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大作战
2023-06-13
春夏时节,正值飞絮高发期,漫天飞舞的毛絮吹得人皮肤痒痒的,更有皮肤敏感的,起了密密麻麻的红疹,于是路上行人又开始纷纷戴上了口罩,以防止毛絮的吸入。在飞絮盛行期间,孩子们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提到飞絮,最先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是“柳絮”还是“杨絮”呢?
相信很多人对这两者还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吧!“柳絮”和“杨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飞絮是杨树和柳树等植物种子成熟炸裂的自然现象,杨树、柳树分雌株和雄株,雄株没有飞絮,飞絮都来自雌株。雌株花序上的絮状物即是种子,借助风力传播完成繁衍。
因雌株柳树展叶开花时间早杨树半个月左右,所以四月上中旬开始飘柳絮,四月下旬和五月上旬飘杨絮。除了从时间上来判断柳絮和杨絮,它们还有以下区别: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纤维更加纤细、分散,随风可以飘很远。飘飞的时间比杨絮要早一些。
杨絮,即杨树种子,杨树果实将要成熟,果实开裂,杨絮就四处飞扬。杨絮的质地更加凝聚,有点儿像棉花,飘飞的时间较晚。
在了解了柳絮和杨絮的基本特征后,那么飞絮有哪些危害?
首先,飞絮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杨柳絮容易携带病菌或病毒的载体传播疾病,其含有油质和多糖物质,这些物质被吸入后,会被鼻腔分泌物消化,随后释放出十多种抗体,如果再与吸入的花粉相结合,就会引起咳嗽、哮喘、流鼻涕等不良反应。
其次,飞絮和皮肤接触,还会导致皮肤过敏
杨柳絮在不断飘飞的过程中会沾染病毒或花粉,这就可能会形成过敏原,如果停留在肌肤上更是会导致肌肤明显瘙痒,出现小红疹、脱皮、红肿等症状。
除此之外,由于飞絮的易燃性,处理不当还极易引发火灾
消防部门曾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柳絮的燃烧效果,实验显示:柳絮燃烧得非常快,有“爆燃”的效果。如果柳絮扎堆,还会持续燃烧,容易引着附近的易燃物,从而引发火情。
以往杨柳絮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儿童玩火。儿童好奇心强,对纷飞而下的杨柳絮充满好奇心,常常去点燃积聚成堆的杨柳絮,导致火灾发生。
家长一定要告诫孩子,千万不要贪图好玩去点燃毛絮!以防因杨柳絮引发火灾而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在飞絮期,孩子的日常防护需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要远离杨柳絮和花粉,飞絮期最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出门的话,口罩、眼镜和外套一个都不能少。怕裸露的手臂过敏,可以套一件薄外套。
此外,户外活动也要选对时间。一般10~16点是飞絮的高发时段,应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带孩子外出。即便要做户外活动,尽可能在杨柳絮比较少的时候,比如早晨、傍晚,或是雨后。
每天清洗鼻腔也是必要的。孩子如果有过敏性鼻炎或对花粉、杨柳絮敏感,每天要清洗鼻腔2-3次。
在药店、医院都可以买到专门的洗鼻器。更简单的方法,可以用生理盐水,彻底清除鼻腔里的花粉成分。
皮肤沾上杨柳絮后,要及时清除,最好用温水清洗,有助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如果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严重,要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还要记得尽量不在室外晾衣服。在室外,衣服、被单、床单等容易沾染杨柳絮。
在家里,也要注意安装窗纱,防止杨柳絮飞入室内。
开窗的时候记得把窗纱放下来,可以阻挡大部分的杨柳絮。
如果家里依旧“白毛”乱飞,可以在屋里放几盆水。与此同时,勤拖地也可以有效“搞定”飞絮。
杨柳絮大作战的时候,容易出现以下两个误区,请一定告诉孩子,不要做以下事情:
动手揉眼睛:飞絮飘入眼睛,不要用手揉,这样会擦伤眼结膜。
正确方法:如果异物较小,刺激不大,反射性流泪会把它排出;如果流泪没办法解决,要保证在无菌的前提下,请他人把上下眼瞼翻开,寻找异物,用消毒棉签轻轻将异物擦出;如果飞絮进入眼睛深层,建议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用力挠皮肤:杨柳絮导致皮肤瘙痒,抓挠皮肤的做法不可取;使劲挠皮肤只是产生了一些痛觉来遮盖瘙痒,痛感消失后往往不能止痒,如果皮肤被挠伤还容易感染。
正确方法:马上用纸巾或消毒湿巾轻轻擦拭掉,或者用清水洗净。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应对飞絮的小窍门:
第一,轻轻拍打。因为垂直的力量对皮肤是没有损伤的。
第二,冷敷。这样可以降低皮肤对刺激的“记忆”。
也许有的孩子会问,既然杨柳絮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麻烦,为什么还要种植呢?其实,杨树、柳树可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杨树和柳树易于繁殖成活,且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较低,是绿化的主力树种。
此外,“固碳滞尘”也是杨柳树的一大法宝。据统计,一株成年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成年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看到这,我们也对飞絮多一点宽容吧!毕竟,没有它们,也不会有下面这些诗句:
柳絮
唐·白居易
三月尽是头白日,
与春老别更依依。
凭莺为向杨花道,
绊惹春风莫放归。
柳絮
唐·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所以,尽管飞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但是我们依旧离不开它们。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