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3-06-15

第一财经 2023年6期

过去5年,主流消费品牌持续进驻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截至2018年3月、2023年3月品牌进驻率为同能级城市均值,计算时已排除部分地域性较强品类,主流消费品牌清单见末页索引

品牌商业资源从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的传导仍是主流。尤其是在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遇到阻力之时,它们构成了商业韧性稳定的基盘。

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沉淀了近200个主流消费品牌多年的门店开关数据。过去5年,多数品牌在一线城市的探索与布局趋于稳定,新一线与二线城市成为它们的主要试验场。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外,奢侈品和新兴咖啡品牌青睐的城市TOP10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各品类纳入监测的主流消费品牌清单见末页索引

奢侈品品牌稳扎稳打,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之外,优选在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数据上更有说服力的省会城市及省内经济强市。咖啡品牌则更加看重城市人对新鲜事物与生活方式的接纳—海口、厦门、无锡等都是二线城市中的外向型,各地的游客为这些城市不断带去新的商业内容与生活理念。

户外运动品牌在近两年迎来了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头部城市中,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快速扩散,品牌触达消费者的策略与上一代运动品牌相比也有所调整。

运动品牌体现出不同的城市选址策略

品牌门店数量增长率TOP10城市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数据仅统计2023年品牌门店数量大于50的城市

2011年Under Armour全国首店落户上海港汇恒隆广场,2016年lululemon全国首店落户上海嘉里中心。时隔5年,这两个高端运动品牌都选择从上海起步,逐步打开国内消费市场。但同样是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的7年,它们的门店结构反映出了不同的品牌思路。lululemon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扎稳后再逐步渗透至二线及个别三线城市;而Under Armour有一半以上的店铺重点布局在新一线与二线城市,它的门店最低下沉至了五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中,城市核心商圈面积持续拓张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注:商圈实力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客流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6月;商圈客流占比=商圈客流量÷城市所有商圈客流总量

在下沉市场,lululemon看重的是海口与三亚这两个远途旅行目的地,Under Armour则选择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上一代品牌更在意城市的经济与行政地位,现如今,客群的消费理念质素、城市商业消费的氛围,以及城市自身的热度都会被品牌纳入考量。

定位相似且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FILA与New Balance,现在门店总体量均在1600多家的水平,但它們达到这一数据的路径不尽相同。从2019年到2023年,New Balance的门店数量减少了2 62 家,F I L A的门店数量则基本稳定—它的门店重点布局在一线、新一线与二线城市,且近年重点在一线城市增加了门店。相比之下,NewBalance在低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占比更多,也是调整和削减的重点区 域。

自上而下的网状门店结构,让品牌得以在市场信心出现分化时做出灵活调适,以支撑品牌稳扎稳打地探索市场规模的边界与天花板,也能助其在遭遇风险时及时踩住扩张的刹车。

相比品牌,更大尺度上的城市商业空间对市场风向的反馈相对慢一些,但也具备更长期的指征意义。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识别出各个城市的商圈边界和能级,将具备一定品牌强度和客源辐射力的商圈依次划分为城市核心商圈、城市次核心商圈和区域重点商圈。

作为城市的商业高地,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汇聚了当地最强的品牌资源和消费流量,形成寡头效应,并在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依旧实现了商圈物理边界的扩张。这可能是在主街之外激发了后街经济:重庆解放碑商圈和成都春熙路商圈都在原有的商圈基础上横向扩张,杭州湖滨则是沿延安路主轴纵向发展,包裹了更多街巷;也可能是两个独立的商圈融为一体—天津的鼓楼商圈因为天津大悦城与仁恒乐天百货之间的商业氛围延续,融合成为单个商圈。

支撑城市商圈扩张与融合的不仅是商业体与品牌性商业,餐饮、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基础商业构筑了城市商业的根基。它们连接起城市各类空间,提升了城市商业便利,也凸显出城市的商业特色。

商业不只是城市兴起、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商业与人、文化等元素交融,它也创造了城市的性格魅力。

