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压视角下城市景观设计探究
2023-06-13谭智文
摘 要:缓压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设计是以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宣泄为突破口进行的景观设计。以城市压力为研究切入点,力求在当代城市环境中塑造一个相对于自然环境与特定场所而言更便捷、快速、通达的空间,以此改变当下城市居民精神、心理层面的不良状态。以重庆市彩云湖为设计的空间载体,结合当下城市中常见的空间形态,通过缓压行为引导、空间序列、五感设计等多个维度,探索城市中户外解压行为的多种可能性及缓压景观的打造方式。
关键词:缓压环境;城市景观设计;情感解压
一、背景分析
21世纪是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智能化与互联网的发展为当下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日常活动逐步从线下向线上延伸,长期的居家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社交。而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发展中随之产生的是人类个体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压力,这些压力会让人体分泌出一些对器官产生影响的有害物质,从而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甚至引发精神问题。身心双重压力导致的疾病,目前已上升为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乡村旅游往往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人们所青睐,成为新时代人们进行休闲解压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受到距离城市较远、工作生活忙碌等诸多限制,这种解压方式并不能成为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城市中一些以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为主题的体验馆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在体验经济主导下,因其能满足消费者解压、消遣娱乐的心理需求,逐步发展成为当代城市生活中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但也因其大部分具有盈利性,受经营模式、宣传力度、目标群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室内场域,具有空间的局限性,使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优美的自然空间及特定的室内释压体验空间而言,城市户外空间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是城市环境当中更便捷、快速、通达的空间。本文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探索人们在城市公共景观中进行解壓的多种可能性,通过分析彩云湖改造的概念设计方案,力求呈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积极向上且具有人性关怀的景观场所,探究当代城市景观中缓压环境的设计方法。
二、缓压环境的概念
缓压环境又被称为“复愈性环境”,最早由Kaplan夫妇提出,指能使人们从心理疲劳及与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得到恢复和更新的环境。其后他们以缓压环境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了“注意恢复理论”,该理论完整地阐述了缓压性环境应包含的四个维度:第一是距离感,包括空间上的距离与心理上的距离;第二是丰富性与连贯性,指环境要具有足够的内容和结构;第三是吸引力,指足以引起个体的无意注意的空间环境及环境中的物体;第四是兼容性,指能够满足个体多样性需求的环境特征。他们认为个体处于一个兼具以上四个维度的空间时,可以恢复人的定向注意力,从而缓解生理、心理的疲劳感。本文结合以上四个维度探讨城市景观中缓压环境的设计方法。
三、场地分析
本次方案拟定选址为重庆彩云湖湿地的一个节点,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和高新区的交界处。彩云湖是重庆主城区修建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人工湖泊,这里原是一片被城市包围的臭水塘,现已成为秀美的景观。重庆市湿地中心计划将彩云湖全面打造为湿地公园,使其成为重庆主城区的“桃花源”。
彩云湖地区背斜、向斜平行分布,构成了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相组合的地形特征,现已成为市民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旅游踏青的重要场所。本次设计研究,将对彩云湖景观中的水体、滨水、平地、坡地、山顶五种空间形态进行场景推演,并折射城市空间中常见的空间形态(图1)。
四、缓压环境的空间序列
在水体、滨水、平地、坡地、山顶五种不同的空间形态中,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五种空间形态在城市中以递进的空间次序逐步交接。在缓压环境的空间序列设计中,也应依据个体心理上的体验次序,对游人在各个空间中的情绪起伏变换进行排列,动静结合,依次排列,形成丰富且具有连贯性的景观结构(图2)。
湖泊、江河等水体空间形态,无论是静态的静水或是动态的流水,均能给人以开阔的感觉。人们可以静坐水域之上,感受空旷的自然景观带来的舒畅之感,也可借由广阔的空间尺度进行呐喊,对负面的情绪进行宣泄。方案通过在湖面设计声波振动墙体吸收呐喊声波,墙体随着声波的大小产生具有节奏性的振动,给予呐喊者视觉上的反馈,通过人景的互动以缓解人内心的不良情绪。
滨水空间衔接水域,城市的滨水空间根据空间特性大致可分为带状线性空间和环状线性空间,大多以慢行空间贯穿多个休闲节点。在慢行系统中可通过置入兼具休闲与运动功能的互动小品如蹦床等,丰富空间的动态层次与趣味性,人们能通过与景观小品的互动缓解身心压力(图3)。
平地与坡地是城市空间中占比最多的空间形态,可营造的空间场景更是十分多样。人们对二者的空间感受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坡度大于25%时候,个体行走时会出现不适感,较平地更为吃力,更易形成焦躁情绪。相对平地而言,坡地因其高差的变化使其在立面的形态上可营造出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此时可以坡地为慢行系统、平地为停滞空间,以二者相互承接的动静次序来组织空间结构与关系。
山顶是山地的最高部分,其形态是复杂的,尤以重庆为典型。在中国传统园林“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中,山顶因具有明显向上的、起伏的轮廓线,常被用以营造“合”的空间意境,同时这也有利于节省成本,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因此,山顶空间的形态可运用借景的方式,借自然之景结合建筑打造冥想空间,营造舒畅的空间情绪。这也符合人在登高的过程中,希望在压力释放之后得以豁然开朗的心理需求。
五、缓压的行为引导
