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独秀的新青年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3-06-15岳文娜余建军

党史纵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政治

岳文娜 余建军

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陈独秀将青年视为救亡图存的中坚力量。在他看来,“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1]。然而,中国旧式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2],这样的青年令他大失所望。陈独秀认为欲救国强国,需改变青年思想、启发青年觉悟。于是,他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表多篇文章,引导青年打开视野获取新知,期盼封建社会的旧青年能够成为具有新思想、新观点的新青年,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新青年之身心要求

在陈独秀看来,青年有新青年、旧青年之分,真青年、伪青年之别。从年龄层面来说,新旧青年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3]。他认为,新青年在生理上需身体强健,在心理上需思想健全。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当时中国多数青年皆以读书考取功名为重,加上传统教育并无体育教育一说,因此传统青年多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4],他们的年龄虽然是处于青年时期,但他们的身体“已达头童齿豁之期”[5]。相比之下,英、美、日本等国的青年“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6],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绝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均壮健活泼、进取有为。陈独秀批判了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青年,指出此种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7],在成千数百的青年当中想要“求得一面红体壮,若欧美青年之威武陵人者,竟若凤毛麟角”[8]。对此,陈独秀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9]他认为中国传统青年不讲体育锻炼实在是一大缺点,他明确指出“20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于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10],改变白面书生的病夫体质,以求得“面红体壮”的身体素质。只有青年身体强健、朝气蓬勃,社会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长期成长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受制于传统家族和家长绝对权威之下的旧青年们依然逆来顺受、思想陈腐。陈独秀认为这些人在年龄上虽是青年人,但其思想与老年人相差无几,“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11]这些人头脑中并无团体思想、家国观念,而只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12]。陈独秀认为这种卑劣思维是远古以来就有的缺点,并且随着整个社会腐败程度的加深而与日俱深。他表示必须在头脑中“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13],在精神上“别搆真实新鲜之信仰”[14],只有这样的青年方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15]。

新青年之自我革新

五四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愈加严重。一方面,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破坏民主共和体制,蓄意复辟;康有为更是大肆鼓吹尊孔复古。另一方面,日本趁德国在欧战中无暇东顾时机,强定“二十一条”,意图夺取山东权益。面临这种外受欺凌内受压迫的局面,陈独秀认识到民族复兴的希望绝不能寄托在袁世凯、康有为此等陈腐朽败之人的身上,而只能寄托于在社会上奔走呼号的新鲜活泼之青年。他希望青年“奋其智能”,革除中国积弊、创造青春中华。然而,陈独秀也看到了中国青年身上还留有旧时代的烙印,他认为中国青年需要完成自我革新之任务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之使命。于是,他从人权、人格、思想3个方面对青年提出要求,期望青年在人权上争取平等,在人格上做到独立,在思想上求得自由,以完成“除旧布新之大革命”。

人权平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指出,法兰西革命以前,欧洲的国家、社会都是“建设于君主与贵族特权之上”[16],人民大多是依附于特权阶级的奴隶而没有自由之权利。然而,自从《人权宣言》宣布以来,“欧罗巴之人心,若梦之觉,若醉之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其君主,仆其贵族,列国宪章,赖以成立”[17]。陈独秀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者使西方“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而当时的中国多数国民全然不知权利为何物。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建立起了民主政体,但多数国人还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共和制国家的公民,他们仍然以草民、臣民自称,依然习惯于自居奴隶地位。他指出:“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18]他主张社会上的人们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任何人都“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19]。此外,陈独秀认为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以家族为本位”,无个人之权利,这是造成国民人权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明确指出国人若想建立西洋式之新国家、新社会,以期在列强林立的世界求得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權之新信仰”[20]。陈独秀以共和国公民作为标准,以宪法所赋予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参照,号召青年将身上的奴性去除,希望青年勇于为自己争取人权上的平等,争得自由自主之人生权利。

人格独立:勿为他人之附属品。辛亥革命为这个封建腐朽的旧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民主共和体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跨入了现代。然而,现代的政治制度没有产生与之相符合的现代公民,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青年们缺乏独立自主人格。陈独秀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无意识的附属品。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我意识角度出发去衡量中国的传统伦理,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2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22]。三纲之说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奴隶道德,它塑造了国人的奴隶根性,使得天下男女都成为他人之附属品而丧失独立自主之人格。陈独秀认为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他的一切操行、权利、信仰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而不是盲目隶属他人。此外,他还告诫青年们要加强精神之抵抗力,如果精神之抵抗力一旦丧失,那么就无任何人格之可言,希望20世纪之新青年能够打破不平等的阶级、去掉不平等的思想,以独立生计成独立人格。

