遗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和谷的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以艺术笔法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历程,以具有厚重感的文字和惊心动魄的艺术表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眸历史的独特视窗。
钟法权的《张富清传》是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老英雄的感人事迹的艺术化呈现。真实细腻的语言,重现了老英雄的生命足迹,再塑了伟岸的血肉之躯,用文学的力量见证了信仰的辉煌和磅礴。
2、历史文化主题
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陕西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白描的长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渠》,翔实发掘并追述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风云历史和兴衰流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寻。
高建群的历史小说《我的黑走马》,用流丽晓畅的浪漫文字,抒写古代各游牧民族的繁衍、兴起、壮大、迁徙、衰落,以及各民族、部落之间在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互相往来、交流、征伐、融合,再现了古代西域大漠、北方草原各民族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历史演变,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许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从而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历史”。
巾帼不让须眉,冷梦的长篇小说《易俗风云》,借助易俗剧社历史来再现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陕西历史风潮,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陕西历史上的大事件及其风云激荡,展现了陕西近代历史与文化之魂。
3、关照人类精神主题
置身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中,陕西作家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仅在历史中探掘,同时怀着深沉的忧思关注着当下人类的生存处境。
弋舟的非虚构作品《空巢——当代老年群体生活现状实录》,表现出了一位作家真诚的求真求实精神。小说以“孤独”为主线,将空巢老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对于生命流逝的恐惧以及无奈的心理展现得深刻而沉重。
2020年9月,贾平凹《暂坐》和《酱豆》面世。无论是前者对于女性故事的书写,还是后者近乎自传性质的剖表,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一位现实主义创作者对个体生活、对时代生存、对生命的敬重与拷问。
吴文莉“西安城”系列第三部长篇小说《黄金城》,书写着中国平民的生老病死的生存真相和喜怒哀乐的心灵承受,探究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负重前行,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4、扶贫脱贫主题
在脱贫攻坚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最前沿,陕西文学工作者走出书斋,用脚丈量生活,用手中的笔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一篇篇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真挚篇章。
由贾平凹主编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记录了29位书记积极宣传践行党的政策,并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艰难历程。这些作品以精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新时代闪亮的文艺坐标。
吴克敬的长篇报告文学《小海的梦想》和《耕梦索洛湾》,是根据黄陵县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带领干部群众共同脱贫攻坚真实经历创作而成。
袁国燕的长篇非虚构《古村告白——陕西精准扶贫工程探行记》,既聚焦了陕西村庄的脱贫史和致富梦,又描绘出一幅三秦大地精准扶贫的全景式图。
杜文娟的《红雪莲》,以藏北无人区为人物展演舞台,刻画了四代内地人在青藏高原的扶贫努力,展现出与藏民族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王洁的《花开有声》是一部以教育扶贫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展现了支教老师张晓慧在陕西偏僻山村李家坝村帮助一群留守儿童摆脱困境,教会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艰难之旅。花开有声,芳香四溢。
5、疫情防控主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艰苦时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邢小俊的《大国战“疫”》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一场抗疫阻击战中表现出来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对人类与疫情、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度反思。
广播剧剧作家殷满仓抗疫广播剧《逆行者》以京西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田艳红一家祖孙三代,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投身于武汉战“疫”一线的壮美故事。该剧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银奖。
千锤百炼终成钢,大浪淘沙始见金。这些作品在讲好陕西故事、提升陕西形象上已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虽然作品问世时间不长,但已显露出经典的气象,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具有陕西标识的文艺精品,唱得响、传得开、立得住,也会成为新时代的文学新经典。
(三)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进,作家创作队伍引人注目
