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研究
2023-06-13王刚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存在较多的传统村落。正是因为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凝聚古代文化、艺术,传统村落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提出的有关政策有助于保护传统村落,减缓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只有对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加以分析,探索其空间形态类型,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特色城镇;南通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为例”(2020SJA1662)研究成果。
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数将重点放在村落自身的文化历史价值及开发建设方面,但是对于传统村落因何发展,以及村落空间形态、动力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从多角度入手,密切关注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与生态景观,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修补,拾起传统文化,可为传统村落实现现代化发展转型带来新契机。将传统村落纳入城市统一规划方案,实现对景观环境的保护,可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传统村落
我国的传统村落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并发展,形成时间较早,村落规模通常较小,但聚集性强。传统村落以农村形态出现,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伟大遗产。有了传统村落作为载体,才能建立起城乡经济的桥梁,推动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传统村落可承载工业生产,实现集约化管理,推动传统产业园结构优化。传统村落的改造,不仅能带动农村地区实现新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为大众提供更自然的居住模式,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调节器。
(二)类型学
1.建筑类型学
类型学是建筑科学中重要的理论与思想,建筑的艺术意义就在于建立对应类型。建筑的类型、外观及建设方式,均与当地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往往相辅相成、相互容纳。建筑类型学不局限于建筑设计,在是对这一过程的思考和讨论,关注的重点在于空间整体性,也就是说将存在联系的要素分类处理,其构成的系统则是某种类型变化重组的过程。
2.第三类型学
第三类型学强调根据建筑师对环境构成、空间等因素的分析,对建筑类型进行划分。建筑师将这种变化看成是历史聚落发展的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其核心理论认为,建筑城市都是由不同的建筑类型要素构成,元素如何组合取决于基本逻辑。建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上,形态也是建筑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属性。通过形态,人们能够将建筑内部的要素提取出来,选取特定要素构成建筑类型,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建筑类型。从以往的建筑要素回归到城市属性,能够看出要想提炼建筑本质,需要探寻建筑与空间形态间的联系,对原本的传统人居环境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形态转型。
(三)传统村落的形态要素
打造传统村落,需要基于原有的村落形态,在掌握各项形态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建筑形态类型。对于空间要素的描述,按照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从平面角度来分析,可将建筑要素分为街道、地块;从人类认知角度出发,则可提取出建筑地标、边界、区域等;从城市设计角度,则认为要素包含轴、核、群等。
传统村落多是空间自发形成,与特意设计的城市建筑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街巷空间形态与更强的社会功能承载力。群被认为是建筑实体的集成,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群会受到地域环境、社会观念等要素的影响。同时,群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模块,涵盖传统理论中地块与街区的特征。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历史发展轨迹及地方民俗等,这些对于空间形态的影响十分显著。可以说,外部环境、社会文化等都会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产生一定影响。就南通市而言,尽管有各种影响因素存在,但是在今天的特色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都是建设时需要牢牢把握住的,唯有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二、南通传统村落的整体特征及发展驱动因素
(一)南通传统村落的整体特征
南通三面环水,是上海大都市圈门户、扬子江城市群核心组成部分及中国首批十余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城市分布规律是不断东移,将八个城镇连接为城镇链。由于当年建设堤坝,当地盐业兴起,城镇得以发展。因位置临海,故选择水路运输,水路交通成为南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南通沿江分布,这种布局发挥了水路交通优势,其水路交通体系对于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利用 ArcGIS对南通的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形态缺少中心吸引力,也就是说南通传统村落整体分布呈现离散状态。
(二)发展驱动因素
南通临海,水路运输条件优良。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开放,其港口势必拓展规模,迎来新的发展。产业方面,南通具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即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同时,其还有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群,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地区发展提供了特色发展驱动力。历史方面,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二甲镇余西村有着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南通起源于江海文化,依靠盐业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如纪念馆、鱼湾水景区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南通提供了发展内驱力,使其不断朝着特色化方向前进。
三、南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
重要性与对策
(一)南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历史影响下,村落空间形态会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随着社会发展在居住、交通等方面产生的新需求,不少传统村落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拆除原本的历史建筑,导致传统空间結构被严重破坏,截断了古镇的格局脉络,同时传统风貌也在一系列盲目操作下荡然无存。对此,需要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则,对现有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予以保护,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为其赋能。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工作核心就是保护历史传统。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保护,应重点保护街巷机理及建筑结构。另外,利用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传统村落也是发展的关键。保留古镇原有的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传统村落结构转型,是此类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南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对策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本的特征,也要推动各产业协调发展。传统村落需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才能保证在城市整体规划发展中立于重要地位。长久以来,大多数传统村落空间都缺乏系统性理论的引导,所以发展建设处于盲目状态,并在空间形态方面表现出较为单调的形式。在大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村落照搬其发展模式,破坏原本的空间格局,导致原本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陷入缺乏特色、难以持续发展的尴尬境地。或是一味尝试以传统村落环境为建设核心,导致建设后的景观环境虚有其表。整体来说,国内对传统村落建设的关注度不高。要想建立符合实际且与城市有效融合的传统村落,需要立足南通市传统村落发展的不足,探索新理念和新方法,建设更有活力的村落人居环境,从而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实现转型发展。
