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3-06-13叶建木李倩谢从珍刘轲

科技与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利

叶建木 李倩 谢从珍 刘轲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会导致大量成果休眠,造成科技资源严重浪费。本文以2011—2020年本科高校为对象,在Patentics数据库中手工收集“休眠态”专利数量,深入分析“休眠态”专利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休眠专利增长态势明显。基于分类视角,从空间分布来看,休眠专利呈集聚特征;从休眠时间来看,浅度休眠期为沉睡“洼地”;从技术分类来看,物理、化学领域集中度最高;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转化困境亟需破除。进一步研究发现,资金投入不够、技术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及体制环境不完善是“休眠态”科技成果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化高校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市场导向的政策支撑机制等对策建议,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关 键 词:“休眠态”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本科院校;激活策略

DOI:10.16315/j.stm.2023.03.003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23-03-2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039)

作者简介: 叶建木(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倩(1998—),女,硕士研究生;

谢从珍(1993—),女,博士研究生;

刘 轲(1998—),女,硕士研究生.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成果转化事业的发展,陸续出台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评价等成果转化支持政策。2021年3月1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1-2]。大量科技成果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处境,这不仅导致中国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而且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

专利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2020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高校仅为3.8%。高校在国家科技体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每年有大量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转化数量少、效果欠佳,备受诟病[3],从而产生数量众多的“休眠态”科技成果。而“休眠”的科技成果可能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4],提高“纸变钱”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专利存量管理的严峻挑战。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是研发的主阵地,是生态系统得以循环的前提。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效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促进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深入研究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的现状及成因,对于加速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1 “沉睡的宝藏”: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的内涵及分类

1.1 “休眠态”科技成果的内涵及特点

国内外学者普遍将“休眠态”科技成果表述为“沉睡专利”。Machlup[5]认为“沉睡专利”是闲置的专利;结合专利的特点,唐要家等[6]将其定义为未转化的专利;考虑到市场层面,张国富等[7]认为“沉睡专利”是专利权人积极寻求市场仍未转化的专利;综合法律层面,贾希凌等[8]认为“沉睡专利”是去除消极使用专利,无法将其产业化而被迫闲置的专利。从既有研究来看,针对“休眠态”科技成果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界定,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从科技成果的法律状态来看,“休眠态”科技成果是“有效”的。“休眠态”科技成果是指科技成果所有权人获得权属证书并在保护期限之内,处于“有效”状态,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转化周期阻滞的科技成果[9]。以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专利为例,《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为20年,外观设计专利为15年,实用新型专利为10年。而专利交易具有不确定性[6],导致专利转化存在滞后性[10],1~2年内未转化属于专利正常存在状态,并非陷入“休眠”。如果科技成果超过了保护期限而失效,或者处于正常转化期,自然无法和“休眠态”科技成果挂钩。

从科技成果所有权人的主观意愿来讲,“休眠态”科技成果是积极利用的。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即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由权属人拥有或控制、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的一种资源。可见,科技成果的经济属性对经济效益的产生提出了要求。满足这一要求需要科技成果所有权人积极寻求资源、寻求市场以完成转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转化进程缓慢或停滞。因此,“休眠态”科技成果在专利权人积极寻求市场转化的前提下依旧无法转化或不能充分转化。

从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来看,“休眠态”科技成果是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与之相对应的“无价值”或“低价值”科技成果虽然也获得相关授权,但可能由于法律属性的缺失[8],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不足等被宣告无效。高价值与高维持率具有线性关系[11],只有维持科技成果付出的代价低于预期收益时,科技成果所有权人才会选择维持[12]。目前,世界各地尚未落实科技成果价值奖惩机制,所有权人无需刻意维持科技成果,只需要遵循价值与成本互替定律及时取舍。以科技成果供给主体高校为例,高校将科技成果视为评定职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13];为满足考核要求,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心理倾向[14],由此滋生的科技成果商业化潜力不高。出于自利的动机,他们大多选择短时间[15](1~2年)内放弃,不仅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陷入尴尬的境地,还给科技成果管理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无价值”或“低价值”科技成果不应列入“休眠态”科技成果。

综上所述,“休眠态”科技成果是指科技成果所有权人获得权属证书并在保护期限之内,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导致转化周期受阻,在后续开发、推广乃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阶段进程缓慢或停滞,在专利权人积极寻求市场进行转化的前提下依旧无法转化或不能充分转化,但仍具有现实或者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