二线及以上城市中,东南沿海城市淘宝店铺数量增长快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集团注:淘宝店铺数量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

基礎商业门店数量TOP10城市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高德地图注:各类线下基础商业门店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

我们展开城市级差讨论的前提,是承认城市网络结构对它们各自发展起到的决定性影响。地理区位从来都是城市的天然禀赋。

过去探讨城市的枢纽性时,我们往往习惯于将目光投注在具有地理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上。但今年,在这一维度跃升最多的,恰恰是传统意义上区位弱势的西南地区,尤其是偏远城市。

交通联系度是其中数据变化最显著的。这一指标包含了实际的城市间公路、高铁和航空往来数据,其内部各项的表现也反映出不同交通方式构建的交通网络差异。

公路联系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城市联系中最基础和细密的。

西南地区城市枢纽性整体上升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

云南3小时公路网络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注:仅统计新增3小时城市对之间的新增高速路段

疫情期间,国内航班量仅为常态的6成

数据来源:飞常准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9年全年、2022年全年;西安使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数据;排序依据民航城际往来航班联系度

云南高速里程突破1万公里,四川贵州紧随其后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注:中国统计年鉴出版截至2022年,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

拥有复杂的高山高原地形的云贵川地区,在过去数年间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提升了区域整体在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地位。2022年,云南高速公路累计通车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一跃升至全国第2位,贵州、四川紧随其后,位居全国第3、第4位。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云南新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相较上年增长达40.03%和18.33%。

围绕昆明,滇中城市群已是云南高速最为密集的区域。在滇中向滇东辐射的发展通道上,曲靖、红河、文山,以及昭通都通过新建的麒师高速、六威高速、屏兴高速等实现了与贵州和四川两省的联动。在云南西端,通过高速公路的连结,丽江与迪庆成为3小时公路互联的城市对,怒江州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并且进入了大理的公路3小时交通网络。

高铁和航空联系纳入了班次和航班量的因素,更容易因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浮动。由于本次大量统计了2022年的数据,而当时大部分城市的高铁和航空联系都尚未恢复。

如果说交通是城市间资源流动的物质基础,物流反映的则是资源流动的过程。

物流通达度由城市的区位交通和生产消费能力塑造,在常态下一般不会发生大幅变化。但在2022年,受疫情反扑的影响,许多城市的物流站点不时关停,货物运送也常有阻断。在这种异常状态中,有一些往常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城市间物流联系特征浮出了水面。

物流时效性是最能体现这种影响的基础指标。“包邮区”江浙沪曾经在物流时效上占据统治地位,几乎包揽这一指标的前15名。但它们在疫情冲击下的表现却各有不同。苏锡常地区的物流时效性和上海同步发生大幅度下降—这与上海和苏南城市在仓储配送上的紧密依赖有关,跨省市分工合作的物流模式既节约高效,也会在彼此阻绝时扩大损失。

货运城际往来联系度刻画的是城市在货物运输网络中的相对地位,不易被扰动。排名靠前的城市来自全国的各个区域,也囊括不同的类型。既有上海、苏州这样生产消费强势的城市,也有成都、武汉这样的区域交通枢纽,还有重要区域货运网络的中转联络节点,例如东部地区的临沂、济宁。

因疫情影响,2022年上海和苏锡常的物流时效性同步下降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集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

货运城际往来联系度排名

数據来源:G7易流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

资源在城市网络中流动交换之后,最终可由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来总结。在同一区域内,这种城市间商业资源的能级差距一旦形成就趋于稳定。不过,倘若将观测的时间拉长,各个区域头部城市的内部结构,仍然有着不同的动态竞争格局。

华北和西北一直以来都是绝对单中心城市的格局,这抑制了其他城市的商业发育,结构也最难撼动。东北城市的商业资源因整体衰退也相对稳定。

快速发展中的西南、华中地区,省会城市是各自的区域中心,在竞争中呈现出差序阶梯化发展的趋势。成都的优势虽然减弱,但仍然能保持与重庆之间的差距。而在华中地区,武汉的中心地位愈加稳固,长沙的成长使其明显与郑州拉开一个身 位。

