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特色·技术赋能·人文表达
——谈《舞蹈风暴》的破圈传播
2023-06-12侯伟华周芳
□ 侯伟华 周芳
湖南卫视《舞蹈风暴》以舞蹈为载体,聚集了众多顶级青年舞者同台竞技,运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向广大观众宣传舞蹈文化,普及舞蹈知识,展现舞者风采,在舞蹈界、媒界、广大观众中刮起一场“舞蹈风暴”,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舞蹈风暴》的火爆播出,让原本专业的舞蹈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强势出圈。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舞蹈节目有所启示。
节目特色:内容为王,积极创新
《舞蹈风暴》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注重创新,深耕发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节目中,舞蹈种类丰富,选手能力出众,赛制激烈,强调专业性和文化性,注重对舞蹈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从而让观众了解舞蹈,关注舞蹈,做到真正“出圈”。
专业性和竞技性并重。《舞蹈风暴》作为一档舞蹈竞技类节目,除了强调节目的专业性,还注重以竞技的形式引起观众对于舞蹈艺术的关注。选手们来自专业艺术院校、院团、舞蹈工作室等,都有着极高的专业素质,他们多为国内外各大舞团首席、专业院校舞蹈专业的佼佼者、各大舞蹈比赛的冠军等,选手们高超的舞技、精彩的表现给《舞蹈风暴》的专业性加码。另外,《舞蹈风暴》打破各舞种之间的界限,呈现多元化的舞蹈类型,展现了不同舞种的质感和精髓,有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有热情奔放的拉丁舞,有技巧、力量、流行共具的街舞,有讲究身韵、身法和技巧的中国古典舞,有充满民族风情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等,各类舞者同台竞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多样化的舞蹈盛宴。
弘扬舞蹈文化。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反映着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聪明才智,艺术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舞蹈艺术就应该真诚地俯身于人民,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达东方艺术的神韵和情感,这种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才是舞蹈作品真正受到欢迎的原因,也是当下舞蹈类电视节目持续不竭的价值追求。①在《舞蹈风暴》第二季中,舞者吕科镝在作品《假行僧》中运用了大量海阳秧歌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表演热情、奔放、自由,动作干脆利落、张弛有致,将我国海阳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广,让人眼前一亮,浸润着观众的内心,彰显了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艺术+文化”的创新模式。 舞蹈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独特、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舞蹈风暴》节目中,舞蹈的编创、表演强调技巧性、艺术性、专业性并重,注重意境美,彰显出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力量。
在《舞蹈风暴》第二季中,王韬瑞和朱瑾慧展现了现代舞《师说》,在《梁甫吟》的背景音乐下,二人动作刚劲有力、张弛有致,通过准确的角色定位、富有感染力的动作把真诚、美好的师生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武术元素,将传统文化与舞蹈元素进行组合和阐释,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涵,也更好地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技术赋能:技术加持,融合创新
近年来,舞蹈类节目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期间,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舞蹈风暴》将“子弹时间”这一摄影技术运用到电视综艺节目中来,让精彩的节目内容更能刺激观众感官,将舞蹈艺术的魅力立体、清晰地展示给观众,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艺术审美体验。
技术加持:“风暴时刻”的设置。《舞蹈风暴》运用“子弹时间”特效,在“风暴时刻”环节为观众展现舞者在表演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子弹时间”是一种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特效,在此之前频繁适用于电影、电视或者游戏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它的“子弹时间”镜头就尤为经典——本来高速飞行的子弹,在“子弹时间”特效下变得尤为缓慢,带来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凝固,因此这种特效技术也形象称为360°时空凝结技术。②“风暴时刻”需要选手在表演的舞蹈作品中设计一个兼有技巧性、艺术性、思想性的舞蹈动作,128 台摄像机围绕着圆形舞台360度实时拍摄,将舞蹈那种一瞬而逝的美凝固成“风暴时刻”定格下来。圆形舞台、“风暴时刻”是节目在视觉呈现技术上最有标志性的亮点。《舞蹈风暴》运用了全景摄影方式,借助“时空凝结技术”,以高度专业的视角来诠释和拆解舞者的艺术语言。③