1.2 “休眠态”科技成果的分类

对于“休眠态”科技成果而言,由于其休眠形成机理的差异以及休眠时间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其价值挖掘和激活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针对性的对“休眠态”科技成果区别对待。一方面,从归因视角来看,科技成果休眠归因的不同会影响后续价值挖掘的途径;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休眠时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激活时间的确定。因此,以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专利为例,参考唐要家[5]、袁晓东[16]、魏延辉等[17]、唐洁等[18]研究并结合专利局公布的专利维持数据,依照《国际专利分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将“休眠态”专利分别按休眠时间、技术分类及专利类型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

2 “现实的藩篱”: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现状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样本选择

尽管有学者指出“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具有较强代表性[19],但其授权量及技术转让收入仅占全部高校的60%左右,而全部本科两项占比均在95%以上,以全部本科院校为样本使分析更全面。在时间选择上,鉴于1992年修订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将专利权的最长保护期限延长至20年。以2011年为起点既考虑了1992年及以后授权的专利,也消除了专利保护期限的影响,使对休眠程度的衡量更具可比性。基于此,本文選定2011—2020年间全部本科院校为样本。

2.1.2 数据来源

考虑到Patentics数据库专利检索和分析的综合性及检索字段的全面性,本文以Patentics数据库为主,手工收集高校“休眠态”专利数量。为保证研究契合度,将撤回、驳回以及处于滞后期的专利剔除在外。科技投入及产出情况,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国际经费投入及强度数据,来自OECD)官方网站。

2.2 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总体概况

2.2.1 大量专利转化不畅,陷入“休眠”无人问津

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本科院校有56.67万件专利处于“休眠”状态。2011—2020年间所有本科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仅为9%,而未转化专利高达91%,如图1所示,专利市场化困难的问题凸显。未转化专利中,“休眠态”专利占32%,除2011有所下降外,2012—2020年呈波动并上升的趋势,2018年以后,这种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如图2所示。而高校R&D经费支出2018年后年均增长高达18.82%,远高于此前9.29%的水平。耗费大量科研资金换得的技术处于闲置或失效状态,高额的资金投入与低迷的专利转化状况间冲突日益严峻。

2.2.2 “休眠”专利增长态势明显,成果休眠速度远超授权速度

中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高,2011—2020年间,授权总量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如图3所示。“休眠态”专利总量也始终保持上升趋势,高校专利转化工作遭遇瓶颈。除2015年外,“休眠态”专利增长率明显大于授权总量增长率,高校“重成果、轻应用”现象造成科研人员闭门造车,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有效跨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达尔文之海”,全国人大于2015年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各大高校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休眠态”专利增长率10年来首次低于授权总量增长率。然而,相关政策和措施多为短期政策,缺乏长期激励,“休眠态”专利依旧无法摆脱迅猛增长的“枷锁”。

2.3 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结构分析

基于分类视角,从地域、休眠时间、专利技术分类及专利类型4个维度对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结构进行分析。

2.3.1 从空间分布上,休眠专利具有显著的集聚特性

美国学者Hayhoe发现自院系调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地理分布是高校专利转化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休眠态”专利量存在明显的集聚特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式,以北京市、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省(市),“休眠态”专利数量居高不下,如图4所示。高校“休眠态”专利呈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验证了创新集聚特性。

“休眠态”专利占比也呈明显的聚集特性,南部地区专利转化不佳。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休眠态”专利占比最高,如表2所示。而江苏省作为专利授权总量排名第一的省份,“休眠态”专利占比却比北京市(专利授权总量排名第二)低13.74%。因此,建立省份间相互学习借鉴机制,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3.2 从休眠时间上,各期专利量逐年递增,浅度休眠期为专利沉睡“洼地”

浅度休眠期专利高达75.83%;中度休眠期专利次之,占19.40%;而深度休眠期和其他专利仅为4.77%,如图5所示。《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必须按期缴纳年费。在这种制度下。专利权人可以灵活选择维持专利与否。浅度休眠期届满,专利维持费累计应纳5 100元,专利权人为专利实施积极寻求途径,尽力维持专利的有效阶段。而中度休眠期届满,专利维持费应缴纳10 300元。在休眠年限延长及专利维持费大幅上调的双重制约下,专利权人对专利转化失去信心,未按期限缴纳专利维持费,使其成为失效专利。持续上涨的专利维持费及不断丧失的专利转化信心使得处于深度休眠期及其他2个阶段的专利数量骤减,如表3所示。

