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的使用强度调查与分析
2023-06-10钟海欧夏莹
钟海欧 夏莹
关键词: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使用强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12-0126-04
0 引言
数字阅读时代,基于兴趣与社交的社会化阅读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受到越来越多读者青睐。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是指用户以虚拟学术社区(丁香园、经管之家、小木虫论坛等)为平台,形成了学术交流共同体关系,构成社区、社群、粉丝和关注者,用户之间存在学术信息的点赞、分享、评论等社会性阅读行为,促使学术信息的流转、扩散、发酵和增值[1]。目前,社会化阅读和虚拟学术社区分别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研究学者逐渐增多,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却极少,学术界鲜有学者从社会化阅读视角对虚拟学术社区开展研究。虚拟学术社区本身具备社会化阅读功能,用户阅读社区内文章内容时可以进行点赞、分享转发、交流评论等社交互动行为[1]。本研究以高校用户为调研对象,对国内比较常用的小木虫论坛、丁香园、经管之家、豆瓣读书、CSDN等虚拟学术社区平台,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使用强度的角度探索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所谓使用强度是指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参与的程度[2]。
1 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概述
以“虚拟学术社区”在中国知网里进行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3月15日),得到相关文献103条;以“社会化阅读”在中国知网里进行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3月15日),得到相关文献318条;以“虚拟学术社区”and“社会化阅读”在中国知网里进行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3月15日),得到相关文献0条。再次扩大检索范围,发现李宇佳等所撰写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的生成机理研究》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化会阅读有相关研究。由此可见,目前针对虚拟学术社区和社会化阅读分别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但是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的文章却极少。
1.1 社会化阅读研究现状
1.1.1 社会化阅读概念
社会化阅读又称社交阅读,国内最早提出社会化阅读概念的是MTC 联合创始人、社会化阅读CLUB 发起人钟雄,他把社会化阅读当成社交阅读,强调这种阅读模式不再像过去传统阅读那样死板,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更加注重用户阅读过程的交互性[3]。毕秋敏等认为社会化阅读是借助阅读社区或平台以读者为核心和用户社交关系为纽带,允许分享、交流、互动、评论等社会化阅读行为的一种全新阅读模式[4]。美国学者Mennella 对于社会化阅读研究颇深,他认为社会化阅读通过用户之间的积极交流与分享,可以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多维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促使阅读价值最大化[5]。
1.1.2 社会化阅读行为
目前,我国社会化阅读的相关研究正在不断升温,在研究主题上涵盖了阅读方式、阅读平台、阅读用户、出版转型、理论探讨等各个方面[6]。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引起了学者的较大关注,相关文献较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孙挺、夏立新等针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与不持续使用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化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满意度;负面感知绩效、不满意、使用倦怠均对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功能过载、社交过载、信息过载通过使用倦怠对用户不满意和不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7-8]。季丹、郭政街等探讨了公众社会化阅读的影响因素,视角从临场感、感知控制、交互响应性三个维度切入[9]。
1.2 虛拟学术社区研究现状
在学术交流体系中,非正式交流以其交互性、快捷性、便利性等特点,逐渐受到科研学者们的青睐与信任。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专业型虚拟社区,满足了学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为科学合作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已经成为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场所[10]。近年来发文量从2010年开始逐年呈上升趋势,且大多发表在重要核心期刊上。目前,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共享[11]、用户参与行为[12]、知识交流[13]、科研人员合作行为[10]、用户信息搜寻行为[14]等。
2 调查概况