舞蹈是一项艺术与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活动,其核心就是舞者,舞者的思维能力、专业能力、艺术修养会影响着作品的整体效果。《舞蹈风暴》之所以能够火爆荧屏,实现破圈传播,正是因为选手们舞蹈动作质量高,情感分寸拿捏到位,表演行云流水,感染力极强,让人震撼。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全满贯舞蹈家李响带来了古典舞作品《行者》,在相对比较舒缓、安静的音乐中,动作的控制极其到位,特别是在“风暴时刻”时,空中倒立的一字马,脚尖、脚背等肢体状态充分展示了动作的极致美。节目播出后,李响被人们称为《舞蹈风暴》第一季的“风暴之子”,风暴见证官沈培艺更是给予李响“你就是风暴”的最高褒奖。同样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来自辽宁芭蕾舞团的首席芭蕾舞者敖定雯、王占峰和青年芭蕾舞者常斯诺、李偲旖选用了音乐Main Theme,共同为观众演绎了《王者联盟》,让观众看到流行文化元素与芭蕾的完美融合,看到了“最快”“最累”芭蕾,感受到“足尖”艺术的魅力,刷新了人们对于芭蕾的固有认识,引发观众对于芭蕾艺术的关注。
《舞蹈风暴》的圆形舞台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观众围坐在舞台周围,近距离地观看舞者的表演,打破了舞者传统的表演空间模式。另外,360 度全景摄像将每一位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进行清晰记录,让表演细节放大,这对于舞蹈动作质量、作品编排构思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使得人们对舞蹈动作的美感、镜头语言的表达充满期待。
守正创新:中西融合,洋为中用。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创新,特别是舞蹈艺术,更强调舞者的独特性,尤为能够体现舞者自身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加德纳认为,舞蹈审美教育更看重的不是技能,而是培养一种艺术语言的思维。④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为了追求艺术的创新性,选手们非常注重思维的创新,力图打破各舞种之间原有的壁垒,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展现超凡的艺术创作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辽宁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王占峰、敖定雯表演的《九儿》,作品内容取自《红高粱》,二名演员做到“洋为中用”,用源于西方的芭蕾艺术演绎了一个中国的故事。作品的服装款式设计和服装颜色的选用彰显了“中国风”“民族化”的特色,两位演员用极富感染力、高规格的芭蕾动作以及准确的人物情绪把握将余占鳌、九儿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之上,为观众讲述一个充满热血和生命力的故事,使观众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舞蹈风暴》第二季搭档排位赛中,街舞世界冠军“蛇男”杨小建与中国古典舞女子领军人物华宵一演绎了作品《如影》,有着多年街舞训练功底的杨小建将肢体的灵活、力量都发挥到极致,与华宵一古典舞所呈现出的神韵达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天成之感,让观众看到了中国舞者的学习能力、转化能力,在继承与融合上做到了极致。其“风暴时刻”的动作具有标志性、独特性,意蕴丰富,让人印象深刻,就连风暴见证官沈伟老师在节目中都说“这个‘风暴时刻’的动作可以申请你们自己的专利”,足以见证二位舞者的表演深入人心。
叙事转向:关注舞蹈本身。《舞蹈风暴》强调以舞蹈为根本,节目聚焦在对舞蹈的全方位展现、对舞蹈技巧的详细解说,甚至是对于细节美感的立体呈现。⑤节目专注展现舞蹈,“风暴伙伴”何炅在采访舞者时皆为对舞者的舞蹈表演等相关内容进行解读,节目还邀请了沈伟、沈培艺、扬扬等多位重量级嘉宾担任风暴见证官,在选手完成作品以后,各位风暴见证官会对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舞蹈理论知识、技术动作、作品编排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专业且富有温度的点评,同时呈现出对艺术创作包容的态度,并与年青的舞者进行对话,通过一系列地互动,帮助观众了解舞蹈,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真正魅力。
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张爱马迪、贾昊悦二人的舞蹈作品《看见什么吃什么》旋律欢快,舞姿热情,舞步敏捷,二人的表演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作品编排中,二人“风暴时刻”的设计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舞蹈中一向以男生作为“把杆”的设计换由女生来完成,整支舞蹈新意十足,突破表达边界。同样,二人在1 对1 斗舞环节中,作品《火花》再一次将创新保持下去,“风暴时刻”展现了女舞者的核心力量及二人的默契,同时在舞蹈表演中两位舞者突破舞蹈空间的表达,表演从平面走向立体,一改人们对拉丁舞表演方式的刻板印象。
艺术创作要遵循科学性、规律性,但在创作过程中还应体现艺出术工作者的独特性。《舞蹈风暴》节目最大的魅力在于:选手对舞蹈作品的个性化表达、风暴见证官对于选手的点评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都是为了更好地向观众普及舞蹈知识,提升观众对不同舞种的认知和审美,通过风格性的舞蹈语言让观众感受舞蹈文化本质的魅力。
