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视域下,践行“以幼为本”管理
2023-06-15谢丽莉
谢丽莉
班级管理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合理有序的班级管理,能最大化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促使幼儿主动吸收知识。班级管理并没有模式限制,而是一种“在动态的过程中,带领幼儿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教学活动。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地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有序开展。现阶段,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以幼儿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教师应树立师生和谐的民主式班级管理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如同园丁培育花草一般,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幼儿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完成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有效教育,全面地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践行“以幼为本”管理的前提——了解幼儿需求
每一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儿的性格、生活习性等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常规的管理思维去管理每一位幼儿,而应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让每一位幼儿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首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性,从而了解幼儿行为背后隐藏的成因。例如,在幼儿园一次“玩泥巴”户外活动课上,有两名幼儿产生了矛盾,并且大打出手。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制止这场冲突,还需要了解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并且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及耐心的劝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两名幼儿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其中一名这样说道:“当时,我就自己在一边玩泥巴,想要捏出一个漂亮的玩偶,他突然就走过来了,把我好不容易捏出来的玩偶弄坏了,我感觉很生气,于是就动手了。”另一名幼儿则这样解释道:“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泥巴,想要让他加入我们的队伍,大家一起做游戏,但沒想到会弄坏他的玩偶。”简单几句,便道出了两名幼儿的心声,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其中一名幼儿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但对待事情又较为认真;另一名学生则性格开朗、热情,且具备着一定的组织能力,但难以把握自身的行为,容易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之后,教师详细地为这两名幼儿讲解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改善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经历本次事件后,教师基于两名学生的性格特征,制定出这样的管理方案:将这两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要求他们互帮互助,但不能影响同伴的正常学习。
其次,教师应密切掌握幼儿的心理动态,基于幼儿的内心需求和行为表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例如,教师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有一名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佳,经常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后一个人躲在角落闷闷不乐等现象。这时,教师必须与幼儿对话,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幼儿园遇到的事情,分析幼儿的心理,以此来调整管理的方案。比如,教师了解到该名幼儿的奶奶刚过世,奶奶生前对幼儿很好,经常会给幼儿买玩具,还会在幼儿睡觉时陪着幼儿,哄幼儿开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还可以鼓励其他幼儿主动与其互动交流;教师本人也可积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该名幼儿充分感受身边之人带来的温暖,早日脱离悲痛的情感,回归正常的生活中。
践行“以幼为本”管理的核心——采用民主管理
了解幼儿的需求实际是为有效的班级管理而服务的。现阶段,幼儿独立性越来越强,小大人气质尽显。基于此,教师需正确认识幼儿特点,采取民主管理的模式实现班级管理。与其他阶段不同的是,学前教育的民主管理不能完全由幼儿把控班级管理的节奏,教师可主导班级管理的方向,将班级管理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小任务,再将可操作的小任务交给幼儿执行。班级管理中最难的是纪律问题。幼儿的规则意识普遍不强,教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树立幼儿的规则意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利用民主管理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地参与到自我规则管理中。比如,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规则,让幼儿明确在幼儿园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同时,教师还可与幼儿协商一些奖罚措施。一旦幼儿违反规则,需要受到相应的小惩罚,通过这种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需要在规则制定后,抓住前期阶段,严格执行规则上的内容,使幼儿逐渐适应班级管理的规则。另外,若幼儿违反了管理规则,教师可让幼儿自主执行相应的惩罚,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通过这样的管理形式,幼儿会逐渐产生班级管理的主人公意识,在班级的活动中自觉遵守相应规则,这有利于教师开展后续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也很难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时,教师可利用班会这一有效的管理工具,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们自己讨论。若幼儿所说的内容合理,教师可采纳幼儿的建议。例如,教师可组织“游戏大风暴”班会主题的活动,邀请幼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或玩具,让幼儿参与到课程教学管理中。在幼儿介绍的环节中,教师可灵活构思如何将幼儿喜欢的游戏嵌入到活动课程中。在班会讨论的尾声,教师可挑选出最合适的方案,呈现在白板上,要求幼儿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活动课程方案,从而解决日常活动的教学困扰。
践行“以幼为本”管理的保证——注重家校联系
班级管理涉及的事物较多,综合事务中教师的精力相对有限,了解幼儿的情况也比较有限,难免会存在部分幼儿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为了尽可能扩大民主管理的范围,教师可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最大程度地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工作的时候,还要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有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家长群分享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让忙碌中的家长能通过家长群参与幼儿生活。若教师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可以私下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为什么会在那样的情境出现相关的情况,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幼儿。通过与家长对接相关的内容,教师可改变以往对幼儿的认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与幼儿相处,以最佳的方式引导幼儿的自我发展。
其次,班级管理并非只存在于幼儿园内,还可延伸至社会、家庭中。为了进一步管理好幼儿,教师可联合家长,让幼儿参与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从而在学校、家庭、个人三方面的管理实践中有效提高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师幼在学校制定的相应规则,教师可通过家长群,让家长深度了解规则内容。明晰相关规则后,教师可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幼儿,从而最大程度地督促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践行陶行知思想,让幼儿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以幼为本”的管理不是让幼儿管理即可,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引导幼儿自我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幼儿,教师需与家长协商配合,以确保“以幼为本”的管理模式能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社会中,扩大“以幼为本”管理模式的范围,从而增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广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