人类个体的情绪体验是有具身性的,具身情绪是指个人情绪受躯体的行为反应所影响,在外部刺激下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知觉反应。个体的包括面部和躯体在内的各部分肌肉活动、行为姿势以及说话的声音韵律和语调等,均会对个体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景观小品引导人们产生互动性的行为,消减或是转移个体的焦躁等外化的情绪表现,以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回归母体是每个人的本能,正如日本流行的减压方法“成人包裹”,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小且矮的景观构筑,引导人们通过“钻”“缩”等内向的动作与构筑产生互动,从而模拟一种母亲子宫的包裹感,以缓解人们的不安情绪(图4)。
人在户外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缓压景观要实现其兼容性,就要满足人们户外活动多样性的需求。在本研究方案中,通过高低错落的廊架造型提供多种休憩放松方式,例如静坐、倚靠、睡卧等,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休憩需求,从而减少因需求被忽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座椅的设置可通过单椅、对椅等形式的设计控制人们的社交距离,为户外休憩的人们提供独处与社交的空间场景,兼容个体缓压方式的差异化(图5)。
六、缓压的五感设计
人们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不只关注空间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更加注重在空间中全方位、多维度的空间体验感。五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五感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外界刺激通过感觉为人类的神经中枢传递信息,五感之间通过联觉相互影响,刺激着使用者对于整个空间的情绪感受(图6)。
视觉是人对空间的第一感知途径。人们可以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知把握事物的直观特征,从而赋予色彩以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色彩抒写着人们的心情,传达着人们的情感。合理运用差异化色彩,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如从明度上来说,明度较高的色彩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舒畅、轻快、明媚、放松,明度较低的色彩会使人感到沉闷、失落、压抑等。从色相上来说,红色给人以温暖、热情的情绪体验,对缓解抑郁情绪有积极作用,但在缓压空间设计中要控制红色的比例,因为过量的红色易使人产生躁动情绪。而白色可以稳定人的情绪且加快人的新陈代谢,但在缓压空间的设计中也要注意白色的比例,因为该颜色对于情绪低落、易于抑郁的人群来说会起到消极的作用。除此之外,造型、光照等诸多因素均影响着人对空间的视觉感受,如直线能给人直接、明确的心理暗示,而曲线、圆弧形会给人柔软、温润的感觉。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线条的顺序搭配、疏密与方向之间的协调,搭配光照的设计给人以视觉上的延伸、聚焦与放射。总而言之,在缓压环境中对视觉元素进行设计尤为重要。
缓压景观设计运用园艺疗法的理念进行空间营建,即通过运用能对人体五感产生刺激的各种园林植物,促进空间使用者机体功能的良性运作,提高人体内具有抑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功效的内啡肽等激素的水平,从而调适空间使用者的身心感受。在景观植物配置中,可选用一些既可观赏,又可药用的物种,如茉莉具有降压、镇静之效,薄荷具有净化空气、供氧之效,蜡梅除了有极佳的观赏价值之外,还有消炎、平喘之效等。同时,也可通过种植可食的果类树种,让人们在采摘景观中感受到瓜果的甜美,从而加深对空间的感知,通过味蕾的刺激放松人们的身心。
触觉也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及粗糙等质地的认识,主要通过触觉完成。因此,在景观设施表面突出纹理质感,可使人对其有更深的记忆点。不同质感和纹理的材料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麻绳等会给人以质朴生态的感受,契合减压人群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以空气为媒介传入人耳,刺激个体的听觉神经。加拿大著名生态学家与作曲家R.穆雷·谢弗在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书对声景的属性做了科学的归类和诠释,书中指出声景的属性主要由基调声、信号声、标志声三个基本单位构成。在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中,嘈杂的噪声往往作为环境的基调声包裹着人们,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人们的大脑在辨别了声音的来源之后,会通过经验感受发声物。有研究表明,城市中存在着大量与振动相关的低频声,其强弱与人的听觉舒适度紧密联系,从而影响着人对所处空间的评价及个体情绪。人们对声景的评价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单纯地降低声级并非总能提高空间的声景舒适度。在缓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在空间中规划休息与娱乐的区域,增加人们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以促使使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基调声。也可通过引入有意义的信号声与标志声,利用如鸟叫、蝉鸣、风声、水声等自然声及具有文化属性的音乐、时钟等声景元素,刺激人们的无意注意,从而对基调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掩蔽。在本文的设计方案中,将自然界中湖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声音通过石头传导,声波频率处理过后形成优美的音乐,借由传声筒进行记录与播放,以强化基调声中的自然要素,从而丰富声景的层次,缓解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受到周围噪音影响产生的负面情绪(图7)。
七、结语
精神压力上的负面影响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城市景观与缓压环境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应该具有舒适、健康、可持续等多个特性。本文从场景序列、行为引导、五感设计维度探讨了城市景观中缓压环境的设计方法,希望能为后续设计提供借鉴。但城市空间是多元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章俊华,刘玮.园艺疗法[J].中国园林,2009(7):19-23.
[2]劉亚,王振宏,孔风.情绪具身观:情绪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1(1):50-59.
[3]杨晓明,田国行,邢俊敏.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5):182-187.
[4]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世界建筑,2002(6):76-79.
[5]夏婷婷.声景观对于城市绿地精神缓压效应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谭智文,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