人文表达:以人为本,以梦为马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⑥电视节目不仅要达到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时还要感受到节目的文化性、思想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节目就要强调以人为本,彰显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从感官上讲,这种尊重、理解和关怀是一种抽象的动作,需要一定的媒介将其具象化,以达到启发大众、追求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⑦《舞蹈风暴》除了展现舞蹈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之外,在节目中还浸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意蕴:隽永深刻,情真意切。 舞蹈作品的创作是由舞蹈编导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社会中的人或事,通过艺术化的加工,选择恰切而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进行叙事,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艺术即感情”,因此艺术创作要以情感为核心,作品的终极意义就是要以情动人。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胡沈员演绎的作品《不易》表现的是当下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迷茫、疲惫和困惑,舞者选用人们最熟悉的道具并还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舞者对道具“床”的运用极为巧妙,构建了和谐的舞蹈空间,不管是舞者从舞台的台口的起身到碰到落地灯时的表现出的“抱歉”的动作,还是音乐响起时在一束舞台追光下蜷缩床上的状态以及在床尾处跌跌撞撞的行走,形象、细腻的舞蹈动作将生活中的一部分人时刻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的前半段向观众描述了初入社会或职场的年轻人无助、慌乱的状态,而作品的中段,舞者的一个大跳似乎在向观众表达要勇敢地挣脱束缚,振作精神,努力走出内心的阴霾,之后,舞者将兜里的一颗星星放入盒中,最后再将一盒“金色的星星”抛向空中,将整个作品推向最高潮。在笔者看来,“金色”代表阳光、希望,而“星星”代表梦想、美好,而“抛向空中”代表着心情的豁然开朗、勇敢执著地向梦想出发。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和梦想伴随着大多数的年轻人,这支舞蹈创作来源依托现实生活,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想、所感用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来,整支舞蹈叙事清晰,情感真挚,作品充满力量,震撼人们的内心,引发人们的共鸣。由此看出,艺术创作中的意象表达不仅能丰富作品的内涵,更能大幅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象思维是富于华夏民族自身特色的一种文化思维,⑧《舞蹈风暴》一直在寻求着专业和通俗之间的平衡。在多数的舞蹈作品中,舞者们都力求把专业性的动作与现实性的题材完美结合,用舞蹈作品来讲述自己正在经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而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在舞蹈的特定空间里,将唯美的意象进行创造性转化,用精准的舞蹈动作把观众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同时,舞者不是一味地炫技,而是更强调“真实”,真实地自我呈现,让舞者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振,使主题得到升华,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舞蹈风暴》第二季中,舞者黎星演绎的现代舞作品《行走在时间里的人》中,舞者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巧用道具圆形的灯,在音乐、灯光的共同作用下,用极具说服力的动作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把“时间”这一主题具体化、形象化,富有情感。正如舞者黎星所讲的那样:“时间会流逝,但是剩下的爱和力量,它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整个作品给人以激励,充满力量。
黑格尔曾经讲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更具有意蕴。”⑨同时,黑格尔还对意蕴进行了更加直接、形象的表述,他指出:“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乃至于整个形状,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作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⑩
在《舞蹈风暴》第二季中,国际芭蕾舞大师谭元元带来了作品《归来》,她一袭白裙,动作舒展、轻盈,舞姿优美、飘逸,将高贵、美丽、优雅的“白天鹅”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谭元元在节目中说已经七个多月没有跳舞了,最后一次登台是在2020 年3 月6 日,她说就算是受伤也没有离开舞台这么久。这一支舞蹈的主题是“归来”,正如何炅在节目中所说谭元元在编创这支舞蹈时的初衷那样:“她把这支舞蹈的名字定为《归来》,因为很多人只注意到天鹅很美,但是没有注意到天鹅是候鸟,时候到了就要回家,舞台就是谭元元的家。”对于谭元元的到来,节目中的舞者、风暴见证官以及节目观众都深表欢迎和敬佩。她年少成名后被誉为“芭蕾皇后”,褪去光环重回初心,舞台上的谭元元对自己一直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强调艺术的动作与情感的完美统一,用自己一言一行来影响其他舞者,给予他人前进的动力。这正是艺术的最大魅力,不仅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
情感叙事:美美与共,共情同振。一、点赞选手梦想。《舞蹈风暴》作为电视竞技类节目,为了更好地体现节目的精彩性,残酷的节目赛制决定着优秀的舞者们将要接受风暴见证官们的严格评判,面对比赛晋级或者离开舞台的结果。在《舞蹈风暴》第一季的“面对面斗舞”环节中,郝若琦PK 黄琛迪,在这场师姐与师弟的较量中,两人不论是舞蹈动作的完成度还是内心情感的表达都堪称完美,将作品细腻、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风暴见证官对二位选手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当比赛结果出来后,黄琛迪无法进入下一轮而即将离开舞台时,沈培艺伤心落泪并且说:“琛迪,我就想表达一个我对你的‘看见’,如果我年轻二十岁,你就是我的第一男主角。”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了风暴见证官对优秀选手离开舞台时的不舍,更是给予了年轻、优秀的舞者们坚持梦想的动力。
