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技术:体育纪录影像的流变
2023-06-12冀秋羽
□ 冀秋羽
体育纪录片
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变革,1895 年电影诞生,人类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生活中的活动影像。1927 年,声音进入电影,电影从一门纯视觉运动的记录媒介变成了视听结合的记录媒介,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视听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方便战地拍摄,轻便的手持摄影机迅速成熟,上世纪50 年代末同步录音技术逐步完善,技术的进步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拍摄空间。在20 世纪,形成了法国的真实电影和美国的直接电影。
“技术是观念的基础与内涵,也是一种理论的定位与确立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手段愈发丰富。后来,镜头对准体育领域,但在展现一些特别的动作细节与场景的情况下,一般的拍摄手段是无法完美展示出来的,比如在拍摄类似足球、山地自行车、攀岩等具有较大场地,或有较多灵活性动作的体育项目时,跟拍、固定镜头等手段就难以完全展现。因此,本文将视线对准技术的发展对体育影像发展影响的探讨。
当代体育运动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而来,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成为纪录片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体育纪录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某场赛事的记录,比如里芬斯塔尔在1938 年拍摄的奥运官方纪录片《奥林匹亚》,就是一部极富诗意与身体美感的影片,她的拍摄手法以及对运动节奏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体育纪录片的拍摄法则。1996 年上映的《一代拳王》,记载了1974 年阿里和福尔曼在金沙萨进行的一场历史性对决。第二类是对体育明星或者体育团队跟踪拍摄的传记类体育纪录片,比如2004 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姚明年》,详细记录了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NBA 的成长历程,其中也包括了很多NBA 赛场上的精彩瞬间。第三类是深入介绍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影片,例如2010 年加拿大拍摄的《山地自行车之旅》讲述了关于山地自行车及其文化的故事,采用4K 超高画质摄像机拍摄,为观众奉献了一部令人惊叹的视听盛宴。2016 年中国拍摄的《滑手日记》记录了中国第一批职业滑手的艺术人生。
体育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而在这背后是日益革新的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美学突出的体育纪录片中,技术的发展对其制作模式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技术丰富影像
技术的发展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影视技术的发展使纪录片的记录手段愈发多元,为体育纪录片的拍摄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清便携式摄影机、可穿戴式辅助设备、各类超长焦镜头、微距镜头、水下摄影、红外相机、无人机,Gopro 等设备已经完全颠覆了早期纪录片的拍摄技术。随着非线性编辑以及电脑设备的不断升级,剪辑超高清素材已经不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下文选取了当下体育纪录片拍摄前期比较多使用到的三个设备进行分析,与之前相比,这些设备的出现使体育纪录片视角更为丰富,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地体会运动带来的速度与刺激。
Gopro 运动相机。 Gopro 是一款小型可携带固定式防水防震相机品牌,从2009 年开始出售高清设备,被冲浪、滑雪、极限自行车等极限运动团队广泛使用,因而也成为“极限运动专用相机”的代名词。运动者本身就是摄影师,使用时将设备绑在运动者身体的各种部位,对人眼视觉进行模拟,从主观视角呈现运动,使观众带入运动者的第一视角,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力、速度和力量,彷佛自己化身为运动者,以此直接刺激观众的生理,使其获得强烈的沉浸式的体验。Gopro 运动相机体型小巧,便于隐匿,方便附着在运动者以及物体表面,给予了创作者较多的想象空间。如在《滑手日记》中,摄影师巧妙地将Gopro 固定在滑板下,从滑板的角度来拍摄运动路径,这种非常规的拍摄角度十分新颖,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无人机航拍。 1858 年,法国摄影师纳达尔搭乘热气球在巴黎80 米的空中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空中拍摄,之后便是载人飞机。尽管摄影师多选用大广角镜头,尽量避免长焦造成的抖动,但从画面中还是可以感觉到颠簸。此外,载人飞机也存在价格高昂、危险系数大等缺点,因而在当时并未普及。1938 年拍摄的《奥林匹亚》里面开始出现了类似航拍镜头。当下,大疆科技等公司研发的无人机已经全面应用在了电影拍摄中,小而灵巧的无人机在体育纪录片中如鱼得水,灵巧的体型可以让它自由穿梭,拥有GPS 准确定位、自动分辨障碍物、设置路线后自动巡航、自动环绕等功能的无人机可以拍摄各种高难度的镜头,焦段的变化也不局限在超广角上,长焦拍摄近景加之相同的速度感,极具视觉冲击力。例如在《山地自行车之旅》中无人机跟随骑手穿梭在森林里,摄影机运动的流动感也很契合运动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鸟瞰视角又赋予观众飞翔的感觉,带来视觉上直观的震撼。
