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06-11王业社王灯李哲陟尹丹红倪俳杨贤均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科园林育人

王业社 王灯 李哲陟 尹丹红 倪俳 杨贤均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创新人才模式明确了新的方向。以邵阳学院为例,通过构建适应行业和乡村振兴需求的园林专业“3+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新农科;园林专业;“3+1+3”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7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6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concept has clarifi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model of landscape majo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Shaoy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tively promotes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aff by building a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landscape industry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Landscape architecture;“3+1+3”talent training mode

新农科是新时代农林科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教育体系、方法和路径的创新发展[1-2]。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林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3]。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加快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农林人才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的战略使命[5]。

园林专业为我国的“三农”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模式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产教脱离现象突出等特点[6-7],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建设的要求。邵阳学院园林专业根据新农科建设的特征和内涵,结合“三农”实际情况,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构建了“3+1+3”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

1 理解新农科内涵,找准专业定位

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8]。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园林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重新审视专业定位。邵阳学院园林专业建设顺应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园林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立足湖南、面向周边、辐射全国,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 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契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构建“3+1+3”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即首先是利用3年时间在校内完成本科阶段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其次是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的实践学习。同时,在大学二年级时组建“农业科学拔尖创新班”,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竞赛、教师科研、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科研和工程项目,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同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端农村技术人才。该模式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科学系统地培养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园林专业技术人才。

3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路径

3.1 强化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园林专业全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强化通识课程教育,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在课程模块上,构建了“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3大课程群,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增加了植物类、生态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如植物育种学、园林植物繁育与栽培、生物统计与田间管理、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生态修复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风景区旅游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与遗产保护、园林设计场地学等,有力推进园林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适时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完善学分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3.2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湘西南丘陵地区“新农科”人才能力需求,从知识、技能、情感3个维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与实践—工程应用—技术创新”4 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几年来,紧密围绕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根本目的,以项目为导向,通过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了人才培养特色。

3.3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模式

新农科建设行动举措中提出,提高行业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机制,全方位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以期实现“育人事业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9]。在新农科背景下,邵阳学院园林专业通过创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园林专业与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即基于项目制方式,构建“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校企协同(CDIO)良性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将高校、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并通过政校企合作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的共生共赢[10-12]。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形成“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学生—老师—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等多元主体共赢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协同育人“实战式”实践平台为载体,以教师、企业和政府各种项目为依托,通过校内和校外、城区和乡村、模拟与真实等针对性实践培养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园林专业技术人才。

3.4 构筑“教、研、赛、创”四位一体融合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

基于本专业已建成的“新农科”国家级、省级平台和林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农业景观设计、新型农业资源开发等工作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如“园冶杯”国际竞赛、风景园林学科竞赛、城乡规划设计竞赛、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竞赛等,同时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形成了师生共学共创的科研活动创新研究的新方式。这种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着眼热点工艺、技术瓶颈,孵化科学研究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教、研、赛、创”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新农科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和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相融合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等项目支持下,该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园林植物培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保护和植物生态等方向双师型教师18人,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师、植保工程师、林业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占72%。同时,聘请园林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优秀专家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开展课程改革建设、编写特色教材、指导实训与实操等工作。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程,实现育农林新人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4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社会反响大

5年以来,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积极开展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①学生参与各项科研活动60余项,其中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8项、省级12项、校级23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2項,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②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二等奖励2项、三等奖6项,获湖南省大学生风景园林学科竞赛(2020年开始举办)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获湖南省大学生城乡规划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8项,获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竞赛三等奖2项,获亚洲青年新秀奖艺术设计大展银奖1项。③参与教师工程项目150多项,包括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古村寨景观提质改造设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④近3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9.56%、平均年底就业率为98.63%。同时,通过对近几年用人单位对该校园林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满意度较高,反映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2022年,本课题组申报的《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农匠”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5 结束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邵阳学院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动对接和顺应社会、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面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深入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安黎哲.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3):1-5.

[2] 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3] 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6-18,51.

[4] 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

[5]麦宇红.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6):254-258,268.

[6] 陈永生.园林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24-27.

[7] 高玉福,荣立苹,吴荣哲,等.地方民族院校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77-278.

[8] 刘燕,旦艺豪,王春.“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建设路径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9(11):115-117.

[9] 李德会,何平,王理效,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8):98-102.

[10] 鲍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潜在影响及其对策[J].生态经济,2016,32(10):174-178.

[11] 魏维,谢明元,何晋,等.试析卓越计划中的校政企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5-49.

[12] 陈子为,杨玲,杜国宏.基于三螺旋模型的“需求对接、教学共管”六维度产学合作模式构建[J].大学教育,2020(9):13-16.

猜你喜欢

农科园林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