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集团:用智慧农业端牢中国饭碗
2023-06-14
从开启中国农机新时代,到伴随改革开放同行创新,再到刷新纪录,保持中国农机行业的领先地位,中国一拖集团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历程。
2023年,这是一个甲子的光荣时刻,也是一个甲子的继往开来。六十年前,“东方红”拖拉机诞生于荒野上新建起的车间,六十年后,“东方红”成功出口到海外44个国家。
如今,“东方红”拖拉机享誉世界各地,一次次擦亮着国机集团的品牌名片。
我为国家造铁牛
“你们是中国的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作为共和国农机行业的“长子”,中国一拖被国家寄予厚望。
1950年,那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为解决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急需机械化的“武装”,中央举全国之力建造拖拉机厂。“天当被子地当床”,建设者们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荒野上建起了车间厂房。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于1958年。建造这台拖拉机的大多数工人,都没见过拖拉机长什么样子。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在设备简陋、原料不足甚至生活物资都短缺的情况下,挥着铁锤,流着热汗,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产拖拉机事业。
光辉的10月,东方红拖拉机奔向祖国的田野,它的诞生,标志着一个“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来临了。此后20年,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中国60%以上的机耕地作业,帮助中国人以不足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一拖,与改革开放同行。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一拖率先进入市场,拉开了产品变革的大幕,从单一的履带拖拉机生产变为履带和轮式拖拉机,“东方红”产品家族不断扩大。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一拖不断升级技术,2010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拖拉机诞生,打破了国际农机巨头的垄断格局。
半天种完100亩棉花
在新疆格达良乡的村庄,新一轮的棉花播种工作开启了。
广袤的大地上,东方红拖拉机借助精准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画出一条条平整的几何图案。与传统的播种方式相比,东方红智能农机不但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播种线路精量播种,还可以实现铺设滴灌带和地膜全程机械化,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棉种,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且为后期机械化田间作业和采摘提供方便。棉花种植户陈小平说“我今年种了100亩地的棉花,现在用东方红拖拉机,犁地、耙地、播种只需要半天时间。”
在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立项之初,一拖就确定了自主研发的基本原则。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试验控制系统时,正逢酷暑,拖拉机驾驶室温度高达50度上下,在里面坐上三分钟就浑身湿透了。科研团队两人一组,轮流驾驶拖拉机做实验,热得受不了就换人。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一拖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完全可以取代国外产品,也让中国农机行业得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北大荒变粮仓
三年来,农机装备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累计投入24.7 亿元,研发强度达到6.5%,累计攻破“卡脖子”技术100余项。国机集团明白,想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3年3月10日,随着第三批东方红智能拖拉机抵达,中国一拖已有45台东方红大马力智能拖拉机交付北大荒农垦集团。这批智能农机马力段分别为220、320马力,装配有无人驾驶系统和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将用于北大荒农垦集团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的精准作业。
回想第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进入北大荒农场,女拖拉机手梁军看到我国自主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兴奋地跳上一台开在最前面,这一画面被在场的记者拍到。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图案,就是以这张照片为原型绘制而成的。 年复一年,春种秋收,东方红用一代代的升级产品助力这片黑土地收获更多的大豆、玉米。
2008年中国一拖重组进入国机集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企业核心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如今,作为国机集团农机装备板块首屈一指的产品,“东方红”拖拉机享誉世界各地,一次次擦亮着国机集团的品牌名片。
面向国际打造农机品牌
除国内市场外,国机集团将战略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利用完善的营销体系和畅通的贸易渠道,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机集团承担的刚果(布)农业装备组装厂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非洲国家最先进的拖拉机生产线之一,具备年产3000台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将进一步提升刚果(布)机械工业制造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仓禀实,天下安;粒粒粮,重如山。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农机装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在全国两会上,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指出“真正要做到粮食安全,要重视三方面的事情,第一要有好的种子,第二要有好的土地,第三要有好的农机。要进一步加强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机装备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只有不断强化和支持农机装备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持发展新型创新主体;进一步优化农机补贴政策,提升补贴效果;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才能打造农机装备‘中国品牌。也要支持链长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解决发展难题,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