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修炼与孩子的自在成长
2023-06-14胡丽娜
胡丽娜
我的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从一位满怀期待与憧憬、忐忑与激动并存的新手母亲,到现在尽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依然欢喜在育儿愈己的道路上求取真经的老母親,其间的酸甜苦辣、经验智慧能说上三天三夜而不重复。
我是一位大学老师,自己所研究的专业儿童文学与孩子有着格外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是抱着对理想儿童的期待和建构的心态进入母亲的角色的。可是,当我从熟悉的文学中的儿童转向现实的孩子,一个新鲜的、一个出生时候未带有任何说明书和操作指导的生命体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最好的文学和故事就是生活本身,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五味杂陈,甚至有更多意料之中的惊喜和惊吓。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十年来是我对于儿童文学,对于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不断进行思考和被否定,又屡战屡败、胜利与挫败交织的过程。
“慢一拍”的相处方式
时至今日,我依然是一个困惑与焦虑、欣喜与满足并存的妈妈。这也是大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的感觉。我们都渴望给予孩子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但事实上,从生命到来的那一刻,他并非愿意为我们所操控,他是独立的,会以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来探索属于他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是我们需要认清的现实,你喜欢安静的孩子,他却是一个爱动爱闹的孩子;你希望他学艺术,他却对机械无限热爱。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纳,学会以一种包容和信任的态度来祝福他的成长。当然,你不能期待自己的付出与祝福立马有可观的效果,他的成长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慢一拍,那就让自己阅读吧,读一些育儿的理论书籍和作品,比如《阿虎开窍了》《生气汤》《正面管教》,可以找有经验的长辈与朋友倾诉一通。但最后,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要面对孩子的依然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家孩子的节奏。
我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相处,要慢一拍。慢一拍,是一种等待,是一种信任。记得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喜欢吃饼干,喜欢把饼干塞满嘴巴。有一次,他在塞满嘴巴的同时,两只手还在抓饼干,按照以往的习惯,我觉得是时候进行教育和提醒了,应该先把嘴里的东西吃完再去拿。但那一天,我突然很想观察一下孩子接下来的行为,所以就慢了一拍。于是乎,我发现了那么小的孩子,下一个行为所抓取的食物,不是给自己吃,而是拿起来喂给身边的大人。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对孩子是不够信任的。很多时候,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由地去表达、去探索,即便出现我们觉得不好的苗头,也要允许孩子试错,错了之后再让他意识到,再去反省。事实上,即便他的处置不到位,我们再去规范也未尝不可。
让孩子在自然中探索
在城市化的今日,孩子的探索和成长,最好的情境就是在自然当中去认知和成长。在现代社会,阅读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但阅读的东西未必能进行内化,这就是缺少了一个转化的机制——自然的浸润。记得儿子小时候,我在家里写《兰亭集序》的毛笔字,他就很好奇,白纸黑字所呈现的这些东西是什么?顺应他的好奇心,满足他的求知欲,我就把文字念给他听。孩子的记忆是惊人的,他很快就记住了这千古名篇中的句子。但是,他对这些文字和意境的感悟,是在遥远的以后。若干年后,雨后去走金兰古道,走了一段,他突然停住,惊喜地叫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就是一种激活和情境的唤起。是的,在那一刻,哗啦啦的流水,青翠的山林最能激活他的知识储备,激发孩子的诗意,真正让知识与生命的融合。
过去童年曾经最为日常的体验,对现在的孩子却是奢侈的。现在很多孩子因为和自然的疏离,文学当中的具有美感的场景和景物,变得很难被感知到。 有一段时间很流行那一首“苔米如花小,也学牡丹开。”但很多孩子未必看到过苔藓开花,于是我就带他走进野地,去看一看成片开花的苔米。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就会发现并感叹苔米生命的坚韧。这是文学的感悟,同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了解苔藓生长的知识。而当孩子俯下身来,认真地去观看苔米的时候,或许他会发现对一只蚂蚁来说,苔藓就是一片森林。视角的转换在自然中会有特别惊喜,而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这正是我们孩子很需要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有充足的户外体验的时候,那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描写丰收喜悦的诗文,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和连接。只有积淀了足够的自然体验,孩子接触到具有美感的文字时,才能感同身受地欣赏,也才有自己创造美的写作可能。
