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研究

2023-06-10于可欣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新媒体时代中国画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渗透进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古典与传统的中国画艺术表现,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科学在发展,媒体在发展,中国画艺术也在发展。当中国画被卷入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画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必然不能独善其身,也将受到传播方式变革与大众审美变化的影响。人类的审美是一种抽象化的感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大众审美在不断变化,审美的价值与标准也受到了时代的挑战。中国画从古代延绵传承至今,经历着持续的变化和创新,不断变革自身的文化精髓和内涵。对每一种艺术形式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保持自身的纯粹,就像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一成不变一样,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画来说,新媒体时代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保留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全新传播模式来谋求新的发展,改变自己的传统面貌[1],并且在审美与创作方面寻求新的标准。基于此,文章探讨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艺术审美与创作,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中国画;艺术审美;作品内容;国画元素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1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新发展

想要了解新媒体时代中国画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就必须厘清新媒体的定义。什么是新媒体?其是一种传播方式、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思维的新模式?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通常指的是当下的互联网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逐渐减少。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大众对艺术的审美标准,原先以纸质或者音视频为载体的艺术,现在仿佛走到大众眼前,更具有互动感与体验感。嵌入式、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正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审美价值判断。新媒体的发展正朝着更个性化的方向前进,传统媒体的传播只能被动选择,而新媒体的传播能够结合大数据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对中国画来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大师,每一幅作品也都融入了作者的灵魂。作者灵魂与观众的匹配是一种相互的选择,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想与模式。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一种阅读化的语言,让观者在欣赏时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画的内容与灵魂,也能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刺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就是基于可视化语言和图像,加以个性化的传播,这与中国画的内涵不谋而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字技术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艺术,而中国画在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下,结合大众化的审美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数字化表现语言与传播方式,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2]。

2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的中国画都停留在纸张之上,而在新媒体时代,艺术实现了跨界与融合。北宋画家张择端在纸上描绘出繁华的汴梁城,他一定没有想到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幅画作能够在屏幕前焕发出新的生机。《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出现了新的“心跳”,从玻璃的展柜中“走”了出来,故宫博物院联合凤凰卫视,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清明上河图》打造成可传播、可发展的新型艺术体验。让游客变为画中人,切身感悟汴京的众生百态。新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大众在感受到科技便利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新媒体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画,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如今很多艺术家也选择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创作,加入绘画的新语言,以及数字化的表现方式。

对中国画来说,其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传承和发扬,在研究绘画灵魂的同时,需要用新的“语言”来传播,让其通过全新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延续。在新媒体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再简单而单一,人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突破创作瓶颈,博采众长,创作出新时代的中国画作品。

近些年,大众审美出现了融合新媒体基础而变化的特点,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开始转向碎片化、电子化的方式,大众不再喜欢走到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然而,一味地使用数字化方式去复制中国画也难以表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涵。数字化审美方式的转变,正在改变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传统的艺术表现已经难以适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众难以获得真正的文化感悟。

在中国画的创作上,作者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传统中国画曲高和寡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创作方式。在“语言”的选择中,既要符合当代的数字化审美标准,又要引起大众审美的共鸣。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上,光靠艺术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与学校也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傳承与创新中承担起引导者与指明灯的责任。培养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兴趣,带领他们走进艺术馆和博物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创作与传承

中国画艺术的传承讲究的是师徒相承,但在当下的环境中,依靠一对一的传承方式,只会让传承的道路越走越窄。新媒体时代,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被生产、复制与传播,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文化艺术创作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快节奏的需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可以结合当下主流的传播方式来推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扬,选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比如举办云展会、互动体验展,向大众宣传中国画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采集转化技术也更加成熟。

说到创作,永远离不开一个话题,即内容,当今时代还是“内容为王”。想要在新媒体时代碰撞出中国画的新“花火”,就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作品的内容是否契合当下国际的潮流趋势,能否彰显中国画的文化底蕴?针对这些问题,只有答案是肯定的,才能推动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众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更愿意选择简单直接的传播手段来获取信息,更喜欢电子化的浏览方式,而不是花时间走进博物馆。所以,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完美融合才是打开中国画在新媒体时代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说到新技术,现代的新媒体技术往往诞生并发展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国情的不同,新媒体技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这也给中国画在新媒体时代与技术的融合制造了一些障碍,在艺术的表现上没有办法大展拳脚,韵味的表达也捉襟见肘。但是,可以从文化内涵建设上入手,在中国这片文化土壤中获取养分。