2011—2020年,不同休眠阶段专利逐年上升,其中浅度休眠专利涨幅最大,如图6所示。浅度休眠阶段,专利权人按时缴纳专利维持费维持专利的有效状态,“休眠态”专利量较大。随时间的推移,资金及专利权人心理的叠加影响使得这一表现愈发明显,浅度休眠专利量涨幅最大。四种休眠程度专利均于2018年和2020年2年增速放缓,主要受到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及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的调控。相关政策指引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了关键技术转移扩散。

2.3.3 从技术分类上,物理、化学领域休眠专利占比较高,转化遭遇瓶颈

G部(物理)和C部(化学、冶金)集中度最高,占比分别为23%和24%,如图7所示,物理和化学领域存在高校关注的研究热点与技术焦点,受技术水平制约,专利转化不畅。而该领域专利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以核心部件为主,如芯片制造。原始创新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行为频发。同时,物理和化学领域专利转化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市场性和应用性有所欠缺的特性,致使企业可能缺乏攻克技术难题的胆略和能力,削弱了企业与高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的意愿。

2.3.4 从专利类型上,发明专利难以实施落地,转化困境亟需破除

发明专利在授权专利中占62.98%,而在“休眠态”专利中占比高达86.98%,发明专利转化困境突显,如图8所示。总体而言,“休眠态”专利大多集中在发明专利。发明专利不易授权、申请费用高、审查时间长的特性导致年均授权量仅为30%左右[20]。考虑到政府的高认可度、权利的稳定性及投融资的低壁垒,专利权人对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充满信心。然而,企业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参与方,受自主创新能力短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步伐缓慢、消化吸收能力弱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国高校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难以与企业实现完美对接。

3 “束缚的牢笼”: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激增成因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金融支持薄弱、技术保障不够、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可能造成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停滞。因此,从资金、技术及制度3个层面进一步研究中国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形成的主要因素。

3.1 资金制约

3.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强度相对不高

R&D经费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1]。目前,中国已经是科技大国,但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从国际视角审视中国的R&D经费情况。自2011年以来,中国R&D经费稳居世界第二,如表4所示。从绝对值上看,中国似乎占据优势。但是,作为科技大国,中国仍普遍存在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的问题。2013年以前,中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2%,这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偏小。2013—2019年,这一比值有所增加,但是仍然很难弥补之前的差距。美国、日本、韩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在2.68%~3.07%、3.16%~3.40%、3.74%~4.64%之间。

从R&D经费投入来源来看,与西方国家类似,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投入最多,如表5所示。2011—2019年间,企业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2011年的1.31%增至2019年的1.70%,增长近30.6%;政府资金投入变化不大,呈现波动趋势。研究区间内(2011—2019年),企业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高于1.3%,而政府资金投入始终低于0.5%。与美国相比,中国R&D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资金较少,低于美国5%;企业资金投入较多,高于美国近14%。虽然中国的R&D经费来源也逐渐形成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其他来源为补充的局面,但资金来源尚不够多样和协调,政府科研投入不高。

中国高校在现行科研管理机制下,科研经费的筹措渠道相对狭窄,经费来源以国家拨款为主。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高达60%。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9年政府投入的经费仅有23.1%拨入高校,高校科研投入经费严重短缺。2011—2019年,高校用于科研的资金投入仅占当年科技经费的6.84%~8.11%,再分拨到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成果转化成为中国高校科研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直接波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武汉大学的韦进宝教授于2001年申请的关于“燃煤炉烟气二氧化硫化学催干法脱除技术”专利就是因为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而难以实现产业化。资金短缺也无法为维持科技成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专利长时间未实现产业化,与休眠时间挂钩的专利维持费的抬高也可能导致专利权人主动放弃而失效,激活“休眠态”科技成果已迫在眉睫。

3.1.2 高校试验发展阶段经费投入较低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调查表明,西方国家在研究、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形成3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1∶15∶25[22]。然而,与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经费构成不同的是,高校仅有很少的科研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阶段,如表6所示。而试验发展阶段会直接影响到专利的适用性及市场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高校试验发展阶段经费投入较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3.1.3 企业内外部资本匮乏,技术承接资金短缺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耗时、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企业承接技术不仅需要支付高校许可费,在后续开发阶段仍需要大量投入。一方面,若企业原始储备资金不足,會导致企业因缺乏科研经费中断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尤其在企业获得许可后。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外部融资渠道匮乏,企业不能及时从外部获得资金,可能导致技成果转化因承接资金不足被迫停止。“贵”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使用中尤为突出。目前,像“和达利”这样的小微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就是“买不起”。