还有我们所期待的温暖的内心甚至悲悯情怀。有一段时间,儿子经常会偷偷从食堂带骨头去喂一只流浪狗。每次喂食,他都会喊小黑小黑,一段时间之后,只要他喊小黑那只流浪狗就会跑过来。还有道旁树枫杨,枫杨有着像小刺猬一样的果子,果子掉落在坚硬的水泥路上,儿子就会感叹在坚硬的水泥地上,这些果子没有发芽的可能,所以他希望把这些“小刺猬”送回家,把那些果子轻轻地拨到树根底下,因为那里有柔软的泥土,这样或许它们有一种生长的可能。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悲悯的情怀,一种真正的大爱。这样的一种爱,在自然中,孩子最容易自然地养成。
耐心倾听,平等对话
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平等自在倾听和对话的过程。很长时间以来,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其发声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沐浴着阳光和爱,在大人的注视、约束中成长。我们总是给孩子以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包括儿童文学,也是寄寓着成人对于儿童成长的期待和引导。儿童真正的主体性,他们的建设性体现在哪里呢?
我觉得对于儿童真正的主体性的尊重,是对自由探索精神的包容,这在家庭环境中尤其值得倡导。我们以为孩子是沉浸在小小世界中的小人,但他们也是努力而执着的生活者。他们经常会以自己有限的认知和经验来豪迈地解释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他们就像神奇的阿基米德,给他一个杠杆,就能撬动地球。你给孩子一个解释世界的权利,他能还你一个异样别致而精彩的世界。
记得儿子小时候关门的经历。关上门之后,留下了一条窄窄的缝,风就吹了进来,对于这样的现象,他就开始不解而又满足地喃喃自语。他认为风是一个很瘦很瘦的风,所以能穿过缝隙。这样的童言稚语不正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吗?我把他的话进行整理,就是一首精彩的童诗:“呼呼起风了,我把门关上,留下一条窄窄的缝,呼呼呼呼,风还是进来了,这么窄的缝风也进得来,她一定是个很瘦很瘦的风吧。”在这样一个儿童的逻辑体系当中,我看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所珍视的童年感觉和力量,看到了一种神奇的所谓天赋和灵感。
除了留给儿童自我感知和解释世界的权利之外,我们还要和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他一起走向更远的远方。有些时候是带有引导意识的对话,当一个孩子发问的时候,不要简单粗暴地说我不知道,而是兴致勃勃地和他一起去发现答案。需要强调的是,在亲子对话中,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要有限度地、适度地向他敞开这个世界的一些真相。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以自己的认识去发现。我们一直都说童心是最好的诗心,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文学的最好感知,最充沛的想象力在这样的亲子对话中能够被激发。
儿子上小学后,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他开始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奥秘,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更广泛的兴趣,机器人制作、电子制作等。对我这个文科生妈妈来说,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一个孩子以专注而热情的姿态,自由地探索,即便是朝着父母陌生的领域前进,不也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情吗?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就是允许他多元可能与选择,即便他与我们如此不同,也要给予祝福和帮助,让他有机会走自己喜欢的道路,而不是你给他选定的道路。
后记:
这就是一位老母亲,带着自省与欣喜,带着关怀与憧憬,回望与孩子携手走过的十年的一点感悟与思考。这十年,我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与不足,醒悟到了所谓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不间断地修行,一番观照自我的疗愈与成长。这十年,我在孩子的成长中,看到了孩子的包容与信任,感受到孩子迎向未来世界的努力与坚持。当然,这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只是真实的孩子,一个我们无限热爱的孩子。这一个孩子,如同我们自己,不完美,有缺点,但执着而坚韧,愿意为了我所爱的人,为了更好的自己,欢喜地努力着。
(作者系文学博士,儿童文学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