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曲调先有情

2023-06-11张雪娥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刘和珍导语对联

张雪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锤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锤的第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寄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是,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十个十个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是,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豪情以及英雄末路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得思维引入到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有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中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次见到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死啊”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师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再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归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产主义么?冯先生回答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是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的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现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幅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而我说:这幅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 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做的,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很快体会出课文中坐着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姿多彩。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事例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避免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明宗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自然。

猜你喜欢

刘和珍导语对联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导语
阳光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