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发脾气,别急
2023-06-13郭真礼
郭真礼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说:“为什么我的孩子脾气这么差? ” “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生气?”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年龄小的时候,比如我家孩子现在就是这样,上一秒还笑呵呵的,一旦没满足,马上就哭了起来。
可是,孩子不就是这样的吗?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能放心而自由地表露出情绪,不需要戴着面具,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吧,真的别太急!
都说孩子的脸是六月天,说变就变
孩子的脸,刚刚还是艳阳天,可是说变就变。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一般会采取这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暴力压制:“不准哭,给我闭嘴。”这是很多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见效快,省事。
第二种办法就是让孩子哭,不闻不问,哭累了就算了。
这个方法需要父母有很好的忍耐力。因为听孩子哭,会唤起父母内心的消极情绪。
最后一种办法是积极地跟孩子沟通,转移注意力,分析情绪。
这个方法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可对父母的要求非常高。因为需要耐心,与孩子周旋,转移注意力。
情绪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幼儿阶段
发展心理学认为:情绪表达的规则其实有点像语言的应用规则。儿童必须要学习并运用它们,才能够与人相处并获得他人的认同。
这种学习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很多。7个月大的孩子就会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一般无法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会表现得更加暴躁,看上去不可思议。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一件事,在他们看来却无法接受。
比如收到一件令人失望的礼物,大人一般会默不作声地收了,但是孩子却会嘟着嘴拒绝,甚至会哭闹一番。
大人就不解:有礼物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不是太惯着他了?
儿子每次去填色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当我让他去选一本故事书来讲,他也会说:“我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小小的孩子,有大大的自尊。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穿哪一双鞋而发脾气。明明是大热天,孩子非要穿厚厚的毛毛虫鞋子出门。而且有时一双鞋子穿几个星期都不换。父母往往是束手无策。有什么办法?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只能交给时间。
当我们说“孩子,你慢慢来”的时候,要真心实意。因为孩子会跟你说“妈妈,等等我”,这是孩子的心声。
看看孩子都发了哪些脾气?
在情绪的冲突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具体类型,我大概总结了有这几种:“你不懂我,我很生气;你控制我,我不高兴;我心情不好,就是想发发脾气。”
父母如同导火索,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多点理解包容,多点尊重,你自己会平和一些,孩子也跟着受益。而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大气。体现着父母的层次和修养。
孩子笑了,我们笑着。
孩子哭着,我们陪着。
谁都不会笑着过一生,学会面对并且控制消极情绪更重要。
而且跟男孩比起来,女孩更愿意遵循一些规则,比如在学校里表现得乖巧一点,更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她们更能明白大人认可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并且努力去做,得到认可。
而男孩却往往表现得不解人意,在情绪的表达上更是直接冲动。所以家有男孩,父母在情绪引导上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更需要耐心。
孩子总发脾气,跟你的情绪息息相关
因为情绪会传染,当一个孩子总是处在一个充满消极情绪的家庭环境中,不管这种情绪是不是针对他,孩子都会表现出很多难以调节的消极情绪。
在一个家庭里,比如妈妈长期跟孩子相处,那么在母子互动中,妈妈的情绪更加积极一些,表达出快乐、平静的情绪多于负面消极的情绪,这样的孩子更能控制自己的失望和其他的失望情绪。
孩子看到母亲的积极乐观,也会受到这些情绪的感染。
如果他跟一个小伙伴起了冲突,往往会表现得更加随和,没有攻击性;也容易获得其他孩子的接纳,能更快地融入集体。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认识并且理解情绪。有一个关键词叫共情,这是一种受用一生的情绪管理工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情商更高。
共情是指体验到与他人相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能力,一般要大一点的孩子才能熟练使用。
可在孩子4—5岁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常常跟孩子进行情绪体验的交流,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发展共情能力。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在六七岁的时候能较好地处理情绪的孩子,往往在早期的时候常常与父母进行过情绪讨论。
这样的讨论可能在孩子刚发脾气的时候,或者发完脾气之后。也可能是父母自己刚刚发了脾气或者跟人争吵了之后。
当然要杜绝以暴制暴的方法,也不要放任不管。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注意,这个情,在理的前面。不要总是讲道理,而是多用点心思在“情”上。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地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最后让孩子发展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当然,很多时候,你用暴力打得孩子服服帖帖的时候,转身孩子就原谅了你。可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爱孩子,就能肆意妄为。
以爱之名,毁掉的孩子不计其数。有时,孩子的躯体没有受伤,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却悄无声息。
小小的孩子总是会很快地原谅犯错的父母。可我们作为成人,却要不断反省自己才行。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