超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专业的自然类以及体育类摄影师所使用的。超长焦镜头在体育领域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在大型的运动以及赛事中,摄影师无法近距离接触到拍摄对象,常规的镜头无法精准捕捉到人们想要的画面。拍摄对象的景别直接影响到影片故事的叙述,而且被拍摄者的汗珠、微表情以及运动者之间小的互动,都是构建影片的细节。在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中,拍摄的跑步运动员的镜头大部分是固定镜头,并且景别较大,观众只能作为一个遥远的观看者,而无法走近那个运动场。超长焦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细节的补充以及空间压缩带来的速度感,将观众一下带入那个充满力量和速度的竞技场。2019 年上映的《徒手攀岩》使用了大量的超长焦镜头,导演在幕后采访时透露:“在国家公园不能使用无人机,并且我们也不希望亚历克斯的行动受到无人机的干扰,所以我们使用1000 毫米的镜头在远处拍摄。”这也透露出了超长焦段镜头的另一个优势,远距离拍摄不会干扰拍摄对象的状态。
身体感知影像
人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器官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时,就会相应地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而这就被称为感官刺激,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官体验。另一种是通过视觉与听觉而引发别的通感体验,比如影像能够刺激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引起感官体验,观众能够从画面和声音中的速度、力量、突变中体会到直接的刺激,产生具有临场感的观看体验。摄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反应和心理感受,如超高清技术、微距摄影可以拍摄浅景深特写镜头,运动者在运动时皮肤的纹理、汗珠、肌肉的震动等。这些镜头使影像具有了触觉维度,观众观看这些极致镜头,能够下意识地调动起自己过往运动的记忆,产生通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体育的魅力。
画面。 长镜头是纪录片中常使用的一种镜头运动手法,与蒙太奇不同,长镜头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内不间断地展示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保持被摄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长镜头可以分为静态长镜头和动态长镜头。在1938 年的《奥林匹亚》所拍摄的短跑比赛中,因机器设备的不便,大部分镜头采取了固定机位摇移的策略。随着便携式设备的出现,动态长镜头在体育纪录片中大量运用,镜头运动非常契合运动的流动感和节奏感,能够真实地展示整个运动的过程。摄影师使用穿戴式设备镜头追随快速运动的被摄物,拍摄近景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感模拟眼睛的真实观感,代替了观众的眼睛进行剧烈运动,使观众从屏幕前“走”入到运动现场,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沉浸感。
升格镜头是电影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是对时间流速的控制。普多夫金称慢动作是时间的特写,放大了动作的时间,将很多转瞬即逝的时刻加以延长,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办法。在《山地自行车之旅》的短片中,自行车在林间飞驰,经过弯道的时候车子倾斜驶过,镜头切到近景,升格镜头展示车轮扬起新鲜的泥土,焦点对准飞溅的泥土。在动作、速度、力量变化很快的单镜头中,可以通过对单镜头中的动作进行速度控制,使画面更有冲击力,在变化中表现律动感,渲染镜头的力量感,画面节奏张弛有度,缓解观众视觉疲劳。
慢镜头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客观上精准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凸显主体的动作;二是在主观上有抒情、营造意境的作用。飞速转动的车轮和散在空中的泥土充满了生命力,传递出骑手对于运动纯粹干净的热爱。物理时间不再重要,升格镜头将观众置于影片时间,持续的情感和紧张感把观众带入另一个叙事空间,时间在这一瞬间无限拉长,细节由此展开,辅之合理的音效,在还原现实的基础上增加细节和表意,将环境音、自行车齿轮转动的声音、泥土和车轮碰撞等声音做分层次混音,与现实生活中混杂在一起的声音层层分开,声音与画面互相呼应,使画面更具有感染力,观众和影片产生共鸣。