3.2 技术制约

3.2.1 高校科研人员存在认识偏差,科技成果市场性及应用性较弱

当前,很多高校将科技成果视为评定职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纳入成果转化或应用情况的创新评价机制仍处于探索中,再加上高校科技成果价值奖惩机制尚未全面落实,致使高校科研人员存在认识偏差,当知识产权利益与其科学目标或扮演的角色背道而驰时,可能选择放弃追求高应用性及市场性的项目[23]。即使科技成果具有市场性及实用性,科技成果所有权人也不太愿意花费时间向潜在的被许可人展示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因此,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科技成果市场性及应用性的缺乏会加剧了成果产出与企业技术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3.2.2 高校科技成果过于关注学术前沿,与企业需求存在技术缺口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一流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高校崇尚“一流”可能导致研究人员研究领域狭窄,从事科研的动力主要是基于内生兴趣的自由探索,而较少以国家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因此,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是重理论、侧基础、偏前沿的实验室成果,在技术分类物理、化学领域居多,在专利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扮演成果供给方角色的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而作为成果需求方的企业能力不足,双方对科技成果的认知存在技术偏差,形成科技成果“堰塞湖”。如清华大学付林教授“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想法诞生之初,被迫自设公司的原因恰恰在于企业将这一构思认定为“没影”的事,不愿意为风险与产业化前景并存的高校科技成果冒险。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3.2.3 部分高校科技成果先进性不足,企业存在替代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仅对科技成果的学术及实用意义提出要求,使得部分高校科技成果可能并非突破性发明,而是针对某一细节所做的精进。科技成果先进性不足,商业化价值欠缺,企业存在替代科技成果,短期内无技术更新的意愿,制约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3 制度制约

3.3.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服务效率低下,全链条专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国高校还未完成与企业及中介机构全面合作以实现市场化经营的建设,多数高校负责成果推广与转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服务效率低下。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外界企业联系与沟通不畅。如由武汉大学的张俐娜院士潜心钻研近20年、并于2012年被授予安塞姆·佩恩奖的“水体系低温溶解纤维素和甲壳素”技术直至2018年才远赴成都转化。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全链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校企技术对接由科研人员负责,相关转让部门专业人员参与不够。由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历时7年取得重大进展的“无氟氯聚氨酯发泡剂”专利,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又花费长达7年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依然存在体制障碍。

3.3.2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缺乏长期激励

虽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众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果转化,但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多为短期政策,长期激励效果不明显[24]。在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引导下,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激励性、优惠性和促进性政策,有效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休眠态”专利增速首次低于授权总量。但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尚未形成,相關政策长期激励作用明显不足,难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目前,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但成果转化收益税收政策使得利益分配税负过重,激励效果不足,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文化的形成,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形成科技成果“堰塞湖”。同时,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缺乏统一认知,尚未从“科技成果过滤”角度出发培育转化文化,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效率不高,大量科技成果趋于“休眠”。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20年本科高校为对象,深入分析“休眠态”专利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大量专利转化不畅,休眠专利增长态势明显。基于分类视角,从空间分布来看,休眠专利具有显著的集聚特性;从休眠时间来看,各期专利量逐年递增,浅度休眠期为专利沉睡“洼地”;从技术分类来看,物理、化学领域休眠占比较高,转化遭遇瓶颈;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难以实施落地,转化困境亟需破除。进一步研究发现,资金投入不够、技术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及体制环境不完善是“休眠态”科技成果形成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资金制约主要体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强度相对不高;高校试验发展阶段经费投入较低;企业内外部资本匮乏,技术承接资金短缺;技术制约主要体现为高校科研人员存在认识偏差,科技成果市场性及应用性较弱;高校科技成果过于关注学术前沿,与企业需求存在技术缺口;部分高校科技成果先进性不足,企业存在替代成果;政策制约主要体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服务效率低下,全链条专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缺乏长期激励。

4.2 对策建议

4.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合理分配成果转化资金用途

首先,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用基金,强调各类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作用,加大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为高质量的“休眠态”科技成果的维持给予支持。其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不容忽视,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提供精准的财政支持[25],鼓励高校根据自身需求建设中试基地,特别对于开展中试基地建设的各方主体,给予财政补助、税收减免以及金融贷款等政策扶持[26],防止因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所获资金不足。最后,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的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优渥的融资环境,防止企业因筹措资金障碍难以承接高校科技成果。

