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千里江山图》

2023-06-15刘溪

参花(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江山乐曲

舞蹈《只此青绿》将宋代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以舞蹈的方式重现,一经播出便引发各媒体的热议,舞蹈动作“青绿腰”更是火爆全网,引来众多专业和非专业舞者竞相模仿。群舞《只此青绿》是出自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中的舞蹈选段“青绿”。该诗剧以翩跹舞姿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河图景,勾勒出青绿色连绵起伏的山峦,也将跨越了数百年历史的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重新鲜活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山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也是创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按照画法风格可以划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小青绿山水、浅绛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等。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宋代趋于成熟。宋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在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宋代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人才,其中王希孟就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最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也是其唯一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史学家安布罗斯说:“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我国古代的许多艺术家在音乐、绘画、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书法绘画与音律无一不精。同时在诗歌、作曲、书画等方面都有所成就的有王维、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人,他们国学功底深厚,不仅诗写得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在音乐和书画领域也有很好的作品。音乐与绘画在我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在审美体验上,音乐与绘画更是相互融通的。本文以音乐的视角欣赏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结合美学的思想,发掘绘画作品中所具有的音乐性特征,为音乐与绘画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音乐与绘画的共通性

听觉艺术是以音响、节奏等获得藝术形象,最终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而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音乐,音乐是将音响有组织有规律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其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要用听觉感官来感知。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的直观、形象的艺术,以直接为人欣赏的艺术形式“绘画”为代表。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感觉,它们有时会一起出现,或一方引发另一方,从而产生心理学当中的“联觉”。[1]联觉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音乐和绘画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艺术家都采用音画的联觉进行创作。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抒情画家柯罗的布上油彩《田园》,就是以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为灵感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品。门德尔松作为公认的“音乐风景画大师”,他的许多音乐作品如《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等都是听觉与视觉语言的巧妙结合。我国清代的画家王原祁也提出过“音画联结”的理念。他认为,将人们在音乐中听到的画面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是一件非常具有美感和意义的事情。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具有共通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在赏析音乐作品时,大家会运用一些绘画中的语言。例如该作品塑造了一种怎样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中的“和声色彩”和“调性色彩”。反之,在赏析绘画作品的文章中,也能看到一些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词汇。

二、《千里江山图》的声音

(一)画中色彩的声音

音乐是凭借有组织、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而存在的。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2]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和色彩存在着自然的联系,它们都属于一种波动,只是二者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最早将音乐和色彩联系在一起的人是德国的基歇尔。他认为:音乐是光线的模仿,二者可以互为表达。后由法国人卡斯特尔实践了这一理论。他将音按光谱的位置排列,一个键连接一种颜色,按照不同颜色的键来演奏乐谱,光线就从会透明色彩带中传出。[3]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普罗米修斯》的总谱上就写有一行色彩谱,并标明颜色与音乐该如何配合进行诠释。

人们在看到不同的颜色时,会产生不同的联觉。例如在看到黄色时,会感觉到温暖、辉煌、充满生机。在看到蓝色时,会感觉到宁静、神秘和忧郁。这些感受在听到音乐时也会出现。例如,当笔者在欣赏格里格的《晨景》这首曲子时,会联想到太阳初升的场景,如同看到黄色时的感受。当笔者聆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会体会到孤独和忧郁,如同神秘的深蓝色。

《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以水墨粉本,再用红色赭石铺底。头一遍石绿,到绿色的无极变化,最后添上青色,一层一层地用颜料覆盖。画中运用最多的颜色就是青色和绿色。青色是我国的传统色彩,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类似于天空的颜色。古人认为青色是天地之初的颜色,所以在古人的眼里它代表着希望和庄重,寄托了美好的寓意。青色在视觉上会带给人一种冷静、柔和、安详的感受。在看到画中青色的丛山时,就如同聆听一首悠扬的竹笛曲,但曲子的音域多集中在中声区,旋律线条起伏较小呈波浪形,速度缓慢,音色浑厚柔和,清新圆润。画中的石绿色属绿色色系,绿色在视觉上给人清新、宁静、质朴之感。在西方作曲家的眼中,绿色往往会被比作D大调的音乐。D大调被认为是一种很自然的调,例如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中D大调的后半部分,就给人一种在绿荫大道上驾车驰骋,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感觉。

(二)画中事物的声音

中国画从不局限于视觉范畴,而是视觉与听觉的时刻相伴。王原祁曾在《麓台题画稿》中提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声音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也促成了声景作品的问世,其中作品《大风起兮》便是依循画作的布局,以声音作为线索,通过馆内高空四周与地面的沉浸式声音系统,以“胡杨林”为介导,构建起“大风起兮”的声音图景。[4]在分析写实画作时,通过把画中之“景”与现实之“声”相结合,将自己带入画中的世界里,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画作的内容和创作者所表达的含义。