剪辑。剪辑是纪录片构建结构的重要环节,需要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画面感,既要把握影片内部的整体逻辑结构,也要考虑镜头之间组建的合理性。在把握影片整体基调的基础上,使节奏的变化符合情感的变化和观众的期待视野,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优秀的剪辑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为观众构建出一个奇观的世界。
一、体育纪录片中的镜头组接。纪录片的素材量极大,镜头与镜头组接的可能性也成倍增加,那就需要剪辑师根据影片想要展示的内容和主旨来合理控制镜头之间的组接。在体育纪录片中,运动内容占较大篇幅,而这部分的剪辑与日常生活内容的剪辑节奏全然不同。通过不同的组接方式对剪辑节奏进行控制,使镜头更有表现力,更能表现出导演想要的呈现效果。
相较于单个镜头,镜头组接起来的整体效果可以让观众产生更为丰富、强烈的心理感受。相邻镜头中主体人物的位置、运动方式、空间位置都是剪辑师在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避免出现画面跳跃,尽量让观众忽略剪辑的存在,保持画面的流畅性和剪辑点的自然,通过剪辑引导观众进入运动的世界,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运动片段较多使用快节奏剪辑,镜头多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可以突出人物的状态以及运动的细节,通过镜头的外部运动、拍摄对象的内部运动以及使用短镜头和特写快接的方式加快叙事节奏,营造运动的流动感,在形式上呈现出强烈的快速蒙太奇的特征,但是剪辑的节奏要与观众的接受心理保持一致,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而忽略了影片本身所要传递的感觉。
二、体育纪录片中的镜头选择。在影片剪辑中,导演和剪辑师选择的内容表达了他们要传达的信息,不同于以往的体育纪录片想要尽可能展示运动者完美的体型、高超的技巧,当下的体育纪录片不再回避失误镜头,甚至重复剪辑运动者摔倒的时刻,如在《滑手日记》中频繁剪辑滑手在完成高难度失败的镜头,《山地自行车之旅》中也是重复剪辑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骑手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摔倒的镜头。这些画面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给观众痛感,仿佛狠狠摔到的那个人是观众自己,“共感”之后体育精神便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观众。
未来展望
亨利·柏格森在《物质和记忆》中提出感知一个物体是一种多重感官的体验,这个过程召唤出植入一个人身体的所有信息。马科斯在此观点上提出既然记忆是多重感官的,对于影像的感知也应是多重感官的。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从2D 技术到3D 技术再到VR 技术,人们对体育纪录片的感知从视觉和听觉以及偶触发的通感到现在的VR 技术,观众仿佛就是运动者本人,VR 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的真实性上又增添了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美学特性。
在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上线了一部全球真正意义的第一部VR 足球纪录片《幻象大师—伊涅斯塔》,2022 年英国拍摄的《徒手攀岩人》是一部用360°全景视频呈现的第三视角VR 攀岩体验,真实还原了主人公亚历克斯·霍诺德攀登阿尔卑斯地区的高耸山峦,真实还原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让观众跟随他一起在几千英尺的高空绝壁体验徒手攀岩的紧张和刺激。VR 技术重新定义了第一视角的内涵,观众由窥视者变成主动者,从现实世界剥离出来,仿佛真的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然而VR 技术尚没有发展到完备阶段,因为设备问题普及问题导致VR 纪录片受众较小,获取渠道和获利方式也很单一,除了技术方面的瓶颈,在创作中也有很多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如《徒手攀岩人》存在扮演成分严重、引导不明晰、剪辑痕迹重等问题。
VR 技术的使用给创作者和观影者都带来了更为先进和真实的体验,VR 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带来了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更多可能。VR 纪录片运用在体育纪录片领域,将纪录片的观赏性转变为新兴的沉浸式体验娱乐方式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视听体验需求。就目前来看,VR 技术的加入并没有严重破坏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性等特征。VR 技术的发展历史较短,还未普遍运用至体育纪录片领域,仍处于实践摸索的阶段,但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更为高端新型技术的支持下,体育纪录片一定会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实、更具沉浸感的全新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