华南和华东地区城市商业整体成熟,中心城市的商业资源优势一向并不显著。略有惊喜的是,杭州维持了华东区域内的稳定上升态势,在混战最为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逐渐拉开了与后序城市的距离。

区域内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变化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

旅游城市和边境城市的城市人活跃度下降显著

数据来源:2020年、2023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注:图表选取2020年至2023年城市人活跃度排名下降前15位的城市;相应数据指标反映的是2019年、2022年的数据情况

在常态的城市生活回归之前,城市人活跃度能够衡量的更多转为了非对外交往的、内需驱动的、由城市常住人口创造的活力与可能。当然,这也代表了一种韧性和力量。

原定的数据框架下,以拉萨、三亚、黔西南等为代表的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城市,和广西的防城港、崇左等边境城市,在近3年的城市人活跃度上整体排名受影响最为明显。而千万级人口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即使受到大规模封控等因素的干扰,也依然能够维持住城市活力的基本 盘。

消费活跃度的数据是敏感的。以往我们从来自饿了么的外卖数据、淘宝天猫的网购和海淘数据中看到不同城市与城市人的消费习惯变化,现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什么样的城市更能抵御一段消费沉寂的时期。

从2020年到2022年,黄冈、宜昌、鄂州等湖北城市居于外卖活跃度排名持续上升的城市前列。这些城市在疫情暴发初期受冲击最强烈,如今活力渐次回归。与之相对,部分新疆以及东北地区城市的外卖活跃度排名持续下滑。

由于国际物流的疫情传播风险和跨境电商的供应链问题,不甚明朗的预期叠加人们购物需求的整体缩减,海淘作为一种兴起时间不长的消费方式,整体活跃度下降。这一趋势在低线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与头部城市高值的相对指数关系中,海淘活跃度处在较低区间的城市数量在2022年增加明显。

相对受影响较小的,是城市人的线上社交。尤其是在还处于整体上升期的行业中,淘宝直播与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没有明显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分享与情感连接的纽带遭遇了什么阻碍。

夜间活跃度指数就不一样了。疫情期间,夜生活开展的难度增大,城市的活力时间不像以往那样可以持续向深夜延伸。这些关于城市夜生活的数据也就无法判定出到底一座城市的沉寂是因为暂时的困难,还是生活的无趣。

这些城市外卖活跃度有明显变化

数据来源:饿了么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为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和2022年全年

2022年,各城市海淘活跃度频数分布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集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海淘活跃度=天猫国际消费总订单量×0.5+天猫国际人均订单量×0.5

城市夜場电影场次的减量与受疫情影响程度成正比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夜场电影为21点以后开场的电影;排序依据两年夜场电影场次总数差值

大湾区的夜间灯光增量多在跨城融合区域

数据来源:Earth Observation Group(EOG)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9年至2022年每年11月

新一线城市酒吧平均减少了很多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

根据灯塔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2年全国城市的夜场电影场次数平均较2021年下降了37.5%。其中下降最多的城市往往是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的城市,例如上海的这一指标从2021年的31. 4 6万场降至2 0 2 2年的13.57万场,跌去近6成。

与影院类似,酒吧的运营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缩减营业时间、限制入场人数等都成为特殊时期下的常规要求。过去一年中,各级城市的酒吧数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新一线城市的酒吧数量减少最多,平均每城闭店41家,降幅为4%。

纵使艰难,一些城市和区域仍然展现出了难以压抑的向上力量。

“大湾区”依然是夜间灯光最亮的区域之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与疫情前相比,大湾区夜间灯光亮度上升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跨城融合地带—包括珠江口沿岸的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以及深圳前海新区等。尽管疫情在时间和进度上有所干扰,但区域一体化进入深度融合阶段的大湾区,城市之间互相蔓延和牵引的动力不受阻碍,产业的联系、人口的流动,以及商业和生活需求的共享,都亟需更紧密的城市连结。

