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

2023-06-12程铭

声屏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数字传统

□程铭

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影视制作越来越具有科技感与时代感,大量的科幻片以炫酷的特效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益,如美国的漫威系列电影。但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影视作品大大冲击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发展,观众也更倾向于视觉效果更强的作品,尤其是作为影视消费主力军的年轻观众。在此背景下,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作为一档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整个节目更具技术性、时代性、创意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数字影像主要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通过光学仪器获取影像信息,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再现或再创造,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各大新媒体平台接收的影像信息。影像的发展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发明创造与改良推进,彩色片、有声片的到来是影像技术发展的一个大的飞跃,让影像技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在影像技术发展中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数字化与虚拟化的影像模式也向经典电影理论发起了挑战。

数字技术的发展历程。日光蚀刻法又叫做阳光摄影法,由尼埃普斯于1827 年发明。日光蚀刻法即利用日光将影像永久记录在玻璃等器物上,这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的诞生,但是它的操作难度较高,曝光时间过长,而且日光蚀刻法在色调上不准确。后经过技术的改良,达盖尔的银板摄影术于1839 年问世,他利用水银蒸汽对曝光的银盐涂面的显影作用,缩短了曝光时间,摄影术也由此诞生了。

自摄影术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用摄影术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对摄影技术不断的创新与改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影像逐渐由一张一张的静态照片发展为动态的影像,1887 年爱迪生发明了幻灯机,即电影放映机的前身,也被叫做“西洋镜”,人们可以通过胶片上不断滚动的底片看到在当时极具真实感的画面。而到了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则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这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在电影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5 年,美国柯达电子应用中心的史蒂芬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尽管它外观丑陋、操作简单,但在技术方面却有着很大的进步。20 世纪末,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加快了脚步,也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数字影像的发展。到了新世纪,数字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期可以拍摄更加清晰的画面,4K 技术的出现让观众有了更好的观影体验,而后期的合成技术、虚拟技术则不断丰富着影像的表达,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数字化与虚拟化的特点。 在经典电影理论中,在影像的“真实性”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按照影像本体论的方法再现客观事物,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对现实进行重组,但影像并非单纯反映更具体实在的物体或为现实世界的拟态,而是建构了实物或现实世界的意义。[1]数字影像显著的特点在于数字化和虚拟化,建构了一个新的影像空间,并非是对现实世界本身的再现。

数字化特点即数字技术,当今数字技术层出不穷,如3D、AR、VR、X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节目的制作中,不仅可以使节目在视觉上独具特色,而且还可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洛神水赋》在我国实现了第一次水下拍摄,虽然是一种新的拍摄技术,但是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还需要后期进行包装与加工,节目利用数字技术将《千里江山图》作为节目背景,将水下拍摄的环境无限纵深、无限扩大,在视觉上突破了原有的拍摄环境,拓宽了观众的视觉范围,扩大了叙事环境,加之灯光在水下形成的光晕,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虚拟化特点则为虚拟成像,将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舞台节目背景和虚拟场景的制作,不仅要展现节目的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出真实感,虚拟技术的视觉表现,做到了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概念,创建了新奇视觉。[2]节目《唐宫夜宴》充分利用了5G 和AR 技术,将博物馆的场景更加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概念,让观众仿佛置身科技与历史的时空隧道,通过对唐朝少女憨态可掬形象的塑造,观众能够感受到盛唐的文化繁荣景象。总之,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进行融合,能够增强现实感,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数字影像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实现现实意义——影像空间的塑造,通过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

数字技术对传统影像的冲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前期的舞台策划还是中期的拍摄或是后期的剪辑与特效制作,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影视的创作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新的视觉奇观。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对多维空间的立体化展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辟着新的影像空间,不断为观众创造新的世界,这也为传统的画面剪接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制作孕育新奇观。 传统的舞蹈类节目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排练与彩排来确定和模拟节目效果,费时费力,效率比较低;相比起传统舞台节目,应用了数字技术的节目,在前期阶段导演可以预先模拟一遍晚会的流程和节目的效果,使所有的工作人员、演员等更加熟悉和了解节目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而在后期制作阶段,数字影像更胜一筹,在全息投影、AR 等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舞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在传统舞台上,最能够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是节目的内容,比如非常经典的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千手观音》。2005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21 位聋哑人精彩演绎了中国的佛教文化,整齐的队列、金灿灿的服饰、精细的舞蹈动作加之简单的镜头运动和剪辑,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视觉奇观。但是,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影视内在审美的价值标准也在发生着演变,“奇观”的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是对佛教文化宣传的舞蹈类节目,但在2021 年的《七夕奇妙游》中,节目《龙门金刚》一改往日的节目形式与制作方式,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金刚石像作为节目的背景,配合上舞蹈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让沉睡着的金刚“活”了起来,将他们的精神内在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节目大量使用了跳切、叠化等剪辑方式与快节奏的镜头运动,将观众带入到节目情境中,充分感受文化气息,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奇观。

总的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无疑给传统晚会的制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影模式与审美体验,不断为“奇观”注入新的元素。

