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多面手”李济山扛着相机行走天下
2023-06-12朱国伟
朱国伟
Q:旅游世界 A: 李济山
Q:您玩摄影多少年了?一开始是怎么走到摄影这条路上的?
A:有30 多年了,最早接触摄影大概十几岁。当时我还在山西朔州应县的农村生活,那时大家都叫照相,照相是一门手艺或者说是生意。记得有一天,我们村来了一个走街串巷给老百姓拍纪念照、全家福的人,我当时感到很新奇。拍照人骑个自行车,带着一块布,上面印着有天安门等为背景的画布,找一面墙把那块儿布挂起来,前面摆两个小凳子,村里的男女老少愿意照相的,就坐下拍照。
当时照一张照片大约几毛钱,现在看着很便宜,但在当时也属于“奢侈品”行列。当时我手里拿着一个红色鱼形的塑料玩具,一边玩一边看着照相人拍照。等间歇的时候,照相人跟我商量说我俩做一个交换,他给我拍张照片儿,我把玩具送给他。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就这样儿,我拍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张照片。除此之外,我还要求看看这些照片儿是怎么洗出来的。有一天,他带着我下了一个神秘的地窖,那是他冲洗胶卷的地方,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就两只眼睛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见胶卷上影像越来越清晰,一系列的操作过后,他把胶片拿夹子夹住一角吊在室内晾干。晾干之后再把相纸放进一个不大的方形箱子里开始洗相,用手按一下那个曝光箱上的一个按钮,很短暂的灯光一照,曝光就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并知道了照相的整个流程。从此,照相这个事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读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把自家的一台傻瓜胶片相机带到了学校,我见了甚是眼热,就和同学商量,让他卖给我。但后来因为我父亲不同意,这次的“相机生意”最终没有达成。直到1983 年,我终于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那是一台上海的4B相机,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自己买胶片,冲卷儿,洗相,再到迷上摄影,有一段时间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到处拍,见啥拍啥,甚是疯狂,就这样走上了摄影这条路。
Q:我看您摄影题材十分丰富,风光、纪实、生态、航拍都有所涉猎,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能聊聊这其中的感受吗?
A:摄影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我认为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很重要的。我曾在北京电影学院系统地学了很长时间的摄影理论课程,1991 年又上了函授学院学摄影,后来也断断续续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摄影理论、摄影史等。有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去实践提升。分别把摄影的各个门类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地学习、拍摄。
就我而言,确实是各种摄影题材都有所涉猎。不光喜欢拍,还喜欢写。我曾经写了很多的摄影教程,出版了一些与摄影相关的书籍。
在摄影这一行当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个人觉得:风光的唯美天成、风光的意境体现,能满足人们视觉需求,因此风光摄影可以丰富人的情感,或者释放人的情怀;人文纪实是记录一些真实的社会生活状态;生态摄影的题材非常宽泛,涵盖了野生动物、鸟类、一些江河湿地等,这些题材现在接触的越来越多;航拍目前最热门的是无人机拍摄,但我目前还不想分散太多的精力,不过我曾经乘坐直升机和大型的热气球进行航拍。
从个人的摄影经验来讲,我建议每一位摄影爱好者都能成为一个多面手。当然,某些摄影师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门类,或者某一個题材上面跟踪十年二十年,尤其是像纪实类的,那是了不起的,是需要时间的。当你接触的题材越多、越宽泛,你学习进阶的经验就会越丰富,你的理论体系、拍摄的技法会积累的越来越多。
各种题材的拍摄都要不断地去深挖细研,不断去揣摩、总结,不断去实践、凝练,最后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佳作。
Q:有些摄影师说:风光摄影是高危行业。您怎么看这句话?
A: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几件事情的发生,让一些摄影师不经意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引起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发问,难道风光摄影成为了一个高危行业了?其实在我看来,风光摄影的高危性,并不是说风光创作过程存在多大的危险,所有的危险都来源于自己。由于自己的观察力不到位,或者说前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创作过程中因个人因素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比如在高原上进行大量的运动容易导致心肌梗死,或发生脑梗等常见疾病。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在自驾过程中出现了交通事故等情况,所以建议大家在风光摄影创作中要小心谨慎。包括涉险的路面、冰面、湖面,涉险的悬崖、峡谷、雨季的泥石流,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当地的气象,当地的气候,尤其第一次去,不了解路况,夜间行路、夜间赶车,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驾驶,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高风险的摄影师是战地记者,他们确确实实是拿生死在战争的一线进行拍摄,不过战争场面也不是我们普通摄影爱好者能接触到的。大家在日常拍摄过程中不同的环境都要多加小心为宜,不要熬夜,不要轻易去不熟悉地方,对拍摄环境提前做攻略多了解,尽量避开风险区域安全创作,不能为了一张片子承担巨大的风险,那样得不偿失。
Q:您在多次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人或事,可以介绍一下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吗?