广州夜间出行人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注:月度夜间出行人数按照夜间范围20点至次日4点驻留一小时以上人口数据去重扩样统计,为月度统计值

广州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唯一2022年夜间出行人数上升的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注:夜间出行人数按照夜间范围20点至次日4点驻留一小时以上人口数据去重扩样统计,为统计时间内的日均值

2022年livehouse数量TOP10

数据来源:大麦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年底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的数据显示,相比其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广州是唯一一个在去年夜间出行人数仍有上升的城市。没有采取过全城性的封锁或静默措施,对于一座超大城市实非易事。这里的人们仍然有机会安心地出门参与夜间活动,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为正常的城市生活保留了空间。

人们的脚步一度受限,但城市居民对交往互动、享受生活的需求并未消失。

如今,城市重启,人们也再度拾起对城市生活的兴致,压抑许久的热情正在一股脑地寻求释放,城市的活力也在快速恢复,甚至超越以往。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城市人的活力与热情,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把握住人,就把握住了城市,这也是我们关注城市人活跃度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丰富生活的追求不曾改变。尽管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仍在蔓延,餐饮、文娱、运动和消费的复苏与重塑,都已开始并在持续。

博物馆、书店、电影院、演出场馆等线下文娱设施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生活多样性来源。在新一线城市中,重庆、成都和武汉的文娱设施总量最高,合肥、武汉、杭州、郑州、西安则在人均拥有量上领先。

新一线城市文娱生活特色各不相同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新一线城市数据库、灯塔专业版、大麦网注:博物馆、书店、演出场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电影院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仅统计有票房的電影院;选取新一线城市中文娱设施万人拥有量排名前五的城市;数据均经过归一化处理

国内城市线下演出的核心关键词

数据来源:大麦网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

各类设施的规模结构体现计出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合肥的书店资源突出,位于城市中心24小时开放的三孝口新华书店是合肥最有名的文化地标之一;杭州更偏爱电影和演出,其人均电影院和演出场馆数量均领跑新一线城市;西安则凭借深厚的历史沉淀在博物馆上显著领先。

所有级别城市的咖啡馆都保持了增长。截至今年3月,全国咖啡馆总量已达到11.7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万家。其中,超过一半的增长都发生在二三线城市。广东是咖啡市场的新一轮扩增热点,过去一年咖啡馆数量增长最多的3座城市—佛山、广州、东莞均位于此。

2022年的演出变少了许多,但有限的场次依旧映射出城市人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大麦网去年全年的全国演出数据中,我们提取出演出形式、情绪风格和主流I P的关键词。词频分析的结果显示:内容和形式上,线下演出从严肃艺术逐渐向喜剧、互动等更轻快的方向转变,更注重传递直接的欢乐;“爆笑”“沉浸”“烛光”成为去年演出的情绪风格热词,剧场承载了更多的情绪释放和疗愈价值;明显的进步是,在原本由国际IP强势统领的市场,开心麻花等国内IP也逐步成长了起来。

从精神文化的舞台返回到最高频的生活场景,餐饮门店的菜系格局也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一线城市的火锅与川菜日渐饱和,这两个口味偏重的优势菜系转战至了新一线与二线城市。而老少皆宜、口味稳定的粤菜,和门槛更高、市场稀缺的西餐,在普遍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保持了相对稳定。

咖啡馆数量在2022年的变化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截至2022年3月和2023年3月

不同级别城市的优势主流餐饮差异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截至2020年3月和2023年3月;主流餐饮品类为全国范围内门店数量最多的八大正餐品类

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长沙、杭州的消费能力突出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去哪儿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淘票票电影消费指数=城市票房总额×0.5+人均年电影消费额×0.5,去哪儿旅游消费指数=去哪儿旅游消费总金额x0.5+去哪儿旅游消费人均金额x0.5;选取消费多样性指数排名前十的新一线城市;数据均经过归一化处理

消费多样性指数下的数据指标折射出电影、图书、旅游、线上购物等领域的复苏势头。在更为有限的预算空间下,选择把钱花在哪里,清晰地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生活价值观。

