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张福锁:为农作物定“食谱”

2023-06-13许晔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院化肥养分

许晔

“这是我的第252册学术记录本。”张福锁翻开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是黑字,有的是红字——红字记录的是重要的事,提醒他一定要再关注。

作为一位“农民院士”,张福锁的工作非常繁忙,或许今天在这个村的科技小院,明天就到了另一个村的田间地头。但不管多忙,他都一直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最多时,一年要用完十几个本子。

除了学术记录本,他还有个巴掌大的日记本。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触,甚至吐槽的话,他都随时记在这个小小的日记本上。“我最近想做的事也在这上面写着呢,就是这句:‘读书、读人、读事,忧人、忧心、忧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1986年,张福锁远赴德国读博,临行带的衣物里,最贵的是母亲为他买的一条价值8元的“的确良”裤子。

到了国外,他大受震撼,不只因为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也因为茶歇桌上每天更新的环保宣传单。当时,德国正兴起环保运动,不少人提出减少生产、保护环境。“我在国内时研究的是怎么从土壤里、从矿物里找到养分,让作物能够增产,结果人家这儿养分竟然多得成污染物了。”

他心想,中国可千万别像欧洲一样,等过头了,已经污染了,再去治理。4年后学成回国,他立即着手相关调研,然而还是晚了一步——他去北京郊区做冬小麦的施肥调查,结果发现当地60%的农田都施肥过量。

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因为农民发现化肥增产效果好,于是大量使用,粮食产量上来了,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转型迫在眉睫,但西方环保主义者那一套在中国可不灵。“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污染,粮食不够的话,进口粮食就行了。但咱们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中国走不了他们的路子。”张福锁说。

通过研究,张福锁发现,因为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空气、灌溉水里富含养分,这些养分占到作物需要量的近1/4,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把这些养分都利用起来,就可以大幅减少化肥的使用,不仅粮食产量不会降低,还省钱。

1994年,张福锁提出“养分资源”这个概念,之后又发展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这使他在当时遭遇不少质疑,有几位专家在会议上公开批判道:“人家有土地资源、水资源,你这养分也成个资源?”

但事实证明,张福锁是对的。2005年,农业部启动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组织技术人员去村里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把这部分扣除后,再给农民发放施肥建议卡,相当于给农作物定“食谱”。张福锁的理论有了用武之地,在全国应用的结果是节肥20%、增产8%,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为环境保护、农民增收。2008年,张福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农业:全世界的榜样”

张福锁用“幸运”形容后来的故事,“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在绿色发展理念还没提出时,国家实际上就已经非常重视绿色发展。”

2010年,他在《科學》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过量使用氮肥造成了土壤酸化。我国由于过去不合理使用氮肥,导致短短几十年间,土壤的pH值就平均降低了0.5个单位,这会影响我们的农作物品质,甚至影响粮食安全。这篇文章不仅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更影响了政府后续决策。

2013年,张福锁受邀为《自然》杂志写文章,主题是“怎么实现增产增效”,没想到编辑给改成了“Chinese agriculture:an experiment for the Word”。“谦虚一点翻译就是‘中国农业:全世界的一个试验,不谦虚的话就是‘中国农业:全世界的榜样。”

在张福锁看来,2015年是中国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农业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明确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第二年,我国农用化肥用量比上年减少38万吨——这是我国农用化肥用量自1974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之后,张福锁又积极推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

一系列行动下来,转变的除了农业发展方式,还有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张福锁记得多年前去调研,问农民施肥会不会造成污染,没一个人回答有污染,都说没污染,“施肥不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嘛”。现在再问农民,答案已经变成“千万不能施太多肥,会污染环境的”。

“想改变一个观念,没有几十年还真不行。不是说我从德国看到了问题,回来一提醒,大家就能立马进入一个新状态。”近些年的变化让张福锁感到欣喜。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项便是“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被农民的舌头“吓到”