4.2.2 优化高校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与绩效考评体系

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学习当今前沿技术,邀请同行业专家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时发现外部新颖信息;鼓励企业自主联合高校,促使科研人员尽快把握市场趋势,缓解科技成果因适用性不足处于“休眠态”。同时,定期安排市场部人员与科研人员关于成果转化应用的会谈,协商“休眠态”科技成果的保护措施,尽早唤醒“休眠态”科技成果。

完善高校现有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将科技成果授权量及“休眠态”科技成果存量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套涵盖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探索成果所有权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让科研人员都有“用其智、谋其利、创其富”的空间,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市场性及应用性,增强科研人员技术转化动力。充分调动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积极性,引导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在技术和产业之间起到有效链接作用,对“休眠态”科技成果积压及“重成果、轻应用”心理倾向过于明显的科技人员施以惩罚,缓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达尔文”死海现象。

4.2.3 健全市场导向的政策支撑机制,营造高校成果转化环境

一方面,应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6]。科技成果转化既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也是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报告系统,重点培育专业科技中介,充分利用校友资源[27],促进成果信息与企业需求融合匹配,避免科技成果因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陷入休眠。另一方面,构建共生大学科技园战略联盟,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休眠态”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技术企业孵化器有助于促进新兴科技公司研究成果商业化[28]。2019年湖南大学的何凤姣团队就是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与深圳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设立合资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化。

建立长效的激励体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营造高校创新环境,增强激励作用的长期性;构建合理的转化权益分配制度,适度减免产权人的税收负担,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完善“休眠态”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建设[29],健全科技成果保护机制的建设,培育成果转化文化,优先盘活“高质量”、“深休眠”存量资产。

4.3 研究展望

本文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揭示了科技成果休眠的特质,初步分析了科技成果休眠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建议。然而,高校科技成果休眠的影响因素,休眠形成机制,政策对休眠的效应,以及高校“休眠态”科技成果激活机制等科学问题,需要在此现状分析基础上深入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章熙春,江海,袁传思.产权激励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06-111.

ZHANG X C,JIANG H,YUAN C S.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roperty right incenti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40(17):106-111.

[2] 韩国知识产权局.2018年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统计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译.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

Kor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fiv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s in 2018 [R].Translated by the Strategic Planning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China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9.

[3] 王紅,郑鹏.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03-109.

WANG H,ZHENG P.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40(19):103-109.

[4] TORRISI S,GAMBARDELLA A,GIURI P,et al.Used,blocking and sleeping pat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inventor survey[J].Research Policy,2016,45(7):1374-1385.

[5] MACHLUP F.An economic review of the patent system[R].Study NO.15 of the United States Sub-Committee on Patent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1958.

[6] 唐要家,孫路.专利转化中的“专利沉睡”及其治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8):73-78.

TANG Y J,SUN L.Analysis of “sleeping patent” in patent conversion and its solution[J].China Soft Science,2006(8):73-78.

[7] 张国富,韩宁.“沉睡专利”之成因与激活路径探讨[J].学习论坛,2013,29(8):70-73.

ZHANG G F,HAN N.Exploring the causes of “dormant patents” and the activation path[J].Tribune of Study,2013,29(8):70-73.

[8] 贾希凌,任愿达,李栋.“沉睡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法商复合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53-57.

JIA X L,REN Y D,LI D.Analysis of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of sleeping patent in the point of legal and economic view[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28(4):53-57.

[9] 叶建木,张洋,潘肖瑶,等.“休眠态”科技成果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6):1-10.

YE J M,ZHANG Y,PAN X Y,et al.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rmant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1,38(6):1-10.

[10]张晓月,安秋凡,甄伟军.转化视角下的高校专利价值研究:基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明授权专利的数据[J].中国高校科技,2019(3):69-73.

ZHANG X Y,AN Q F,ZHEN W J.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university pa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Based on the data of university invention licensing patents constructed by “First-class universities”[J].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19(3):69-73.

[11]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as economic in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4):1661-1707.

[12]朱发仓,杨诗淳.基于两种功能的中国R&D资本测度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20,37(12):17-31.

ZHU F C,YANG S C.The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system of Chinas R&D capital based on two functions[J].Statistical Research,2020,37(12):17-31.

[13]楊红斌,马雄德.基于产权激励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1(7):82-86.