比如长沙,它在生活方式多样性上的排名相比前一年前进了2位。“新消费之城”“网红城市”的标签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游客。与此同时,去哪儿的数据表明,长沙人对于“走出去”也有着极高的热情:它的旅游消费在全国仅次于深圳。

杭州人和成都人则更爱把钱花在电影、图书等精神文化向的消费类目上—它们分别在淘票票电影消费指数和京东图书销售额两项数据上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

城市人的运动热情也比从前更高了。在户外活动中接触自然,人们对健体、解压的需求也同时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多元性。

Keep的运动数据显示,北京2022年的跑步总里程超过了1亿公里,约等于围绕地球跑了260 0多圈,或是在地球和月亮之间往返了130多个来回。结合城市常住人口来看,北京的人均跑步里程同样大幅领先。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合肥和郑州的跑步积极性增长最快—它们的人均跑步里程增长分别达到了27.33%和24.12%。

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开始受到Z世代为主的新消费群体的青睐,这种青睐一部分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城市短视频上。打开抖音,你可能会迅速被济南的泉城文化、佛山的顺德美食、温州的雁荡山水和泉州的古城街巷刷屏。这些抖音短视频发布活跃、抖音休闲娱乐打卡地点丰富的二三线城市,正在通往网红城市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北京“领跑”头部城市运动风潮

数据来源:Keep运动研究院、各城市统计公报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年人均跑步里程数=所有人跑步距离总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范围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均跑步里程数前十的城市

尽管人们累积了3年的外出意愿在去年一路攀升,宅家追剧依然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从爱奇艺的视频播放数据中发现长视频市场正在向更高级别城市倾斜—二线及以上城市在过去一年里的视频播放总时长和人均播放时长都比低线城市更高。

从外出旅游到下楼买一杯咖啡,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人方方面面的生活选择。但在诸多变化之下,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对于文化价值的更深探寻,仍是在各种不确定中的确定渴望。

相比2021年,2022年长视频市场向二线以上城市倾斜

数据来源:爱奇艺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为2022年12月16日至22日、2021年12月16日至22日;爱奇艺播放时长占比=城市总播放时长÷全站总播放时长;爱奇艺人均播放时长指数=城市人均播放时长÷全站平均播放时长;数据经指数化处理

二线及以下城市中,济南、佛山、温州、泉州等城市具备网红潜质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抖音短视频发布活跃度=该城市普通用户发布视频数量÷全国用户发布视频量;抖音休闲娱乐打卡地点数量指数统计范围为可在抖音上打卡的休闲娱乐类地点数量;数据经过归一化处理

未来可塑性排名前20位的城市仍是这些—一线城市保持“北上深广”次序;新一线城市中,仅有青岛依靠年轻人消费增长与GDP提升前进3位,其余城市排名变化不超过1位。

在这套通过产业创新、人才吸引、消费潜力与城市增长四个维度来评价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指标下,头部城市的人口与资源优势确实形成了一定的级差固化。

广州、珠海、重庆、西安的“吸金”能力有所提升

數据来源:鲸准Jingdata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统计一级市场剔除传统行业的融资金额;仅展示2022年融资金额排名前十的城市

但在传统优势之上继续寻找新增长点,在有限的禀赋之外寻找突围路径的故事,也在二线城市中同步发生。

差异化竞争是城市产业链突围的重要路径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数据库、天眼查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统计2022年认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2022年资金流紧缩的大背景下,珠海获得的融资金额是头部城市中少有实现了正增长的,占全国比例也从2021年的0.68%上升至4.41%。从投融资详情来看,超4成珠海被投企业获得过省级或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首次被纳入优质本土公司指标的计算。这是一批同时指向城市在细分赛道上的鲜明度与引领力的企业。宁波拥有2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深圳,其中不乏通用设备、电器机械、汽车零部件、磁性材料等关键上游产品或设备制造企业。厦门和温州也同样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塑造出芯片制造、智能电气等细分领域领先品牌。

