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6-11谷艳敏
谷艳敏
摘要:加强绩效管理是国家实施节约型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显著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促进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有效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履职。然而,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绩效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使用评价结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提振市场信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相关政策。随着减税降费力度的加大,我国财政收入、支出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在资金紧张的条件下,通过绩效考核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增强其使用效益,减轻财政负担。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科学、高效地进行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单位能够正常履行其自身职责。同时,也可以以财政支出绩效为指标,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进行度量,从而促进其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要围绕绩效评价,以结果运用为保证,突出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确保财政资金有效利用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考虑到本单位的长期发展,促进各部门的职能发挥。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单位管理水平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在预算管理中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根本责任。更好地体现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单位的管理水平。绩效评价通过量化和定性的方法,使单位的业务工作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加强机关工作的规范化,细致化,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整改,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在绩效目标管理制度下,各部门要制定与本部门相关的各项支出评价指标,以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约束。要改进单位内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必须强调以效益为导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绩效评价,能够精确地分析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离情况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基础,并逐渐提升预算精确度,为财政预算管理进行修正、调整,制定提供更为合理、可行的决策参考,并为机关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保障。
(三)有助于促进单位管理透明度,便于树立良好形象
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各级政府、各单位的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监管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从而使各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得到优化,进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高效。并且,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过程中,社会评价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之上的。进行社会评价,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国计民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便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强化绩效评价,让公众更加全面地认识政府机关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民众的拥护,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部门不能共同参与
由于绩效评价并非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以至于各部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确定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也多由财务部门完成,各业务部门参与程度较低。即使业务部门参与了,由于各部门对绩效评价职责的理解不足,把预算和绩效评价看作是一项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联系不大,所以在编制预算和绩效评价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方面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制度条款,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尽管有些单位制定了绩效评价工作制度,但其理论性和原则性太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对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干预。由于各部门之间绩效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共通性,导致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绩效评价难以做到横向、纵向比较。评价方式只注重经费的完成,无法从根本上衡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能充分考虑到是否节约了成本,财政资金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能否更好的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般在年终。在实施前后,各工作项目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与流程,致使有关资料未能及时搜集,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问题,年终绩效考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充分反映相关问题,也不能作为明年预算编制的参考。经常为了评价而评价,导致绩效评价工作成为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三)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且缺乏量化标准
绩效评价基础工作薄弱其主要原因是评价指标的编制太过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很难全面地反映出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在评价过程中未能实现绩效评价目的。如在效益指标中,指标值设定为“逐步提高”、“逐步降低”、“不断完善”等过于笼统,且缺乏量化标准;此外,指标值设定不够科学,例如,对于满意度的设定过于随便,使得指标的设定失去了意义。且绩效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缺少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四)绩效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就需要建立與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监管尚处于表层,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就导致了绩效管理的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并未反映出最佳的社会效果。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仍处于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评价层面。财政支出在预算之内,只要不违反规定,绩效评价的结果就是合格,造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走过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及时向社会公布,或只在单位门户网站上公布,社会大众无法及时查询,就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公众对财政资金项目支出的监督,使其评价效益大大折扣。
(五)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1)绩效评价结果难以与预算资金安排相关联:一方面预算安排要考虑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因素;另一方面预算规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绩效评价的结果。如因预算不足而导致绩效评价不理想,再削减预算的话,就会产生更坏的效果。如果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直接挂钩,则会容易导致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如在设置评价指标时便会选择容易完成的指标,繼而失去了绩效评价的意义。(2)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程度低,一般公开的途径单一,大部分仅在其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其所披露的评价信息范围较窄,大部分部门仅公布绩效评价结果或仅提到其规模,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往往不会主动公示,后续的整改措施也不会公布;(3)部分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质量不高,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很难达到应用需求,评价结果常常与现实脱节,评价等级为优秀的比例偏高,而中差的比例较低;不利于各部门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剖析和改进。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绩效评价和预算管理意识,落实绩效目标管理主体责任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各部门的责任与分工,加强协作。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阶段,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定位,充分了解与绩效评价有关的项目,对预算工作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能与各业务部门协同合作,制定目标,量化指标。各业务部门应该对业绩指标有全面的了解,并将其纳入到项目执行中去。同时,应加强对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评,鼓励他们主动收集绩效目标建立,绩效执行,绩效监测等相关资料信息,并以绩效目标的达成与执行成效来评估绩效目标与评价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以切实履行业务部门绩效管理的主体职责。同时,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支持的作用,从政策解读、预算流程、为各业务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做到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与其自身工作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管理制度,把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工作流程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要对资金的运用实行全过程监控,并对各项指标实行动态管理。一旦出现问题,立即进行反馈,督促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保证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要做好业绩跟踪,业务部门每个季度都要对项目的绩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资金的投入与项目的进度相协调;这样才能确保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全年工作进度,各业务部门能够随时掌握各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年度终了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联合开展项目绩效自评,并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对项目实施执行情况做出书面总结,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化与改进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的原则,强调保证绩效评价的真实性,从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加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实施。在财政资金投入阶段,对于财政资金立项,重点是确定立项的规范性、绩效目标的合理性等指标,而资金的落实则是建立在资金到位率和到位及时率上。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对于财政资金的项目管理,是针对建立项目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制度的实施性、有效性、项目质量的控制、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等指标来设计。在财政资金产出方面,主要设置财政支出的实际完成率、完成及时率、质量达标率、经费利用率等,并在建立过程中实现可理解、可衡量和可评价的目标。在财政资金效益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效益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绩效评价指标,这类指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单位预算项目的执行对部门职能和长远的工作计划的影响。在评估指标时,要注意综合考量,并建立分析模型。强调财政支出项目的投入与效益,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以保证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构建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做到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要与公共服务、部门预算支出标准等相协调,注重结果,注重业绩评价。在多角度、多维度的基础上,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创新,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精确性。
(四)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监督体系,不仅接受上级部门监督,而且要加强对单位内部的监管,避免主观判断的发生,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在业务工作过程中,对绩效评价的执行和成本控制情况进行监督,获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注重绩效执行指标,及时掌握与绩效目标背离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开,特别是对公众关注较多的重点民生工程、重大项目的支出和绩效评价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建议拓宽公开渠道和加深公开程度。不仅可以在官网上发布,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向社会进行推广。同时,在保证预算信息安全性的基础上公布项目绩效,包括项目资金的投入、评价结果、主要绩效、问题和改进建议、评估过程、第三方机构参与等情况。
(五)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若想从根本上优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需要健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对绩效评价的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项目规划、指标编制、完成情况和调整方案等;既能让相关负责人全面掌握绩效评价的成果,又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将评价结果与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报告来及时发现问题,为被评估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绩效信息,对确有问题的,要及时督促被评估单位做好整改工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及时将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对重要的支出和重点项目进行绩效复查,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复查,从而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约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它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利益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模式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认识和改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整体绩效,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丽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 (15):30-32.
[2]陈悦.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 (05):21-23.
[3]吴国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 (20):153-154.
[4]朱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J].中国外资,2021 (18):130-131.
[5]杨臻.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1,32 (1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