新叙事创造新世界。 在中国神话中,“神仙”这一形象对大众来说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人们开始将它具象化。在对“神仙”形象的塑造上,传统的节目一般利用简易的LED 屏幕制作故事背景,用干冰模拟云雾缭绕,这虽然能够辅助叙事,却缺少吸引观众的视觉落点,看似真实而非真实,受众很容易游离在节目之外,失去了节目的意义。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视听语言,多维时空的展现与立体化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像的空间感,打破了原有的镜头剪接模式,不断创造着新的影视世界。

在2022 年的“奇妙游”系列节目中,“节气老人”这一角色的设置脱离了原有的叙事模式,在每一期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奇遇记”节目中,都利用数字技术为“节气老人”设定了固有的生活环境。在《春分奇遇记》中,开篇“节气老人”走向巨大的节气轮盘,利用AR 技术将背景由冰天雪地的景象变为春意盎然的景象,数字化的时空处理将观众带入到该期节目的故事中,“节气老人”的一呼一吸控制着人间气流的变化;而在《谷雨奇遇记》中,通过数字技术将节气老人置身于他的“小花园”中品茶,前景与远景中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岛屿”,暗示着每一个不同的节气,“节气老人”都会在不同的“小岛”上生活;《立夏奇遇记》开篇就为观众更清晰地呈现出了每个小岛的位置,利用AR 技术增强了空间的真实感,立体化地创造出了一个多维空间的新世界,通过后期特效,把“节气老人”花园中杏树结的果实处理得更加精致。在转场的设置上,摆脱了传统的镜头组接模式,节目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在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当中合理转场辅助叙事。以上这些处理都让观众更加信服“节气老人”的存在,并沉浸在节目的叙事当中。

总而言之,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与多维空间的展现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加持,数字技术为创造新的影像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让节目的叙事模式发生了改变,反向影响着影像世界的打造。

“奇妙游”系列节目彰显数字影像价值

继《唐宫夜宴》之后,水下拍摄的《洛神水赋》又一次给观众带来了惊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表演将观众带入到节目的情景当中,然后观众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此之后的“奇妙游”系列节目中,节目组不断将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让抽象的文化元素具象化,3D、AR、VR、XR、全息投影与水下摄影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创造出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不仅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彰显了数字影像的价值。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展现文化内涵。 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对文化内容的还原与艺术再现,能让抽象的文化元素以更加具象化、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还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才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在2021《中秋奇妙游》之《墨舞中秋帖》中,舞者化身成墨,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与CG 动画,将墨迹与舞者的动作融为一体,舞者与真实毛笔相互照应,赋予了书法生命力;舞者的动作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将书法行云流水的气势与神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彰显了中国书法的魅力。

2022 年《清明奇妙游》之《千里落花风》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青年辛弃疾驰骋沙场的场面,用字幕将词句对应在画面中,将战争场景还原得惟妙惟肖;火烧军营的数字化处理展现了辛弃疾中年时期的不得志,CG 动画、全息投影和后期特效的结合,将辛弃疾老、中、青的三个生命阶段结构在一起,横向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极具科技感与时代感的数字技术和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合,在纵向时空上彰显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上的艺术加工与改造,更有助于受众感受文化的价值,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

虚拟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沉浸体验就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氛围,让参与者专注于设计者营造的目标情景,忘记真实世界。[4]利用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能够创造出虚拟的场景,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系统,营造出虚拟环境的真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虚拟场景当中,享受视觉沉浸与情感沉浸。

“飞天”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古人将飞天的梦想寄托在了“嫦娥奔月”的经典神话故事当中,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飞天”的故事。在2022 年《中秋奇妙游》中,同名节目《嫦娥奔月》展现了嫦娥仙子飞天的过程,现实空间与3D 合成空间的完美融合,将嫦娥飞天的场景呈现出来,数字技术制作出了比现实生活中的大得多、亮得多的“理想化”月亮,不仅塑造出了符合受众审美的场景环境,也令观众沉浸在嫦娥奔月的节目情景中。沉浸式的影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调动受众的视觉体验,使观众沉浸在虚拟环境中,享受视觉奇观。[5]

在2022《中秋奇妙游》中,节目组也以飞天梦想为内容制作了节目《我欲乘风》,将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宇宙场景与中国古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讲述了古人万户为实现飞天梦想而做出的努力,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我国早期对太空的探索,并用数字技术模拟出了我国在航天事业领域所作出的伟大成就,在历史梦想与现代科技的交汇点上,彰显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认同。

总之,视觉沉浸与情感沉浸共同影响着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所构建的虚拟场景能够使观众感同身受,沉浸在视觉奇观与情感体验中。

结语

数字技术发展至今,呈现出数字化与虚拟化的特点,并不断推动着传统影像的发展,使影视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技术改变了以往的节目制作方式,丰富着“奇观”的内涵,为新影视空间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极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潮流技术”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以达到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让节目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还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数字影像的价值充分体现在节目的全过程中。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数字传统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答数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数字看G20
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专业教学和创作思维的影响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