思想自由:求思想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思想陈腐、行为迟滞,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于社会的发展相当不利,陈独秀意识到改变当下青年们的思想观念、谋青年思想之革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他认为中国“一切学术思想,都为古来传统的政教所束缚,不能自由发展”[23],这是东方民族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若想奋起直追,改变当前国民麻木之状态,必须要在思想领域做出根本之改变。在他看来,若想活泼青年之思想,必须要以“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革除思想领域的一切束缚。他极力批判封建礼教“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24]“窒思想之自由,阻人类之进化”[25]。因此,陈独秀高扬科学与民主大旗,认为只有这二者“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6]。他鼓励青年们勇于推翻封建专制的压迫、砸碎封建宗法的枷锁,来实现“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27],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共和国公民而不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麻木愚民。陈独秀试图以自由主义、革命斗争精神去涤荡青年的陈腐思想,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思想的新青年。

新青年之历史使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青年的个人命运早已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青年们担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陈独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是属于青年的,国家的未来也掌握在青年手中,所以他把青年当作国家、社会的主力军,将民族复兴的使命寄予青年:“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或将亡耶?……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28]为唤醒沉郁青年,使青年明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陈独秀为其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关心政治,树立政治自觉。陈独秀认为政治问题与社会上的每个国民都息息相关,“政治的隆污是人民休戚之最大关键”[29]。他指出,中国政治之所以发展到如今这步“很坏”的田地,“乃因一般国民雅不愿与闻政治”[30],不问政治乃是亡国的衰音。陈独秀认为立宪政体、国民政治的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31],希望“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32]。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启发国民的政治觉悟是一个非常艰难且缓慢的过程。在经过多番考察之后,陈独秀指出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是宗法式的,他们不问政治,现代工人虽然政治觉悟有所发展,但由于数量较少且只关心个人利益,所以也无法作为政治觉悟的启蒙对象。陈独秀认为青年是社会中的新鲜活泼细胞,是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进群体,并号召青年要勇于抛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33],去除政治上的不平等与压制,以求政治之清明。

第二,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学说。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多种政治力量进行了艰难探索,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改革主张和方案。然而,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也无法挽救中华民族衰败的命运。马克思主义让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陈独秀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是科学的而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最懂得历史各时代之革命的理论与政策的”[34],当代国民若想进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解放运动,就“应该采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与策略”[35]。首先,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把主义比作行船的方向,如果事先不定下方向而只是盲目努力的话,“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36]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疑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为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陈独秀号召青年多去学習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努力追寻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量。其次,青年要践行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指出,“学术与社会分离,是死学术,学术与社会合,方是活学术。”[37]学习马克思主义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一文中,陈独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两大精神。一是“实际研究的精神”,就是面对现实社会实际而不是只针对某些文本、某些学说、某些理论观点做学问的精神。陈独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不是为了“时新”而是为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他反对仅仅将几个名词或几个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号召青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研究中国的实际从而发现中国的问题。二是“实际活动的精神”,就是不只是在书斋里钻研书本,还要有真正去行动的精神,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陈独秀看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首先一定是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者”,研究马克思学说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社会革命实践活动中去。他号召青年走出书斋,远离空想主义的安乐窝,“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多干马克思革命的运动”[38]。

第三,投身革命实践活动,探索救国救民出路。陈独秀认为青年不应该只是在头脑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是应该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重建精神家园,把理想抱负付诸于革命实践。他呼吁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39],勇于担负起社会改造的责任,投身于社会革命实践。首先,“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国内腐败统治加深,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然多数国民沉睡不醒,只有部分青年学生奔走呼号。因此,陈独秀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寄予觉醒青年,将他们视为挽救中国危难的新生力量。他号召青年学生发挥其革命先锋的作用,去“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40],希望能够通过青年的积极呼唤,使社会上麻木不仁的各阶级国民觉醒起来,共同抵抗外部的侵略和内部的压制。其次,投身实践、改造社会。陈独秀认为青年修养的过程是学习内化的过程,更是实践的过程。青年只有关注现实、投身实践,才能检验其新思想新观念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指出,仅有新思想而无新思想指导下的实践的青年不可称之为新青年,能否学以致用、投身社会革命实践是区分新青年与旧青年标准之一,博学而不能致用、忽视实际生活是中国旧式之书生而非20世纪之新青年。所以,陈独秀多次告诫青年要勇于实践,不仅要“喊出‘到革命军中去的口号”[41],更要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存在只谈主义而不去实践的问题,陈独秀多次告诫他们不要“只是把主义挂在口上不去做实际的努力”[42],他希望青年对于社会上的黑暗、罪恶要勇于斗争、积极改造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否定。此外,他还呼吁先进青年要与工农民众相结合,不仅是形式上到工农大众中去,更重要的是投身到工农大众的事业中去,真正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他告诫青年要“恳恳切切”做劳苦大众的朋友,帮助劳动者联合起来。

陈独秀新青年思想的当代启示

斯人已逝,思想犹存。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探索陈独秀的新青年思想,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青年要拥有强健的体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年若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担当好生力军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

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正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五四时期的青年才能够有勇气、有信心与旧社会的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不惜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而拼搏奋斗乃至牺牲生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青年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始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而奋斗。

青年要投身社会实践。新时代的青年若想成长成才,只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去磨练自己的心智、检验自己的能力。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注:本文所有引文都出自《陈独秀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钱海峰)

猜你喜欢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