YANG H B,MA X D.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s[J].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21(7):82-86.

[14]戴希兵,黎侨丽,宋伟.“双创”背景下高校专利质量有效性评价[J].中国高校科技,2017(4):42-44.

DAI X B,LI Q L,SONG W.Evaluation of patent quality effectiveness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J].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17(4):42-44.

[15]付晔,马强,盛佩珍.高校专利有效性的现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8):45-49.

FU Y,MA Q,SHENG P Z.An analysis on the statusquo of valid patent in universities[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2009,30(8):45-49.

[16]袁晓东.沉睡专利形成机理及其防治[J].科研管理,2009,30(4):168-174.

YUAN X D.The causation of sleeping patents and its prevention[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09,30(4):168-174.

[17]魏延辉,魏静,刘娜.基于朴素式创新视角沉睡专利共享价值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254-260.

WEI Y H,WEI J,LIU N.Research on sleeping patent sharing value based on frug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0,22(3):254-260.

[18]唐洁,曾静静,曲建升.科学中的“睡美人”现象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20,39(12):202-206,9.

TANG J,ZENG J J,QU J S.Review of sleeping beauties in science[J].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20,39(12):202-206,9.

[19]马荣康,金鹤.高校技术转移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科研资助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J].科研管理,2020,41(5):279-288.

MA R K,JIN H.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 of research funding[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20,41(5):279-288.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EB/OL].(2021-02-08)[2021-06-13].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data[EB/OL].(2021-02-08)[2021-06-13].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1]姜文宁,关汉男,谈毅.RCV框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1):142-146.

JIANG W N,GUAN H N,TAN Y.Analysis on bottleneck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RCV framework[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8,35(21):142-146.

[22]林素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9):78-79.

LIN S X.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J].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15(9):78-79.

[23]WU Y,WELCH E W,HUANG W L.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patents[J].Technovation,2015(36):12-25.

[24]杜宝贵,张鹏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基于上海等22个省市的QCA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11):3-14.

DU B G,ZHANG P J.Multiconcurrent causality and multipaths of the polic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QCA analysi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polices in 22 regions in China[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2019,40(11):3-14.

[25]林青宁,毛世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5):144-151,162.

LIN Q N,MAO S P.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J].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19(5):144-151,162.

[26]郭洪波.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5(1):59-64.

GUO H B.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egal system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J].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05(1):59-64.

[27]虞惠,唐恒.影響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9):153-162.

YU H,TANG H.Analysis of alumni resour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performance[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1(9):153-162.

[28]MCHIRGUI Z,LAMINE W,MIAN S,et al.Universit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through new venture projects:An assessment of the French regional incubator program[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8,43(5):1142-1160.

[29]张帆,叶建木,潘肖瑶.激活“休眠态”科技成果的公共资本补偿博弈[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193-199.

ZHANG F,YE J M,PAN X Y.Public capital compensation game of activating “dormant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41(2):193-199.

[编辑:刘琳琳]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strategy of “dormant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YE Jianmu, LI Qian, XIE Congzhen, LIU Ke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Th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will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dormant achievements, resulting in a serious was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egal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the subjective will of the holde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dorm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defined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or which the owner has obtained a certificate of ownership and is within the protection period, bu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transformation cycle is hindered, and the process of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d even the formation of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materials is slow or stagnant, the process is slow or stagnant at the stage of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d even formation of new products, processes and materials, etc., and cannot be transformed or cannot be fully transformed even though the patent owner is actively seeking the market for transformation, but still has real or potential value. Based on the Patentics database,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number of “dormant state” patents from 2011 to 2020,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dormant state”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patents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poorly transformed and the number of dormant patents is growing significa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dormant” patents are clust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rmancy time, the amount of patents in each period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shallow dormancy period is a dormant “de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field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is the highest, and patent transformation encounters bottlene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types, i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vention patents on the ground. In terms of the types of patents,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form patents into practice,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ormation need to be solved. Further research found that insuffici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inadequate technical capacity, and imperfect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dorm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pecifically,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clude the relatively low investment intens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ow inves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stage of universities; technological constraints include the weak market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technological gap wit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due to the excessive focus on the academic frontier, and the lack of advanced technology resulting in the existence of alternative achievements in enterprises;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nclude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services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lack of longterm incentives in the policy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widening the channels of funding sources and reasonably allocating the use of fund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of training technical talent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he marketoriented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dormant stat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a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
发明与专利
专利文摘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八项科技成果介绍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