4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审美方向

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碎片化、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的艺术审美与信息的选择如果不能达到统一,就会慢慢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也无法建立自己的艺术审美评判标准。新媒体时代,为了使内容得到较高的浏览量,信息内容的及时更新尤为重要。而中国画的创作需要沉淀,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要在笔墨中蕴含骨韵,在山水中彰显灵魂。如果一味追求曝光率,忽视内容创作,就会出现作品品质参差不齐的局面。这也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面对这些作品时,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新媒体传播方式突破了原有传输方向的单一维度,让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发现新的乐趣,也对中国画艺术产生了新的影响,包括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态,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在比较宽松的传播环境下,中国画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表达更多的想法,观众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评论与艺术家直接对话,在探讨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当大众在互联网中接触到关于中国画大量且繁杂的信息时,大众对信息的检索与分类会变得模糊,不会去深入分析或者细化这些相关信息,其内在的表达往往不能被人全部感知到。当人们欣赏一幅作品时,往往更关注画面内容,感受视觉冲击,其他信息则会变得模糊。如果在画面中出现了水墨元素或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人们就会直接将其归类成中国画艺术,对于作品的表现方式具体是手绘还是数字笔刷,都不会在意。而运用数字笔刷创作的作品,对中国画创作者来说,都不能归类于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只能说有国风元素。大众的审美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对元素的提取还停留在单一元素的判断,而不是对作品的解读和欣赏。

5 新媒体时代中国画的创作变革

中国画是我国的艺术瑰宝,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在审美表现上是基于古典艺术审美取向,写意而不寫形,在画面构图与形象表达上,喜欢与情感进行连接。作品多以工笔画或者写意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二者在表现上一个注重皴擦点染的笔墨运用,一个则在物象表现上更为具象。画面的空间感悠长,白色的画纸仿佛无限的空间,引人遐想。

中国画的表达不是停留在具象事物中,而是用简单的形状或者物象来表现人物或者传达情感。中国画的表达不是单纯依靠外在表象,比如通过构图、色彩、尺幅等关系来产生直观感受。在欣赏作品时,观者也要基于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思考画中意境。物象本身不会说话,但是通过观者的想象则可以延伸出无限的意趣,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禅意与哲学性。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可以借助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对作品内容进行延展,比如历史、哲学等,这些都可以在发布作品时配合图文来进行解读,舒缓受众在阅读和观看时的理解压力,同时吸引大众眼球[3]。

形与神,这两个词在中国画中并不陌生。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这句话是说通过画人物的形象来传达人物精神,如果没有了具体描绘对象作为参照,就无法得“神”之趣。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画家注重人物画的“传神”。有文献记载,顾恺之为裴楷作画,总觉得不满意,思考了很多天,后来在画中人面颊上添了三根毛,就使人物传神起来。这就说明,画家细致观察,捕捉所画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入画,对画作“传神”是至关重要的。形神和落在画纸上的每一笔笔墨都无法割离,一笔一墨都有它的位置、意义。可以通过3D建模向受众解释立体、具象的笔墨,然后用全新的方式来展示和解读中国画的含义与细节。这种方式具有创新思维,能让人感受到直观的创作。

中国画有自己的绘画语言,每一位国画大师在绘画创作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在多元化、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中,中国画的表现多以符号化的国画元素为主,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已经通过符号化的语言以新的方式来呈现,应引导大众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画,比如推出一些国画风格的美妆产品,或许会大受追捧。

6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画作为我国艺术瑰宝,要认真思考如何借助新媒体来改变大众对国画的审美价值判断,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在创作中避免简单的复制粘贴,要打开思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带动国画艺术创作进一步发展与转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画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嘉馨.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牡丹,2018(36):74-75.

[2] 张兰兰,李涛,李震,等.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绘画作品展示中的应用前景[J].报刊荟萃,2017(10):204.

[3] 张沐辰.浅谈结合中国书画元素的新媒体作品[J].文化月刊,2017(6):123.

作者简介:于可欣(199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新媒体时代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