同样是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舞者彭捷在作品《跟着你》中用一只绿色行李箱向观众讲述了自己十年的军旅生涯,承载了舞者自己太多的青春和回忆。彭捷在节目中说:“转业时的纪念品就是行李箱,拿着箱子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我从家里拖着行李箱走的那一刻,走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门前,看着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校门……选择《跟着你到天边》的音乐,‘你’代表军装,‘天边’代表舞蹈,代表我们的事业。虽然我们现在脱下了军装,但是这份使命感会把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一席话后,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沈培艺感动落泪,回想起那些奋战在军营里的闪光日子,并代表所有的老兵向技艺精湛的舞者致敬。几位风暴见证官在整个节目的播出过程中把舞蹈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告诉观众他们不仅是评委,他们更是舞者,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有的选手,与选手一起为梦想努力,为舞蹈喝彩。
另外,作为“风暴伙伴”的何炅,其主持能力和控场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甄选环节和斗舞环节,何炅作为风暴伙伴与舞者们集聚在舞者大厅观赏台上选手们的表演,对于自己喜欢的选手与舞蹈作品也会禁不住地拍手叫绝,并且与其他候场舞者一起交流、讨论,很好地拉近了与舞者们的距离,期间穿插着对舞者们的采访,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了解选手们此时的真实感受,掌控着节目的节奏、调节着节目气氛。何炅把主持人、“风暴伙伴”的角色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其超强的共情能力使得原本紧张的比赛气氛变得极其温暖。
二、助力选手成长。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包括内容美、精神美、形式美,这也是艺术工作者对美的共性追求。表演艺术还有最显著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独特性,强调与众不同,彰显创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审美。因此,在《舞蹈风暴》节目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舞林高手”的精彩表演,更可以看到风暴见证官们的爱才、惜才,从不同角度去精雕细琢每一位优秀的舞者,竭尽全力地帮助选手成长。
在《舞蹈风暴》第一季中,从云南大山走出来的舞者朱凤伟在表演完成作品《别怕》后四组风暴见证官纷纷推杆,沈伟在肯定了选手阳刚、真诚的舞蹈状态的同时,对舞者的动作规格和质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节目中,风暴见证官们在推杆时相互的争论或意见的交锋都源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作品的尊重,他们希望舞者对作品能够精益求精,希望选手能更好地完善技艺,同时也希望借助电视媒介向观众普及舞蹈知识,在对选手的点评中教会电视机前的观众如何欣赏舞蹈,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
三、英雄惜英雄。《舞蹈风暴》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及赛制的残酷性备受观众的关注。节目选手多为一线的职业舞者或接受过专业院校多年训练的专业舞者,其中有专业院团首席敖定雯、王占峰,青年舞蹈家李响,英国黑池舞蹈节冠军张爱马笛、贾昊悦,国际芭蕾舞大师谭元元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所以“神仙打架”是外界对节目最高褒奖。
在“面对面斗舞”环节时,选手们会选择极具挑战性的选手,尊重对手、尊重舞台,在这种良性竞争中相互促进、相互激励,迸发更大的能量。在《舞蹈风暴》第一季甄选阶段,郝若琦作为第一位获得4 杆的女舞者,当即就表达出想要挑战4 杆男舞者的豪言壮志。正如她的作品《不抱怨》中的“风暴时刻”所蕴含的意义一样:舞者在练习舞蹈的时候或许会有伤痛,但是舞者永远是不放弃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他们。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选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当有优秀的舞者要离开舞台时,人们会看到不论是台上的竞争对手还是候场区的舞者都表现出深深的不舍,不论是在候场大厅的入口处还是在舞台通道的入口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风暴伙伴”何炅和舞者都会在此等候下场归来的选手,相互击掌,彼此拥抱。舞者褪去光环,勇于挑战自我,真正地回归舞蹈本身,舞者之间彼此欣赏、惺惺相惜,虽为对手,更是知己,让观众看到了舞者的至真、至纯、至美。
结语
《舞蹈风暴》之所以能够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其新颖的节目形式、明确的节目定位、激烈的节目赛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舞蹈风暴》将舞蹈艺术向大众进行积极地推广和传播,给舞蹈类电视节目及其他竞技类节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电视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始终要谨记彰显人文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以创作艺术精品为使命,重视节目的创新,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