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2023-06-13王刚
摘 要:传统村落传承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为例”(2020SJA1662)研究成果。
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具象符号。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诞生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反映了古人在农耕文明时期的社会生活,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全国共有五批共计6 000多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江苏省在江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所开展的保护传统村落工作还存在不足,导致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较快。目前,江苏省正积极推进传统村落认定工作,并发布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以切实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2020年3月,在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等7个村落入选。余西社区是以盐业生产和交易为主的沿海村落的典型代表,有着一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传统建筑和文化设施保存较好,有“通东第一镇”之称。其价值虽然已被发现,但是并未被深入挖掘,值得作为典型深入研究。
(一)乡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乡村人居环境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如今,部分區域的村落建设缺乏科学性的规划设计,村庄布局杂乱无章,主要体现为新建住宅过于依赖城镇建筑模式,传统建筑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彰显,房屋单体建筑面积相对较大,使用功能复杂烦琐。除此之外,因部分村民新建房或搬迁至城镇区域生活,出现大量废弃房屋与基地,进而对村落整体景观面貌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部分乡村生活设施缺乏完善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部分中心村落内部设有健身设施或小卖部以外,自然村并没有一定的商业中心与健身设施。一些村落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场所与设备,生产生活垃圾大多堆积在路旁,甚至部分村民将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河道内部,给当地水环境、土地环境等造成了一定污染,进而威胁村民的身心健康。
(二)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不足
从整体来看,世界城市化在二战结束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乡村领域的相关研究却较为滞后。现阶段,国内外对人居环境的分析探究通常以城市区域为主,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通常集中于乡村系统的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缺少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从国际研究层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然而,将其与乡村发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相对较多,而且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对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根据多年来“世界人居日”主题的变迁,可以全面了解世界人居环境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及后续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人居日”的主题离不开城市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不足。
二、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人居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特征
江苏省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位于长江下游,与长江入海口紧密相邻,该区域的古称为“庆余”,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起源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该村庄不但是古代通州东南沿海的首个盐埠,还是我国蓝印花布的重要发源地。村内的中心街道主要以龙街为关键枢纽,北接场地署与北街,南接南街与运盐河。在此布局中,龙街、南街和北街均是余西社区的传统街巷,村内商铺大多数聚焦于三条街道的沿线位置。据相关调查统计,龙街整体长度达到422米,路面通常以碎石铺地,再加上周边两侧传统店铺和宅院的建立,从根本上保存了余西社区的传统风貌和文化背景。
(二)生活环境
1.民居
从整体来看,余西社区传统建筑体现出混合式特点,具有多种文化元素。因余西社区所处的通州区在古代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传统建筑没有过多的装饰,多平房,少有小楼。村中建筑院落过于封闭,长期保持着南通地区的“一进三堂”式院落特色,也存在简化的三合院及四合院等。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木结构体系为核心,并且,在苏式建筑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体现为穿斗式构架体系。村内具有朱理治故居、钱氏牌坊和朱晋元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袁宅、南街曹家店铺等历史建筑。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通常以“一”字式为主,由主房和辅房共同组建而成。“一”字形建筑通常运用横向拼接方法,以三间为一组,中间的房间被广泛称为“明间”,两侧被称作“次间”。建筑形式大多数体现为独立性建筑,通常为一层。从外部装饰方面来看,南通传统民居以灰色调为主,呈现出高高翘起的屋脊,传统建筑在村落中数量较少,新建村民住房通常以独栋为主,约为2—3层。
村内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基础设施呈现出完善化特点,不同街道的杆线排列整齐、规矩,生活垃圾能实现日清日运,自来水资源的使用已经全面普及。村内环境优美整洁,村旁、水旁和路旁等均实现了绿化美化,河塘坡岸自然生态良好。余西社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传统风貌保存较好,是南通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于2014年3月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3月被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
2.人文民俗
南通市通州区余西社区是蓝印花布的关键发源地。南通蓝印花布被人们利用手织、手染和手纺等措施,设计制作成各类生活用品,印染图案大多数以动物、植物花卉等为核心元素,其凭借具有良好的耐脏性、高质量及图案寓意吉祥等优势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乡村社会保障力度
人民群众只有在衣、食、住、行等低层次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对其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各地区一些乡村的社会保障机制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状态,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人口数量较多,在通货膨胀以及集中居住领域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的状况下,单一化地租模式无法满足村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结合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部分村民对后续发展阶段的生活保障表现出一定的顾虑,表现出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高龄村民群体当中,很少有愿意自主投入资金支持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村民往往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房屋建设、居住环境改善和养老备用金筹备等方面。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对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可以积极完善机制体系,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乡村社会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村民的后顾之忧,以此来强化村民参与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二)拓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资金来源