在南通传统村落的优化设计中,应结合以往南通传统村落的样貌与人居环境特点,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当地实现城镇化发展。打造生产集约、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确保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构建特色传统村落建设营造机制,建立合理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
四、南通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型发展
——以二甲镇余西村为例
(一)二甲镇余西村
余西村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是以盐业生产与交易为主的沿海小镇的典型代表。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余西村特有的地域风格。余西村整体空间结构为“工”字形,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设风格,内部保留着城墙与门垛。将以往的影像图片与如今的影像图片对比,能够发现该地区的街道结构与规模依旧保留着历史的气息。在对城镇路网集成度检查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功能区域建筑群落集中在镇区西北方向,并且整个镇区几乎没有断路,代表区域内各个子区域的连接程度非常高。建筑方面,区域内存有古人故居,且建筑结构依旧延续传统,为低层合院式住宅。街角店铺也都是传统建造结构,由砖木堆砌而成,便于日常交易与商品展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历史建筑被逐个拆除,鲜少保留传统建筑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住宅,彰显着新时代的魅力。然而,余西由于盐业发展失利,未能赶上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产业结构未能积极调整,逐渐从镇退化成村落,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余西村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其他城镇发展出毫无特色的建筑类型后,余西村自身的传统空间形态仍被保留,并显现出来。余西村所拥有的传统人居环境的价值,成为推动南通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型发展
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空间形态表征
对南通市来说,打造特色传统村落需要以产业为发展内驱力,打造人居环境空间特色的目的是提升地区吸引力。空间特色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根本,不同空间的组合方式可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呈现不同的特色形态。南通的历史文化是构成特色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核心要素,能够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彰显南通与其他城镇的不同之处。
建筑規模与密度都是从平面角度来说的,立面上的传统村落则保留低层建筑,延续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满足居民对原有建筑的心理需求,不仅保留了镇区中心人群的生活方式,还能在建筑上寻求更多发展空间。恰当的道路界面高宽比是优化传统村落时应格外重视的要素。功能方面,传统村落的功能存在混合情况,这是因为其商业模式一直从古延续至今,使得部分建筑功能无法发挥。利用功能混合这一特征,实现传统村落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相互渗透,打造集约式的建筑,使现代建设功能融入传统村落。过去一段时间,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乡村人口持续减少。有人认为,传统村落低密度的居住方式浪费了土地资源。然而,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建设中,功能混合反而提高了城镇的集约性,是值得保留和推崇的发展方式。
2.设计要素
传统村落的主街道为城镇核心,是发展商业、文化的地方。从大多数的城镇空间结构来看,空间结构多为主轴衍生辅轴的发展结构,城镇街道分段,设计中包含不同属性。要想推动其实现现代化发展,应综合考虑功能属性与分段式设计,满足不同用户对空间的需求。对传统村落巷弄进行设计时,要注重保护原有巷弄的肌理与形态。同时,要延续传统人居环境的建筑结构,选择青砖作为建筑材料,使历史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传承。也可将城镇中的砖雕、木雕、栏杆等作为符号类型继承下去,运用到日后的设计中。
此外,应融合绿色环保理念,推动南通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界面,将森林等自然植物群与城镇连接,建设特色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以保护自然状态为原则,设计时充分考虑农业用地、林地等,发展适宜的绿色界面。寻找地区与城镇紧密连接之处,建立本土化界面形式,推动地区和谐发展。
(三)协调特色与环境影响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创新设计
观念与现实的关系会对城镇建设指导产生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理念与需求发生变化,需要结合这些变化打造新时代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避免矛盾产生。找到发展侧重点,满足传统村落建设的需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创新设计要继承传统特色,合理对现有的驱动因素进行调整,并加强新旧空间形态融合,延续传统空间逻辑,保持村落固有的结构特征。同时,要协调好发展启动因素与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针对城镇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策略,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传统村落。
五、结语
本文基于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分析,探索现代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分析当前传统村落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未来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规划方案。同时,从生态景观修补与文化修复入手,探寻传统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灿,刘沛林,李伯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的系统特征、研究趋势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22(10):1926-1939.
[2]苏梦蓓,曹海.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研究:以绩溪仁里村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2(5):45-49.
[3]丁晓雨,李伯华,刘沛林,等.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机制研究:以上甘棠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2(5):74-82.
[4]卢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当代价值探析:以安徽西递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8):122-124.
作者简介:
王刚,硕士,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