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3-06-15李臣双
李臣双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兴趣特点,联系当今社会热点,精心设计具有科学性、争议性的议题,从而引领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思考、讨论,并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深入挖掘教材,科学设置议题
精心选择议题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在编排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存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议题。但在实际中,部分教师依然束缚在陈旧、滞后的教学模式中,片面地认为只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讲解完毕,保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即可。这种方式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面对这一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议题之前,必须要对学科素养、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挖掘,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实际情况,恰当、准确地设计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设置议题的时候,应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教师必须结合本课、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议题,还应保证选择的议题具有时代价值,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另外,在设置议题的时候,还应坚持“选大不选小、选新不选旧、选综合不选单一”的原则,确保议题选择的科学性。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时,教师设置了“5G背景下华为的困境与超越”的总议题。接着,对总议题进行了细化,又设分议题:为什么美国举全国之力对华为的发展进行遏制?5G能够给华为带来什么?如果你是任正非,你将如何帮助华为走出困境?你如何看待华为公司“百万高薪引进人才”的计划?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依靠华为这样的企业行不行?
另一方面,议题还要有思辨性、逻辑性。议题与问题不同,议题是问题的升级。而升级的关键就是议题使得问题更加系列化、结构化,将具有思辨性、逻辑性的小问题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议题,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下,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结合议题内容,灵活借助多媒体创设出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议题的思考、讨论中来。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将自己旅游时遭到旅行团强制购物的事例进行了分享。整個课堂交流热烈,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引领学生进入议题学习中。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思考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紧紧围绕议题内容,精心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层层剖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等,精心设计了人与社会有何关系、为什么要服务社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三个议题。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蚂蚁森林活动、贫困学生救助活动等,精心设计出具有层次感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开展课堂辩论,发挥议题优势
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在议题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结合设计的议题,将全班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考、讨论和分析等,深化议题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时,教师就结合“高铁座霸”事件,精心设计本节课的议题。接着,引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辩论。在这一辩论中,由于教师将生活中的热点转化为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充分发挥了议题优势,帮助学生强化了规则意识,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和正确“三观”的重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唯有借助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具有探究性、思辨性的议题,并围绕议题创设相关情境、科学设计问题、开展辩论活动等,才能不断提升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