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特色保护背景下夯土材料研究

2023-06-13代学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迅速普及,从城市辐射到乡村,越来越多的乡土特色慢慢被城市同化,许多乡土材料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夯土作为一种环保绿色的乡土材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对俄亚大村的建筑材料、乡土特色、民风民俗的调研,思考和研究夯土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关键词:乡土特色;夯土材料;土掌房;营造技艺

一、乡土的定义

“乡土”一词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大多数人眼里,乡土是出生、成长、回归的地方,是一个纯真而又充满回忆的场所,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民俗。乡土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在调节村民的心理状态,将村民凝聚在一起,增强乡村的凝聚力;经济价值体现在乡土旅游和乡土景观的开发,能给乡村带来经济效益;美学价值体现在乡村建筑及田园的肌理、颜色、尺度、空间等。

乡土文化是构成乡土特色的关键,不同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也是区分各村落差异的最根本体现。乡土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三个部分组成。物质文化要素是乡村中建筑的形式、装饰的纹样、手工制品的种类、当地民族特有的符号等,还包括乡土景观、农耕田园的肌理、历史建筑遗址、乡土营造材料、当地特色植被、乡土风貌等。非物质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如乡风民俗、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还有地区特有的婚嫁、丧葬、祭祀习俗以及不同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等。自然环境要素包括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水体、乡土植被,其中地区特有的地形、土壤土质和大地肌理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乡土特色保护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空前加快。一些开发商的盲目拆建开发和村民的自发扩建违建,使得传统的民居形式逐渐消亡,一些古老独特的营造技艺也逐渐失传。乡村与城市是两套独立的生态系统,城市化并非乡村发展的最终形态,同时乡土村落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振兴的目标被部分开发商和设计师机械地总结为两条出路:一是开发旅游业;二是盖洋楼。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每一个乡村的需求,就盲目地“大刀阔斧”。大部分城市化改造后的乡村趋于相同,乡土特色正在消失;而部分追求原真性的新建的地方民居,也只停留于表面造型的模仿,丢失了建筑建造的核心技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乡土特色的保护。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有效地保护薄弱的乡土文化依然是个问题,许多临近城市的乡村已经成为文化孤本。乡土特色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乡土的认识不够全面

缺乏对乡村的合理规划,盲目套用城市模式,模仿城市的外观特点,导致假洋房、农家乐泛滥;过度进行商业开发,传统街区被打造成模式化的商业古镇,缺乏特色;有关部门没有精准满足村民所需,乡村供求关系不合理。

(二)现代化的冲击

村民自身认识不到位,认为传统就是落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发展,空心化的问题出现;由于盲目攀比和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同质化。

(三)缺乏正确的引导

有关部门的规划设计没有落到实处,使得原有的乡土文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消失;现代材料以及现代营造技艺的普及,改变了部分地区居民长期的生活方式,未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时间因素

传统建筑日渐老化,傳统营造技艺逐步失传。居民现居住的建筑不能满足网线、电线、自来水、排水等管道的普及需求,传统的居住空间不能满足日益激增的物质需求。

(五)气候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建筑的破坏;自然气候恶劣,导致农民的农作物、牲畜普遍受灾,过涝过旱使农村生产力下降。

三、俄亚大村的现状

(一)俄亚大村的区位

俄亚大村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边缘,是一个纳西族村落,有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200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二)俄亚大村的建筑特点

俄亚大村的建筑群坐落于陡峭山腰,外形是长方体;木材、土、石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层叠而建,以节约平地资源;墙体厚重,房屋进深大;建筑开窗少,窗户较小,是典型的土掌房建筑特征。建筑整体呈长方体,受藏族碉楼影响,内部为梁架结构,总共三层。底层为仓库和牲畜居住空间。二层为半开敞空间,是家庭主要的活动场所;有客厅、卫生间、厨房、阳台等;火塘安置在主卧,主要是老人居住。三层为封闭空间,是家中年轻人的居住空间;露天的屋顶平台多用于晾晒麻线、保鲜食材等。建筑墙面用当地特产的扁平石板堆砌,中间用泥巴填充。新年居民会把石灰喷洒在墙面作为装饰,以此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同时也会在牲畜房门贴上带有虎、龙、麒麟等图案的画报,以震慑牲畜。

(三)俄亚大村建筑成因

土掌房一般不单独选址,而是随着村落迁徙定居而建。纳西族村落依山而建,临近水源,多选址在临近山泉水或者河流的山腰处。这些地方地势起伏较大,平地资源稀缺,因此房屋紧凑密集,建造之前会先筑台基,然后挖土填平台基与山体之间的空隙,以此改变恶劣地形,获取最大的平面空间。空间上也会采用错层布局的方式,正房与耳房错层、牲畜房与主房错层、火塘房与厢房错层,以满足房屋的通风需求。平屋顶的设计也是解决用地面积不足、劳动生产空间有限的问题,同时平屋顶还可以作为晾晒平台。在夯筑平屋顶时,先在木质次梁的基础上铺竹片或荆条,再用黏土夯筑防渗层,最后用素土夯筑建筑的保温隔热层。这样建成的屋顶抗压能力和防水性都得到了保障,而且材料简单,便于获得。土、木、石是俄亚大村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不仅有坚固、耐用、低廉的特点,还有美观性。因当地长夏无冬、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所以使用保温隔热性强、方便易得的土作为主要材料。由于所处之地依山靠水,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石材,并且位于陡峭山腰,道路狭窄,运输依靠索道和骡马,不便于现代材料的运输,所以村民就地取材,以土、木、石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这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建筑造价,并且生土作为零污染的建材,可以循环多次使用,营造技艺也较为简单。