传统意义上,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储备是城市创新要素的基础指标。先在新兴领域培育大量的创新要素,再在其中寻找最有潜力的标的,是产业创新的常见路径。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更多城市开始挖掘原生优势,从“小且多”到“专且精”,走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产业升级路线。

以新能源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我们分别选取产业规模靠前三档的城市代表,计算科技型企业在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占比。

部分二线城市的专精特新培育能力突出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信部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仅统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全国前20名,且“小巨人”排名高于高新技术企业排名的城市

留住毕业生,还是吸引毕业生?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毕业生留存率=当年该城市高校毕业且现居住在该城市的人数÷当年该城市高校毕业的人数;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当年毕业且有工作经验且现居住在该城市的人数÷所有城市之和;仅统计在毕业生留存率和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上均排在全国前50名的城市

新一线城市PM2.5达标天数平均增长最多

数据来源:青悦开放环境数据中心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PM2.5达标为PM2.5小于75

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底蕴,近半数长沙新能源企业均投入电气设备环节;而约44%的常州新能源企业都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展开。在拥有最多新能源相关企业的深圳,各环节占比的标准差最低,产业链布局相对均质,且在储能电池领域集群引力最强。

从全面布局新兴产业,到找寻自己的特色产业标签,二线城市差异化布局产业链的另一必要性,更在于对抗区域一体化可能带来的竞争关系。在生物医药领域,面对上海在医药研发领域的绝对优势,苏州和泰州分别在器械制造与医药制造环节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产业名片就是印证。

当然,大城市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占据了先天优势。城市的房价、生活体验乃至空气质量,都可能是人们在选择城市时的关键因素。

在人才吸引力的维度上,我们一向关注的是以毕业生为典型代表的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从排名前50名的城市在毕业生留存率和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的排名分布上来看,大部分城市留住本地大学生和从全国吸引毕业生的能力相当。

但也有例外。在毕业生留存率的维度上,首选就业指数位列全国第16位的昆明排在第7名。类似的,在厦门、海口这些宜居宜业指数更高的城市体验过大学4年生活后,更多的毕业生欣然留下。与之相比,广州、郑州、南京、济南对全国毕业生的魅力突出,却没有对应的本地大学生留存吸引。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吸引力表现突出

数据来源:百度地图慧眼注:數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该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数值为指数化的结果;仅高亮人口吸引力指数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

大数据显示,去年各个城市新吸引到的常驻人口中,广州、深圳、东莞分列全国第1、第2、第4名。在广佛、深莞两组地缘亲近的城市加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正在形成更大的合力。类似的还有长三角城市群,沪苏杭之外,宁波、南京、温州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也排进了全国前20名。相比之下,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均呈现出单中心城市虹吸格局。

18至35岁年轻人消费力展现出良好韧性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仅统计非一线城市中,2022年18至35岁年轻人消费金额同比增量前10名的城市

这些二线城市的GDP与常住人口呈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各省各市统计公报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仅统计二线城市中GDP与常住人口全国排名均上升的城市,并按商业魅力指数总排名排序;排名同比上升=2021年全国排名-2020年全国排名

事实上,消费的增长与潜力判断也是新流入人口为城市带来活力的一个考察角度。从支付机构的消费数据来看,80%的城市出现了消费总金额下降、18至35岁年轻人消费金额上升的典型特征。其中,宁波、厦门、福州是年轻人消费金额同比增量最高的非一线城市。在消费能力及意愿相对低迷的2022年,新一线及二线年轻人的消费韧性为城市打开了更多可能。

在未来可塑性的所有维度中,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选取的GDP、常住人口、外来工作人口等数据,是少见的结果导向型指标,且以城市的容量扩张为优。30座二线城市中,有23座实现了GDP与常住人口数量的双增长,这其中又有10座城市的全国排名位于上升通道。

客观上,人口和经济密度既是城市运作的结果,也在无形中框定了它们未来发展空间的上限。如何在新的经济周期中优化资源配置来最大化城市潜力、激活城市动力,是所有城市都值得持续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