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全局、创新篇,学术评价领域又一杰作

2023-06-14杨思洛江曼

知识管理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书评学术

杨思洛 江曼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系统介绍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出版的著作《学术“全评价”体系论》,并对其进行深入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特色。[方法/过程]首先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评价该书的战略价值,然后深入剖析该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以此总结全书的特色、贡献与影响。[结果/结论]该书构建了以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等组成的学术“全评价”体系,是作者10余年在学术“全评价”领域深耕的成果。该体系高度契合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术“全评价”    学术评价体系    书评

引用格式:李欣儒, 贺超城, 黄茜, 等. 多层信任视角下的共享服务平台用户预定行为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2, 8(2): 168-170[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341/.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达到2.55%,再创新高[1]。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评价活动相伴而生,学术评价对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控制和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及各部委的“除四唯”“破五唯”等相关文件都表明,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成为重要任务,学术“全评价”体系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

1  应对战略,时代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并指出其“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首先,学术评价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评价理论薄弱、评价标准及指标模糊、评价方法与手段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结果公信度不高等[2]。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数智技术和网络环境日新月异,开放科学和学科交叉方兴未艾,这些都要求学术评价体系与时俱进。最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知识体系,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全球科学评价改革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学术评价研究自身的内在需要,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完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形成学术话语权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在学术评价工具、数据库、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学科评估、期刊评价、成果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术评价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国内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仍处于追求成果数量的初步阶段,主要是模仿、追随,具有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极少,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构建任重道远。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謀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其强调的是宏观战略思维、整体局部的辩证思想。学术评价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只有从全局和整体上审视,才能更好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由与学术评价有关方面或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全局思维开展学术评价,有利于从理论上确立学术评价的大方向和基本路径,解决学术评价的根本性、理论性问题;有利于从宏观整体上认清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充分发挥整体战略优势。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的最新著作《学术“全评价”体系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3],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需求。

2  结构系统,内容全面

全书全面阐述了学术“全评价”体系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方法路径、核心内容、验证应用和反响、影响和价值。本书第一章——概述,系统论述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发展脉络,总结面临的任务与构建意义。第二章——依据,梳理学术“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现状,指出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学术“全评价”体系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第三章——构建,针对学术评价中存在的过分数量化、形式化等“六化”问题,构建了以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等组成的学术“全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在评价主体(主导)、评价客体(对象)、评价目的(龙头)、评价方法(工具)、评价标准及指标(关键)、评价制度(保障)这六大要素中,评价目的是龙头,制约其他五大要素,同时作者还提出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三大维度。第四章——推论,提出评价目的制约论、同行专家主导论、评价制度保障论等六大推论,便于深入理解“全评价”体系,便于指导评价实践。第五章——验证,讨论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及修正,便于评价实践的解释性、指导性和预测性。第六章——案例,结合作者多年使用“全评价”体系中有关思想从事学术评价的实践,讨论评价实践案例,以此指导实践应用。最后,第七章——展望,指出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反响、推广应用与发展。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前四章从理论、框架两个层面解构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特征、要素和维度,使读者充分了解要不要评价、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也为相关研究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其后三章,作者将构建的“全评价”框架延伸应用到实践,从诸多案例中验证评价问题及评价方法,展望“全评价”框架的推广应用与未来走向。总体来看,作者提出的学术“全评价”体系,具有较大创新性。该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一次系统探索。

3  多年深耕,特色明显

“十年磨一剑”,这本书经过多年打磨才付梓出版,体现了作者重质量、出精品的极致追求,其内容与思想也带给读者惊喜与启发。作者多年的前期积累,例如应邀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专业期刊上撰写了20多篇有关“全评价”体系及其应用方面的文章。截至2023年1月26日,这些文章在中国知网被全文下载19 237次,总被引量325次,充分说明了“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影响力[4]。本书相关理论与方法促进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发展,众多学者采纳了“全评价”理论,许多论著以此为基础,很多评价实践以此为指南。许多学者也将“全评价”体系作为“理论”或分析框架加以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显示出“全评价”体系的重要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全角度、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地构建了学术评价理论体系。许多相关研究限于学术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片面性。本书高屋建瓴,力图从更高层面提出系统、综合的解决思路,为具体实践提供示范。具体而言,本书率先提出了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概念组合或三维评价角度,完整构建了六大要素的评价体系,并在各大要素中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评价的特点,既强调成果评价、人员评价、机构评价等共性,更强调不同评价客体或对象的个性,同时也突出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相对性,是十分难得的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形成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作品。

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创新的攻坚,难能可贵的在于其将学术“全评价”体系背后复杂艰深的要素以一种体系化的方式铺陈而来,契合构建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突出原创性的需求。本书围绕中国特色,在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同时更加向世界开放;特色化与国际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仅是“借他山之石”,更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学术评价理论体系。细看之下,不难发现作者在本书组织与写作中始终坚守的科学研究求真唯实的信念。体系由来、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应用扩展,层层展开、环环相扣,将学术“全评价”体系理念贯穿始终。作为学术评价研究大成的佳作,本书是了解学术评价理论、构建学术评价体系、评价实践应用的重要书目。

4  结语

读完全书,不仅让读者追溯到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来龙去脉,更是激发读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应构建怎样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如何验证与修正?相信读者阅毕全书后便心中了然,同时又引发新的思考。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从理论评价和评价实践两大方面开展研究,包括从“全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着手,进行深化研究与应用。例如,尽管“全评价”体系考虑到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特点,但与理想图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相比,在评价标准及指标等方面更多突出文科的特点还有待深入思考[5]。

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完善的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不断地从评价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评价实践,如此循环,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得到完善[6]。叶继元教授在《学术“全评价”体系论》中已经高屋建瓴地构建起包含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的“全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陆娅楠.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N]. 人民日报, 2023-01-23(1).

[2] 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7(1): 97-110, 160.

[3] 叶继元.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4] 葉继元.学术“全评价”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情报资料工作, 2021, 42(3): 15-22.

[5] 叶继元.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再探讨[J]. 现代出版, 2020(5): 35-43.

[6] 杨思洛, 于永浩, 郑梦雪. 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猜你喜欢

书评学术
书评
《超导“小时代”》书评
书评
书评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建立书评的监督机制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