陕西作家不仅在作品的创作题材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作了这一类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精神力作,而且从作家的数量和作家个人的成长发展来看,也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陕西文学队伍日益壮大,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文学陕军是最具实力的创作群体之一。具体来说,除陕西省作家协会以外,有13个市作协、79个县市区作协、11个行业作协,会员人数庞大,其中,约有4000多名省级作协会员。令人振奋的是,陕西作家创作方式多样化,其中网络作者目前已有3万余人,各类文学社团组织多达150余个。
成熟作家阵容强大,以贾平凹、高建群、陈彦、莫伸、和谷等为代表的五零六零代作家、评论家,在不同时期斩获了全国的各类文学奖项,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强劲的竞争力。
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批评家脱颖而出。李国平、弋舟等多位作家分别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人才项目。而周瑄璞、楊辉、周子湘、王闷闷等一批优秀中青年作家通过不断地学习精进,文学影响力与日俱增,显示了强劲的创作实力。
从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来看,文学陕军队伍已逐步形成结构较为合理、梯次有序衔接的局面,50、60后誉满文坛的前浪作家依然乘风破浪奔涌向前;70后作家弋舟、周瑄璞、杜文娟、王妹英、贝西西、黄朴、陈仓等人的创作日趋成熟;80后作家周子湘、杨则纬、丁小龙等渐次崛起,在中国文坛影响增大;90后作家范墩子、王闷闷、程川、高璨等持续发力,在全国业已崭露头角。陕西文艺创作的人才队伍正在不断的充实中积聚力量,壮大发展,彰显着文学陕军源源不断的丰富与活力。
新时代陕西文学,天高地阔,大有可为。
做大、做强、做靓“文学陕军”品牌
从陕军品牌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来看,一切工作围绕出人才、出精品这个中心来展开,意蕴深远,直抵人心。首当其冲还是要从作家作品着手,要加强学习,深入实践,提升作家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作家要努力探索,积极开阔阅读视野,丰沛个人的阅读积累,不仅要具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积淀,还要具备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素养,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审美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发扬深入生活优良传统的同时,更要重视深入历史、深入文化、深入生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写出反映时代规律的厚重作品。从写作技法层面来看,潜心探索以突破创作瓶颈,尝试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路子的同时,融入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念和技法。
在加强作家个体文学素养的同时,做大、做强、做靓“文学陕军”品牌,还要扎扎实实地从以下方面不断深入,有的放矢,持续推进。
(一)陕西省作协继续深入改革,不断增强活力
作家协会必须要为作家服务,在行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担当起主导角色。
陕西省作家协会在“文学陕军”的品牌建设中不断探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由于文学陕军品牌建设任重道远,陕西省作协还需要更进一步践行职能担当。首先必须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要旨,在积极向外探索合作的同时,更要切实履行作协包括引导团结、服务管理、联络协调、维权自律等在内的多项职能。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持续深化作协改革,积极推促作协职能的改进,实现包括公益宣讲、办公管理、作家扶持、文学推广等多位一体的共享职能,切实为文学陕军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各文学文艺管理机构打破壁垒,形成资源合力
有关文学文艺机构管理,需要加强各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各文化管理机构要增强协调配合的意识,打破壁垒,建立机构间协调配合制度,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特别是在涉及多个机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等单位,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落实协调配合,形成资源共享的合力优势,为作家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牵线搭桥,从而实现陕西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和“做大做强‘文学陕军文化品牌”的目标任务。
(三)制定陕西文学发展规划,推出陕军“标识”作品
面对创作方向,需要在推陈出新中拿出“金点子”,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创作相结合,狠抓精品力作的创作落实。
制定陕西文学文艺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目标。围绕重大文学主题、重大文学事件、重大社会现象等,开展主题性的文学活动,将为人民创作落到实处,切切实实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文学应有的贡献。
(四)重视人才扶持政策的考核机制,精准扶持,严进严出
在人才扶持政策方面,必须重视考核考评,落实严进严出。
加大重点作品扶持力度,创新完善人才管理的奖励制度。在遴选新一轮“百优人才”“百人计划”以及签约作家时,坚持“两保证,一兼顾”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作家的推荐渠道,确保各文学门类保持适当的、合理的分配比例;掌握申报作家作品的真实情况,不为人情世故所干扰,不为个人利益所束缚,不以追求目标人数而降低入选标准,把激励竞争、优胜劣汰落到实处,把真正有实力的优秀作家纳入扶持队伍。
细化作家管理规定,强化作家考核考评要求,推促作家形成精品意识。制定有效的人才考核奖励机制,及时掌握作家个人的创作、发表、出版情况,以层级奖励制度给与考核考评,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掌握作家创作动态及进度,进行业务指导,做到有的放矢的“精准扶持”。在审核过程中,对于不合格者取消扶持资格,追回扶持资金,不浪费一分一毫的扶持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强化效益与成本意识。
(五)优化文学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壮大高水平创作队伍