如果说站在全球科学前沿引领潮流是“顶天”,那么去农村生产一线做应用研究就是“立地”。

2008年,张福锁团队20多人,全年能发100多篇英文文章,已经“顶天”,该考虑“立地”。他问团队成员:“咱们发这么多文章,老乡们不看也用不上,能不能抽些力量,去农村试试,这些科学技术创新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

大家不太积极,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从农村奋斗到北京,不想再回农村。张福锁的师兄李晓林主动请缨带队,师生驻扎到河北曲周的实验站。当时,他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兴冲冲骑着车去村里,结果地里总是没人。当地农民说,太阳没出来他们就下地了,太阳一高就回家了。

时间对不上怎么办?张福锁说那干脆住到村里去。他们从实验站搬到村里一处闲置房,跟农民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农民有问题随时就能找到他们。一位农民的麦子被虫子咬了,一大早就把叶子拿过来,喊还在被窝里的农业高材生起来看看是啥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往他们院子里跑,有的是来问农业生产问题,有的是请他们帮忙辅导孙子学习,还有的就是来这里聊天。

农民对他们说,你们是搞科技的,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来了,这是个科技小院。张福锁一听,觉得这名字好,接地气也体现特色。科技小院的名字就这么定下了。

张福锁的学生在科技小院里学会的第一课是知农、爱农。学生郭孟楚去指导农民施肥时,被农民辨别化肥真假的方法吓到——他们用舌头尝!如果有个万一,舌头可就保不住了。但农民说:“我没别的办法,只有尝一下,烧舌头的就是真化肥,不烧舌头的就是假化肥。”郭孟楚想,自己在大学学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给农民提供一个简单的化肥检验方法呢?

农民的苦与累,听说不如亲见。学生们看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立志担起强农、兴农的使命。

科技小院也给乡村风貌带来了巨大改变。村子里的路修得更好了,房子弄得更漂亮了,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状态变了。有位不识字的农民,本来只会写自己的姓,为了向他们学习新的生产技术,硬是花两年学会了写字,甚至会写实验记录。有个村的妇女们还一起学起了跳舞,后来又专门成立了秧歌队。张福锁的一位德国朋友有次去那个小院参观,跟着农民们一起跳舞。“他特别高兴,说你们应該测测科技小院对当地百姓幸福指数的影响。结果我们一测发现,小院所在村子的幸福指数远远高于别的村。”

“永远去不掉农民情结”

张福锁被称为“农民院士”,他却说:“其实‘农民院士一直是朱有勇的标签,他是脱贫攻坚楷模,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张福锁出生在黄土高原,上大学之前就没吃饱过。他的父亲是赤脚医生,病人到了饭点常在他家吃饭。张福锁因此习惯了热闹,至今也不喜欢一个人干活。那时,他的梦想是未来让大家都吃饱饭。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没日没夜学习,高烧时说胡话都是功课内容。他如愿考上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秋季入学的大学生。村里人都很羡慕,但不理解他怎么去学土壤肥料这个专业,在村里不就是跟这打交道?

不管别人怎么说,张福锁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一节农业化学课上,老师讲“人粪尿”,他听完很有感触:“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里,还有科学大道理!”他对这门学科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

这些年里,张福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来处与初心。“我来自农村,知道农民的不容易,也永远去不掉农民情结,所以工作要扎根在农村,去年在洱海的古生村待了240多天。”他和农民是朋友,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全国给他祝贺最多的就是各地农民和土肥站站长。

“现在很多年轻人焦虑、迷茫,这也正常,但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选择要走的路,选定后就坚持自己的追求,绝不放弃。”张福锁的座右铭是“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当年从德国留学回来后,他把这句话的德文贴在办公室里。他总推荐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上大学时读了17遍。居里夫人的勤奋与坚韧,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始终激励着他前行。“我们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延续。道不远人,我们要持续努力,把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优异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

猜你喜欢

小院化肥养分
有梦小院(节选)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养分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