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目标”融合下《汽车运用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Goals"

2023-06-11张永辉

物流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张永辉

摘  要:文章以《汽车运用工程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为案例,开展了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的融合实践。案例将科学精神、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作为价值引领方向,形成了该案例综合教学目标,搭建了“三目标”多阶段的课程思政导入教学设计的思路。开展了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激起学生感情共鸣的课程思政课元素与所授内容的价值引领目标基本一致,较好实现了“三目标”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1; 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35

Abstract: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is used as a case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knowledge teaching is carried out. Scientific spirit, safety awareness and regulatory awareness are proposed as value leading directions.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ase is designed. The idea of "three goals" multi-sta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roduction into teaching design is establishe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MOOC platform,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at arouse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the students were same as the value-leading goals of the content taught,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 goals" education was better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value guida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structional design

0  引  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均强调要持续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在专业课堂的实践与体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保障课程价值引领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经途径[1-2]。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的融合实践开展了丰富的研究[3],但基于多目标融合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不为多见,本文以《汽车运用工程学》某一教学单位为例,开展教学设计研究,以期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目标融合,为提升大学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探索实践路径[4]。

1  “三目标”的教学架构设计

《汽车运用工程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统一的典型特征,课程教学中以OBE为理念进行教学过程的组织[5],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紧密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知识运用能力目标的有机统一。

依据本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明确的课程“三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以知识体系为载体,进行了“三目标”的融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章节综合目标导向下的“三目标”多层次设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如图1所示。知识的讲授遵循基础知识学习、知识整合、工程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实现解决综合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把课程认同和责任意识作为价值引领的第一层次目标,并逐步提升到意识和理念培养的高度,即树立安全意识、法规意识和生态理念,将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作为本课程的最高课程思政目标,形成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核心知识、学以致用”的课程综合目标。基于这一思路,将本节内容分解为三个层次的学习,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6]。

2  教学单元的综合目标设计

针对特定教学单元,凝练并设定单元知识的综合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7]。本文将课程中的“高原和山区条件下汽车运用技术”作为讲授案例,高原山区的道路交通,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要的道路事故形式有坠崖、翻车、追尾等,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造成了车辆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能下降、增大了车辆驾驶难度。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出以下目标:

(1)知识学习目标:了解高原山区道路交通的特点,常见的交通事故形式等;理解高原山区交通条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理解并掌握高原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特殊行驶条件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具备设计提高高原山区条件下运输安全的技术方案。

(3)课程思政目标:树立家国情怀、培养科学精神,强化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的引领。

课程目标导向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闭环教学体系,同时借助线上课程平台,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堂学习的转变[8]。

3  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导入过程设计

3.1  高原山区道路交通特点及事故形式——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3.1.1  知识要点描述

高原山区具有气压低、空气稀薄等气象特征;高原山区公路具有弯多、路窄、坡陡、路侧沟深等特点。汽车在高原山区道路行驶时发动机负荷率增加、冷却系统、制动系统等工作强度增加,汽车的动力性能、制动性能及燃油经济性能等性能有所降低,对汽车的运行安全产生了影响。汽车在高原山区道路运行,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常见的道路事故形式有:坠崖、翻车、追尾等。

3.1.2  教学环节设计思路与理念

高原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特征,高原山区条件下汽车运输效率低、事故多是基本的交通运输国情,近二十年来,我国高原山区的道路运输业取得巨大成就,同学们倍感自豪,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所取得的成就强有力证明了科学与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力工具,通过进一步的摆事实,引导同学们清醒认识到,高原山区条件下的道路运输还有很多工程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降低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率、如何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自豪感与责任意识油然而生并深度融合,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目标基本实现。

本知识搭建了“情境导入、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对比”四阶段教学设计思路,从交通运输地理特点出发,逐步深入讲授环境对汽车运用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运输工具、道路建设等方面的运用,结合数据对比,说明高原山区条件下汽车运营速度、汽车运输效率等逐步提升。基于这一讲授逻辑,全过程导入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如图2所示。

3.1.3  育人目标融入思政教学方法

本知识点的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主要结合实景图片、纵向发展成就的数据对比等材料,形象展示和说明高原山区条件下汽车运用的特点,通过引导启发,在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思政元素上实现共鸣[9]。

