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遍千里山海,探寻本地民俗文化

2023-06-12朱国伟

旅游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草房号子威海

朱国伟

与神同乐: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这是人类早期阶段对于神秘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而形成的民俗活动。“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

说到底,不管是开洋节还是谢洋节,都是渔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民俗活动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与神同乐的庆祝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根据《荣成县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尤为鼎盛。

现在,“渔民开洋、谢洋节”已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形式,举办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因此,它的祭祀对象是多元的,有龙王爷、财神爷、海神娘娘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和民间文艺演出,祈求神灵保佑出海平安、渔业丰收。

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2008 年,“渔民开洋、谢洋节”被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民欢唱的歌: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是渔民们在江河湖海上集体下网、捕鱼、入舱等劳动过程中传唱的号子,是渔民们团结一心的一种方式。

自古流传至今,随着时代不同,渔民号子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特别是在上世纪的50—70 年代,渔民号子最为兴盛,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形成了气势雄浑、喊唱交替的荣成渔民号子。

威海荣成的渔民号子,共分三大类型:第一类,拼命号子,也称生死号子。用于海上遇到风暴、顶风逆流或者在遇险救急的情况下使用。第二类,自由号子,又称一般号子。用于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第三类,抒情号子,也称欢乐号子。多用于渔船收港的时候,其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明显的歌唱风格和浪漫色彩。

随着机械化捕捞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渔业手工捕捞作业,渔民号子已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变成渐行渐远的生活与艺术。但渔民号子寄托着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没有变,依然具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作用。

威海一绝:锡镶技艺

威海锡镶技艺是威海独有的,也是我国唯一的锡镶技艺,它创始于清光绪末年,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一度远销海外,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2009 年9 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锡镶工艺,便是将锡合金冶炼、铸制、锻打、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之后,再镶嵌于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具之上,其成品高雅古朴、精妙绝伦。制作锡镶,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细刻、极为讲究,瓷器本已极富美感,但当这些或玲珑剔透或内敛含蓄的器皿,被镶嵌上锡花时,仿佛被注入了另一道灵魂,由内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婉约而不失华贵,高雅兼融清新。

这种锡镶茶具的镶饰部位也颇有讲究,如茶壶多镶饰在壶嘴、壶身、壶盖、壶颈处。壶盖图案为五蝠(福)捧寿、喜鹊登梅之类,壶盖中间的气孔是专用光绪铜币压铸上去的;壶身图案多为苍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等。

锡镶茶壶是集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使用为一体的工艺品,纯手工制作,图案雕镂清晰、生动形象、传神逼真,涉及到了自然及威海地方风土人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氛围,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冬暖夏涼:威海海草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而且历史悠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做房屋的建筑材料;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

海草房搭建的整个过程有70 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不含任何机械成分。搭建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称“四匠”,其中苫匠最为重要,因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 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密。

海草房民居无论从外部的建筑风格,还是到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完全区别于现代所有民间建筑。它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对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海草房主要集中在我国胶东半岛威海地区。在荣成烟墩角村尚保存50 多幢有200 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在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也保存有十余幢明朝万历年间的海草房。2006 年,海草房的搭建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好吃又好看:威海面塑

威海面塑又稱威海面花、威海花馍,是山东省的一种传统民俗艺术。面花,顾名思义,以面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一种工艺品。面花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威海的民间面花有龙虎鸟兽、虫鱼花果、神仙人物等多种样式,但其基本按传承下来的程式:过节令、祭天地、拜祖先、祀鬼神以及在婚生寿丧等礼仪活动中来塑造面花,都是妇女利用业余时间创造的面食艺术。这些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面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现在,威海的传统面塑在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经过创新发展提高,逐渐形成具有威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指尖有“神功”:威海剪纸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依山傍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的居民,男以渔、农为业,女以绣织为主,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剪纸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威海剪纸的历史悠久,大致分为两大流派:粗犷豪放派,求神似不求形似;精巧细腻派,追求形神俱备。不管是哪一派,民间艺人创作的大都是美化生活的实用剪纸。按其用途又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纸斗花、灯笼花,用于手绣或刺绣的枕头花、鞋花、鞋垫花、荷包花,以及儿童兜肚花、儿童虎头靴和虎头帽花等;花样内容则多以海洋动物如:龙、虾、鱼、蟹;飞禽走兽如凤凰、孔雀、蝙蝠、金蟾、玉兔、虎、狮、鹤、鹿、鸡、猫、狗和渔乡生产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剪纸高手还创作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剪纸,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洋文化特色。

总之,在威海,剪纸不仅是民间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渔家和农人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婚嫁迎娶等特殊需要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影响着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2008 年12 月,“威海剪纸”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9 年9 月,“威海剪纸”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猜你喜欢

草房号子威海
蛰伏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海草房的视觉意象及其文创设计的构想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唱起号子走汉江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
独具魅力的民居——威海海草房
忆威海南大桥敌穴拔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