如今,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缺乏一定规模的集体企业,村集体经济来源通常以出租土地、财政转移支付等为主,整体经济效益的获取具有一定限度。一般情况下,村民参与乡村整治和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便是贡献更多力量以及参与维护管理,很少有村民愿意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资金问题是南通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及转型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运用财政拨款等措施方法,将财政拨款作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经费来源,可以结合教育经费及公益事业拨付标准等条例文件,进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专项经费扶持。其次,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所具备的各项指标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根据具体规范标准返还给乡村地区,进而作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扶持经费。最后,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区域可以充分运用吸引民间资本等措施方法强化村落环境改善及优化工作,可以积极引用城市区域物业公司的管控发展模式,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及维护保养费用。
(三)加强宣传并提供针对性指导
如今,部分乡村骨干人员的文化水准相对较低,因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其在思想创新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在乡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阶段出现了盲目追求与城市一致化发展的问题。一些村落甚至通过砍掉百年老树、摒弃传统建筑及模仿城市发展格局的方式创建硬质河岸,不但消耗了大量资金和时间,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和乡村领导者需要积极运用电视、广播等现代化媒体途径,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宣传力度,促使该工作可以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密切关注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引導人们密切关注人居环境转型发展项目,并在此前提条件下积极投身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另外,可以组织开展大师乡村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志愿者或愿意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规划大师来此展开全方位勘查,并在充分考虑村落实际发展状况和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工作提供更多科学化、合理性的技术指导与建议,保障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经济政策等实现高效落实,使古老村落获得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优化提升。
(四)培育村民参与推动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意识
一方面,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地方归属感,进而引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村民的意愿进行决策,尊重地方知识和文化习俗,切实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全面引导村民做好近期及远期空间发展规划。村民是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关键主体,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升其参与意识和文化素质,并使其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核等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主体意识。另外,相关部门是企业与村民实现有效对接的关键桥梁,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及决策能力,不但要充分了解传统村落村民的愿望需求,还需要对原有合作模式加以创新,进而实现多方共赢。
(五)创建完善的人居环境评价机制体系
创建一系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机制体系,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具体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展开实时化监测与查看,进而了解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进度及具体情况,并对其展开年度汇总,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的最终反馈信息作为工作人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对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工作开展良好的村庄予以表扬,通过创建科学完善的评比机制,筛选出江苏省最具特色的美丽休闲乡村。
(六)完善乡村布局规划
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期间,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布局规划,精准定位一般村落、重点发展村落和迁并村落。对于一般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可以对道路清洁、村口整洁和河塘整治等项目加以重视;对于重点发展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需要在路灯安装、排污管网布置及建筑物等方面采取更多创新路径;对于规模较小的村落,可以对村民院落内外部环境、河塘河道清淤处理等方面加以改善。在因村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加强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期间,需要规避重复类建设项目,还要保证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落避免出现现行人居环境改善政策边缘化问题,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工作可以为广大村民带来众多益处。
四、结语
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与保护和空间布局方面,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的差异研究略显不足,有待进行进一步拓展研究。本文选择江苏省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现状、发展途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今后我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曾灿,刘沛林,李伯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的系统特征、研究趋势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22(10):1926-1939.
[2]苏梦蓓,曹海.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研究:以绩溪仁里村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2(5):45-49.
[3]卢晴,江牧.由陆巷古村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生命栖居[J].工业工程设计,2022(4):47-52.
[4]李敏玉.共生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152-154,157.
[5]李伯华,杨馥端,窦银娣.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地理研究,2022(5):1407-1421.
作者简介:
王刚,硕士,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