四、夯土的营造技艺及其价值

土是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从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都可以看到富有地域性的夯土建筑。人们建造庇护所时就地取材,以土筑墙、以木为梁,营造技艺世代相传。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各地使用夯土材料建造出的民居完全不同。陕北地区的夯土建筑形式多为窑洞,滇南地区土掌房居多,福建地区建造土楼。由此可见,这种高科学、低技术的建筑材料受到不同地区人们的喜爱。生土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环保材料,凭借其建造成本低、能够就地取材、营造技术要求低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一)夯土营造工艺

夯土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生土是指未经过化学改变的土,是一种可循环使用、无污染的天然材料。夯土营造中的土是由岩石、沙土、黏土等直径不同的土料混合而成的。通过将不同直径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破坏夯土稳定性的空隙,从而形成理想状态下的夯土原料。由于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的不同,作为原材料的土质也会不同。福建地区因为天然土壤中的石块较少,因此会用一些瓦砾、砖块、瓷片代替骨料,也会通过掺入糯米灰浆来增强夯土的黏合力;沿海地区一般会用贝壳充当骨料,通过掺入海草来增加夯土墙的抗拉力。东北地区的土壤呈黑色、西北地区的土壤呈黄色、西南地區的红色土壤居多,用不同颜色的土壤夯筑的土墙颜色也会不同。除了土壤的成分外,土壤的含水率、土壤胀缩能力、土壤的塑性也都因地而异。制作夯土墙的过程十分简单,但是需要耗费人力。先将天然的土壤过筛成大小不同的颗粒,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将黏土、骨料、水等材料混合,无刻板标准,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作为衡量比例的直观标准;将混合好的土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大力夯实,夯制原体积的三分之一;铺上一层混合土,继续夯击,循环反复,最终脱模成型。由于同一水平上夯击力度的不同,成品夯土墙的截面就会呈现不同的纹理。

(二)夯土的价值分析

夯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夯土墙的坚固性不次于砖墙,但是其造价却不到砖的一半,而且普遍易得,减少了运输上的成本,营造技艺也简单。此外,居民就可以参与建造,节省了聘请专业施工团队的花销。而且建筑拆除后,生土可以直接回归自然,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处理费用,还具有生态价值。在夯土的加工过程中,不需要化工手段,只需要物理搅拌夯击,属于零碳材料,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属性。除此之外,夯土材料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夯土建筑的不可复制性上。夯土材料取自自然,配比也因地区的土壤而异,没有经过批量化的生产,在不同地区的建造形式也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同一建筑,也会因为夯击力度的不同而产生独特的肌理,不仅可以通过改变部分土壤的颜色创造出好看的花纹图案,也可以在模具上增加凹凸纹理。这样,建成后显现出来的夯土墙截面上就会有独特的纹样。此外,还可以用大颗粒、易脱落的沙石制作出镂空的效果。夯土具有一种朴素之美,可以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现代的夯土已经不仅仅是乡土建筑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软装酒店、民宿、餐厅等。坐落于柏林的和解教堂就是建在老教堂遗址之上的一座夯土建筑。在夯土材料的骨料中混入了老教堂的废砖块,将老教堂融入新教堂建筑,这不仅是建筑的革新,也是历史的传承。

五、案例分析

以中国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为例进行介绍。

马岔村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属于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当地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极为匮乏,但土资源却十分丰富。村里的大多数山丘都被开垦成梯田。房屋和庭院大多建在梯田之间或峡谷之间的谷底。在大多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建筑材料采用生土,基本施工工艺为土砖砌筑、传统夯土等,配以木结构屋架。该项目是中国现代夯土最早的实践项目之一,由十几个当地村民和近100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共同完成。

选址在一个大约呈20度的退台式山坡上,建造此处村民活动中心是非常有挑战的。山坡朝向山谷,坐西朝东,有开阔的视野,可以欣赏到山谷壮丽秀美的景色。空间功能被设置为一个开放的可供集会与看戏的场院和四个相对独立的土房子,分别是含有培训、展示、阅览、会议等功能的多功能室、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

在建筑组合方式上,设计师参考了原生民居传统的合院形式,并尽量结合场地情况,将四个夯土房子错落摆放,围合出一个三合院,东侧的山谷为三合院的主要入口。所有的建造用土就地取材,取土过程本身也是对场地的改造。

设计师在幼儿园南两侧土墙交汇的角部做了大胆的尝试,将多个直径不同的亚克力棒夯入墙体中。白天阳光可以透过透明材质的亚克力棒照进幽暗的教室,形成星光点点的效果,极大提升了夯土的现代感,也让儿童空间充满趣味性。使用生土是该村落多年以来的传统,设计师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设计出的夯土建筑,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让村民重拾对土房子的信心与兴趣。

六、结语

夯土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房屋设计、建造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原真性,就地取材、因地施技,发掘当地乡土特色,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通过浓缩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探寻民俗民风,来保护历史遗址,在确保乡土特色不被外来文化冲淡的基础上实现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石克辉,胡雪松.云南乡土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雯.土生土长[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5]穆钧.新型夯土绿色民居建造技术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黄岩.现代夯土建筑案例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代学熙,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