《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江西省的庐山和鄱阳湖。庐山和鄱阳湖也是很多文人名士取材写诗、取景绘画之地。苏轼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以“庐山”为题材,引发了他对哲理的思考。当笔者进入《千里江山图》的画作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高山丘陵,丘陵间伫立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木。树叶在微风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树间的鸟儿飞过,留下了婉转动听的叫声。在一首乐曲中,通常会用笛子和唢呐这些与鸟儿的音色很像的乐器来表现鸟的声音。著名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中也采用了二胡的“滑指颤音”和“同音换指”等技法模仿鸟叫声,演绎出群鸟飞翔、鸣唱的场景。翻过几重山可以看见一座幽深的宅邸,宅邸周围可以看见几个白衣隐士,仿佛可以听到他们在桥上踱步,琅琅的读书声和赋诗作曲的交谈声。在音乐中可以用坠琴来模仿人的笑声、哭声、说话声音等。坠琴是山东吕剧、河南琴书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亦称主弦,还用于某些曲艺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其他地方戏曲音乐中。坠琴音色浑厚、高亢、柔美,同时还可以模仿各种特有的声音,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乐器。穿过江面,登岸后可以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汇入大江中,站在瀑布下可以听到响彻云霄的哗哗声。在音乐中,通常会用琵琶、古琴、古筝来演绎瀑布流水声。我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古筝版本中,通过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使得旋律在音域间不停地变化跳跃,营造出瀑布流水烟雾缭绕、宛如仙境的感觉。继续回到画中,巍峨的山间分布着几个小村庄,仿佛可以看到村民们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闲聊的声音。宽阔的江面上漂泊着几只渔船,仿佛可以听到水摇船桨击打水面的声音。接下来又是连绵的山峰和辽阔的江面直至画中场景的结束。

三、《千里江山图》的乐曲

绘画和作曲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们所熟知的“印象派风格”就是通过法国印象主义时期绘画衍生而来,著名作曲家德彪西所谱写的很多曲子都是以莫奈的绘画为主题开展的。近现代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死亡岛》是根据瑞士象征派画家勃克林的同名画所创作,他用低音区暗淡的配器生动地描绘了这幅阴郁的画作。画家刘震力在他的文章《绘画的交响曲》中也将自己创作绘画的过程看作是在用色彩去谱写曲子中的乐章。所以一幅画作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首乐曲,画中的线条也可以看作乐曲中的旋律。中国古代的音乐和绘画上都有着线性特征的思维形态。比如戏曲音乐就是以线为基础的立体画,中国画很多也依循着线性的画面结构来构图。

《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所表达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主张清静平淡、回归自然的审美特征。音乐从自然中产生,从乐音到音律,从音乐的旋律到音乐的节奏都能追溯到自然的源头。比如西方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弦乐四重奏《四季》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描绘出了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和意境,使音乐与自然达成了有机的和谐。《千里江山图》的乐曲必然要贴合自然,它的主旨不仅仅是直观反映绘画中的景物,而是对自然景物一个能动的感受,将美景提高到意境层面。

《千里江山图》的乐曲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引子、渐起、发展、高潮、回落、尾声。第一部分是它的引子部分。图中引子的部分由低矮的山峰,丘陵稀疏的树林和小桥组成,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小,为后面逐渐展开的延绵不绝的千里江山起了线索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乐曲的渐起,对比序曲山势变高,山体的密度也变大,也昭示着乐曲的情绪正在逐渐升高。随着乐曲继续发展,山势继续升高,最高峰占到了画面高度的五分之四,乐曲情绪进一步递增,旋律线条起伏幅度变大。节奏更加紧凑,速度也变快,调性色彩也变得更加辉煌,紧接着全画中最高的山峰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周围分布着的林壑有拱卫主山之意。低矮的丛山和几乎高耸至画面顶端的高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乐曲的对比性和冲突性推向最高点。展现在乐曲中可以用8度跨度的琵琶音来突出山峰之高,同样用丰富复杂的织体和紧凑的节奏型勾勒出全曲最为辉煌和高潮的部分。山间的房屋和树木溪流就如同是乐曲中的装饰音,丰富了曲调,为乐曲增色。翻过了最高峰后,乐曲在逐渐退却的山势中回落,烟雾缭绕使得一些山体若隐若现。乐曲速度放慢,由大调转向小调使得乐曲更加神秘朦胧,将高潮后的乐曲的意境进行延伸。之后的尾声部分辽阔的江水将乐曲的横向速度拉慢,卷尾的山峦与开始部分的起首山峰相呼应,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结构,同样也昭示着乐曲结束。

四、结语

音乐和绘画虽然是两个范疇,但是它们都属于艺术,所以也造就了它们有着很多的联系与共通性。从《千里江山图》音乐性的维度分析二维平面绘画作品,总结绘画作品与音乐的共性,可以帮助人们用联觉的体验欣赏艺术作品。每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当时社会不可复制的艺术,艺术凝结着不同时代的情感和精神。在艺术范畴中,绘画与音乐的关系十分紧密,在我国传统音乐与绘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发展轨迹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5]本文以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为切入点,以音乐的视角作为研究方式,挖掘出了绘画作品中含有的音乐性。《千里江山图》作为青山绿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表现出了山水自然之美,更是表现了我国山水画独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在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以音乐的视角赏析绘画作品也为绘画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音乐绘画之间的联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倩.音乐与绘画联觉关系浅析——以谢赫六法为例[J].北方音乐,2020(09):244-245.

[2]谢晶,吕盼,陈凡亮.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02):35.

[3]王晓丹.由钢琴启蒙教材比较引发的教学审思与展望[D].湖北师范大学,2019.

[4]陈申,沈临枫.大风起兮天地静——声景作品《大风起兮》创作记述[J].美术大观,2022(07):14-15.

[5]朵乐乐.以《春》为例浅析波提切利绘画中的音乐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4-17.

(作者简介:刘溪,女,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千里江山图江山乐曲
始乱
如诗如画的江山
醉了江山醉了我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在故宫外排队的人们,终于奔向了《千里江山图》
浅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
《千里江山图》入新邮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
江山明月在,我发我的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