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激发灵感的创意之源
2023-06-14张强
张强
妙笔生花的创意,历来是诗歌引人入胜的一大要素。“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将梅花形象化为虚空中弥散无定的香气,空灵悠远;“万条垂下绿丝绦”,刚抽芽的柳丝,远观色泽莹润,如丝般轻盈,生机萌动;“一叶落知天下秋”,季节的变化被诗人寄寓在抬眼可见的寻常风物中,见微知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非比寻常的创作灵感呢?虚静的审美心理,不可或缺。中国文论中较早谈及这一问题的,就有《庄子》。
│经典重温│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甚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
│今释今读│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庄子·达生》中的著名寓言“梓庆削木为鐻”,大意是说,梓庆在准备制作鐻时,并不是急着选择木料,而是事先经过“心斋”(原文中的“齐”通“斋”)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去除各种功利心和成见,在确保心态的纯净澄明之后,才走进山林,选取真正适合的良材,从而制作出鬼斧神工的鐻来。
梓庆制鐻,虽是制作器物,但也同样是创作过程,其核心就是要始终保持心灵的虚静。将虚静移用至文学创作中,便是要求创作者始终保持纯净开放的心灵,不能带有强烈的功利心和杂念,唯其如此,才能全方位进行审美体验,激发灵感,提升艺术创造力。
│诗词例析│
鹿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鹿柴,是他辋川别业中的胜景之一。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正在努力寻求对自然空寂的体认。
王维所经验的空寂,游走在听觉与视觉两端。听觉,制造出融合无声(宁静)与有声(人声)两个对立元素的组合意象。宁静与人声互为背景声:宁静中,人声越发悠远;人声中,宁静益臻深沉。视觉,又在光影交替中,实现刹那与永恒的并置。光线穿透密林,本在刹那间,速度极快,但光迹在景物间周折所造成的明暗变换又构成时间的延展,这就以空间减速时间。而当光线最终定格在青苔上时,永恒的寂静便悄然而至。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均打破常规,注重探索现实中空寂的多种可能性。
不过,这种空寂并非绝对静止,又潛藏着生命的张力。当人语在空山中弥散开来,悠悠回荡时,便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律动。当阳光复照青苔,光色与青苔之色彼此叠映,幻化出特殊的色彩效果时,又显现出自然的神奇。
据此,《鹿柴》其实可以看作王维关于空寂的一次观察实验。他抛除成见,以虚静之心直观自然,是那么纯粹,那么真诚。而当我们随着他空灵的笔触,徜徉于这一寂静世界时,关于自然的全新认知,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