陕西作家队伍在不断壮大,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作家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还有待针对性的加强提升,尤其要强势宣传推介。
加大对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培养扶持与宣传力度,营造你追我赶的文学积极态势。
采取多种形式壮大作家、评论家的创作队伍。通过走出去,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继续各种定点体验、挂职生活,融入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积累经验;通过迎进来,引进常驻作家,邀请专家讲座,传道授业,切磋交流,提升创作经验。开展各种征文活动,拓展文艺展示平台,引导推促文艺事业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充裕的人才储备机制。
特別要培养一批文学素养高的对外推介人才,倡导作家和学者主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以更宏阔的视野了解时代规则,尤其是在新媒介的强势干预下文学生产、文学阅读、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文学侧面的实际状况,为文学注入时代的新鲜生命力。
(六)继续加强文学阵地建设,大力提升品质水平
强化文艺期刊阵地建设,作品的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力保障。
以内容为引领,办出期刊特色,进一步在办刊理念和思想上尽可能地发挥期刊杂志的引领功能,从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两种功能上并进拓展期刊生命活力,切实发挥文学期刊在发掘、培养、滋润创作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针对目前陕西各类文学期刊的编辑队伍多非经过专业训练,因此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还是文学基础知识都需要强化提高。重视期刊编辑队伍的充实、壮大工作,严格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保证期刊的审阅水平。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具体编辑事例,进一步丰富编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审稿、编稿的技能水平,切实确保期刊编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狠抓融媒体发展,重视抢占市场先机
陕西文学的融媒体发展意识稍显薄弱,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意识,需要下大力气借助新媒体实现多样化传播,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头条多渠道推介陕西作家和作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占有阅读者视野。
从文学转化途径上,通过影视、动漫、网游等,实现文学深度介入娱乐、休闲,拓展文学的生活价值。陕西文化底蕴丰富,应充分利用作家作品中的文化因子,开发文学衍生产品,譬如吉祥物、水杯、钥匙链、公交卡、书签、手机壳、手提包、文化衫等,既具有日常的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的文化含量。
建立有效的文学与影视的交流对接平台,尤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与陕西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转化,提高陕西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八)重视文旅融合,打造文学陕军旅游高地
依托陕西作家与作品,发展作家故居、作家创作地旅游及作家文学馆的建设开拓。
柳青之于皇甫村、陈忠实之于白鹿原、贾平凹之于棣花镇、路遥之于陕北黄土地,无疑展现出了文学创作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作家故里的打造和宣传,一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从而更深入了解作家和陕西文学;另一方面通过作家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更可深入探掘作家的精神王国,从学习研究思路上还能促使大家知行合一,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观照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同时,更要拓宽视野,放大格局,打捞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打造多元的陕西文学文化名人旅游胜地,如诗经里、杜甫祠堂、李白的遗址以及张载祠堂、董仲舒墓址等。
结 语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需要关注。
只要有人民,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文学的永恒魅力。党的十九大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具体目标和重大举措。“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已然成为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支柱和活态源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做大做强“文学陕军”,繁荣陕西文艺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陕西转型发展之路,恰是中流击水正当其时。
建设文学陕军,必须认识到不能以过去常规的铺摊子的思维平均施力发展,而是要从改变发展与建设的着力点上去谋求思路。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宣扬红色革命资源,激发文艺繁荣活态因子,特别是文艺理念的优化、文学队伍的盘活、文艺创作的政策扶持政策保障以及人才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深入,务必要长远谋划,从严要求,确保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作家创作出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如此以来,追赶超越多点发力,群策群力,新时代“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将会渐入佳境,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毋 燕 供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