A:我拍摄时遇到了太多有趣的人和事了。印象最深刻就是去南极的拍摄。
我多次前往南极,每次到了南极都感觉人在南极大陆上是那么渺小,这里到处都是白色一片。有一次,在一个岛上登陆的时候碰到了一群海象,有一头雌性海象,个头不大,非常可爱,它对人没有任何恶意。因为南极的动物一年四季很少能见到人,动物见到人就像见到了“亲戚”一样,特别稀罕,特别想和人接触、靠近。我们站那儿拍摄的时候,那头雌性海象就慢慢走过来,眼睛大大的,尾巴不停向高处翘起,还不断地往前蹭,蹭我们的鞋、裤子、三脚架,鼻子还凑上来闻来闻去,或许是因为我们人类,或多或少会带一些酒类、食品类的气味,它们感到很新奇吧。
但是科考队和探险队对所有摄影师是有要求的,必须与所有动物保持五米的距离,人类不能主动靠近动物。还有就是下船之前,我们的衣物、摄影包等所有的东西都严格进行消杀。我们尊重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不去摸它们,或人为地与它们亲近。在南极,我的心感觉都要萌化了。人类的善意,动物们是可以感觉到的,所以海豹、海象才会主动地靠近我们。在那片荒芜的陆地上,一个距离物质文明很遥远的地方,身临其境地感觉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心中感触颇多。
Q:当您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是怎么突破的?
A: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很多人会碰到各种瓶颈。我个人认为摄影创作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会看,学会分析。看是一门学问,很多人喜欢到了地方不管青红皂白,拿出长枪短炮就狂拍一阵。当时的那种热情没得说,但回到家却发现一无所获。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地观察,拍出来的东西没有质量。拍摄之前,要用心用眼去感受观察你身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风情,又或者野生动物。通过观察,发现眼前的哪些东西可以打动你,你再进一步分析。一般我们眼睛可见的环境都是很繁杂的,如果就这样拍摄下来,那是一个没有重点的画面。所以要从这个繁杂的景物中提取你想表现的元素,你是想表现个体、还是表现天空、还是表现前景,得有想法。然后找出你需要保留或值得保留的次要元素。那么,其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比如说前景是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中景是不是能烘托主体的气氛,只有整个画面看起来很融洽,这时候才是一幅还不错的作品。
第二个阶段是学习构图。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了我们想要表达的画面元素,这时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光线、构图来描绘出这个画面。一幅优秀的作品,要走心,要用思想来创作,还需要“回头看”,也就是拍完以后,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分析好在哪里?哪里存在不足?也就是不断琢磨、思考、实践。
第三个阶段是创作的成熟期。这个阶段所拍摄的作品,不管是营造的画面气氛,还是画面纳入的元素,或者从视觉上给人的感受,要尽可能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对画面进行升华和重构。
我把这几个阶段称之为摄影成长“三部曲”,希望能帮助大家准确地定位自己,然后有效地突破创作瓶颈。
Q:每位摄影师都可能受到其他摄影师或其作品的启发。您有特别喜欢的摄影师吗?您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
A:从我个人来讲,没有特别崇拜的摄影师。但我会参加很多国外摄影师的展览,欣赏国外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国外画廊展出的作品,以及国内的各个摄影节、艺术节展出的摄影作品。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寻找自己的不足。比如说拍故宫或者是长城,当我们去的时候,天时地利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你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点,或者是一个面,但当看了其他摄影师拍出的长城或故宫,或许会获得一种全新的理念,原来故宫可以这样拍,长城可以那样拍。
多听音乐,让自己的思维打开,按照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去寻找你所拍摄的景物;还要多看摄影类的书籍、美学书籍、色彩方面的书籍,博览群书会对我们摄影水平的提升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还建议大家多参加一些摄影节、摄影展的活动,借此机会与别人多多交流。现在很多年轻的摄影师可能更喜欢从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包括摄影课、名家名作、摄影后期等等。
不管從什么渠道获得学习机会、学习资源,都要用脑思考,用心分析。用大量的时间去解读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
Q:您觉得黑白纪实作品比彩色更胜一筹吗?
A:我个人特别喜欢黑白的纪实作品,但有些时候彩色的也有它的表现优势。黑白的人文纪实,黑白分明,加上中间灰的过渡,它消除了色彩的干扰。但也不是所有的人文纪实题材都可以用黑白表现,有一些需要彩色,因为可以通过色彩带出拍摄现场人本来的情绪或者人文的情感,要比黑白的丰富一些。通俗讲就是,黑白的更纯粹一些,彩色的可以增强现场的气氛,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或者是信息。
总的来说,是选择使用黑白还是彩色的方式来拍摄,这要根据具体的拍摄主题和表现方式,以及想要达到的表现效果。
Q:作为拍摄经验丰富的优秀摄影师,您有什么拍摄技巧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A:俄国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学夫斯基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因为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会为我们提供艺术的素材或者艺术的原型,然后摄影师利用相机与镜头进行创作,或者叫重塑,升华为艺术作品,产生更加生动的、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摄影师拍摄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捕捉到所看到的真切的、鲜活的、灵动的自然景象,变成一幅幅有艺术性、可欣赏的摄影作品。所有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不会为了拍照而拍照,而是经过一番构思之后才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