3.2  环境条件对汽车运用性能的影响——培养安全意识、法规意识和科学精神

3.2.1  知识要点描述

高原山区的道路条件下,汽车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及制动性能有所下降,人、车、路及环境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稳定性大大下降,驾驶员驾驶操作、车辆性能下降、道路路面附着系数下降等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运输安全系统的破坏,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3.2.2  教学环节设计思路与理念

发生在高原山区条件下的特大型交通事故时常见诸报端,结合特定的交通事故场景,引导对交通事故的思考,根据事故现场分析,事故发生的表面原因可能包括制動不及时、转向不精准、避让不及时等,进一步深入分析高原山区的地理、气象、道路等因素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本知识点按照“情境导入、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三阶段教学设计思路,将知识点分解为事故场景介绍、事故成因分析及高原山区条件对汽车运用性能的影响三个梯次,最终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事故场景分析,引入了“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的价值导向,根据科学精神,进行事故成因的解析。如图3所示。

3.2.3  育人目标融入思政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知识点课程思政目标,首先导入高原山区道路事故现场图片,强大的事故破坏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必然引起同学们的议论思考,结合小组交流,达成高原山区道路条件下汽车运用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的共识,拿起“科学”武器解决问题,必然是水到渠成的课程思政目标。

3.3  降低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程度的对策——强化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

3.3.1  知识要点描述

本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是针对高原山区的道路交通环境,并结合汽车的技术特征,提出安全运输的技术对策。基于成果导向(OBE)的教育教学理念,设定工程问题,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3.3.2  教学环节设计思路与理念

本知识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汽车运用基础理论,并结合高原山区的交通特点,能提出合理的汽车运用方案,以降低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率或降低伤亡程度。讲授过程中,深度融合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搭建了“情境导入、目标导向、提出对策”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4所示。教学过程中提出“高原山区汽车运用目标”的工程问题,从提高汽车运输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角度提出技术方案,重点围绕汽车运用技术,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案。

3.3.3  育人目标融入思政教学方法

将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隐性渗透式融入等主要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容易实现感情共鸣,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会成为解决高原山区条件下汽车运用工程问题的价值追求目标。

4  多目标融合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4.1  取得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

本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借助了课堂讲授和线上(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引导和启发。结合本节知识点设置了线上讨论主题“高原汽车驾驶,有哪些潜在的危险”,线上讨论使学习更便捷、参与更广泛,增强了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效果,如图5所示。

针对课程思政效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调查了授课班级30位同学的课程思政认知及接受程度,收到有效问卷29份。题目之一为“通过任课教师对汽车运用工程学各章节的讲授,你受到了以下哪些思政元素的熏陶或引导?”如图6所示,列举了8个要素。答题要求为每人限选5个,答题结果表明科学精神、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家国精神得到较高的认可度,与本课程确立的价值引领方向基本一致。

针对“高原和山区条件下汽车运用技术”教学案例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6个选项,每人限选最能激发感情共鸣2项元素,“安全意识、科学精神、家国精神、法规意识”四项思政要素依次获得了最高认同,如图7所示。这一调查结果与本文三个案例分析中凝练的课程思政元素完全一致。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三目标”融合的课程目标基本达成,达到了预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等方面,具体如下:(1)课程思政目标与课程知识学习目标需进一步融合;(2)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的创新;(3)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的改进思路如下:(1)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完善多层次的课程思政目标架构,形成“三目标”的多层次深度融合;(2)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探索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的运用,拓宽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3)完善“问卷调查法”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查中的运用,探索其考评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根.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J]. 教育探索,2021(4):69-72.

[2] 李鑄国,朱彦彦,王晓东. 聚焦价值引领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策略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115-118.

[3] 李德贺,李波,张晓.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数学类课程实现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7-60.

[4] 王英龙,李红霞. 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9-73.

[5] 黄艳. 基于OBE视角的公安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22(Z3):3-7.

[6] 梁莹,刘瑞儒. 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SIUE”模式及其实施策略[J]. 教育探索,2021(8):70-72.

[7] 李瑾,曹进,张跃宇,等.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思政的逆向教学设计——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通信网络安全”课程为例[J].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21,7(3):166-174.

[8] 陶丹,黄琳琳,胡健,等. 基于BOPPPS模型的“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7):183-186.

[9] 邱秋云.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 高教探索,2020(12):93-97.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