2.1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的使用强度进行调查,全面了解用户参与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行为的情况。本次问卷设计基于前期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用户的深度访谈结果,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的社会化阅读行为了解,将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行为分为“社交型”行为和“阅读型”行为两大维度。因此,本研究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也同样分为两大维度。本文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身份特征、受教育程度等,用于分析读者群体的分布特征;第二部分是有关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行为,包括用户阅读型行为和社交型行为。其中阅读型行为用阅读时长和阅读频率两个指标进行判定,社交型行为主要考察用户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指标进行判定。
2.2 调查实施
本文通过问卷星平台的问卷链接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发放时间为2022 年03月10 日,问卷收集时间持续到2022年04 月09日,整个调查过程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调研对象主要针对高校用户,包括学生、教师、专职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其他。问卷通过朋友圈、学生QQ群、教师QQ群、线下发放等。因一部分人从未使用过虚拟学术社区,所以经过严格筛选后收到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92.3%。
3 研究发现
3.1 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参与调查的用户中,从男女比例来看,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其中女生比例为61.54%,男生为38.46%。如图1所示:
从学历层次来看,硕士研究生最多,专科及以下最少。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50.55%,大学本科占比28.02%,博士研究生占比为18.68%,专科及以下的为2.75%。如图2所示:
从用户身份类型来看,学生占比最高,行政人员占比最少。其中学生比例为74.18%,教师为10.99%,科研人员为6.59%,行政人员为2.75%,其他占比5.49%。如图3所示:
从使用过的主要虚拟学术社区平台来看,丁香园最受高校用户欢迎。其中,丁香园占比为69.05%,豆瓣读书为50%,小木虫论坛为35.71%,经管之家为11.9%,CSDN 为16.67%,学术博客为14.29,其他为7.14%。其他有填写知乎、京东读书、知识星球等。如图4所示:
3.2 阅读型行为的使用强度
本调查基于过去一个月内的阅读频率和每次的平均阅读时长这2个指标考察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的阅读型行为的使用强度。调查发现阅读频率较低、阅读时长较短的用户较多,阅读频率较高、阅读时长较长的用户偏少。具体而言,阅读频率方面,有一小部分用户最近一个月1次都没有用过,每周1 次的频率最高。其中每周至少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30.95%,每周2 至3 次占比28.27%,每周1 次占比33.33%,0次占比7.14%,如图5所示。阅读时长方面,6至15分钟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平均每次阅读时长5 分钟以内占比23.81%,6至15分钟占比38.1%,16至30分钟占比23.81%,31至60分钟占比9.52%,1小时以上占比4.76%,如图6所示。
3.3 社交型行为的使用强度
前期访谈发现对文章进行点赞、分享和评论是虚拟学术社区用户活动过程中较常见的社交行为。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阅读社交,形成共享式的情感互动。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用户在过去一周内开展这些行为的频率来测量用户社交型行为的使用强度。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虚拟学术社区时,只会偶尔点赞,分享和评论。具体来看,从来不点赞的为7.14%,偶尔为59.52%,有时为21.43%,经常为9.52%,总是为2.38%,如图7所示;从来不分享的为19.05%,偶尔为69.05%,有时为11.9%,经常为0%,总是为0%,如图8所示;从来不评论的为28.57%,偶尔为50 %,有时为11.9%,经常为9.52%,总是为0%,如图9所示。
4 结果分析及简要讨论
通过对部分虚拟学术社区高校用户社会化阅读使用强度的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虚拟学术社区高校用户社会化阅读的使用行为具有如下3个特征:
(1) 虚拟学术社区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进行学术社交化阅读互动行为的主要平台。但是也有一部分受调查用户对于虚拟学术社区知之甚少,闻所未闻。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很多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或者学术信息获取时,习惯于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平台获取,而对于虚拟学术社区这类非正式交流平台相对来说了解使用较少。另外,在使用过虚拟学术社区的高校学生中,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更常使用虚拟学术社区。因为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论文或学术研究的要求更高,所涉及的知识更广,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因此对使用学术虚拟社区的需求更大。
(2) 大多数高校用户并未对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形成依赖。尽管社会化阅读现已逐渐成为国民重要的阅读方式,比如“微信读书”App作为阅读App 社交功能发展的先行军,受到了用户的极大关注与喜爱。但从投入时间和参与程度来看,虚拟学术社区大多数高校用户并未对社会化阅读形成依赖。这典型地表现为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进行阅读型行为和社交型行为这两大维度的使用强度。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的阅读频率及阅读时长均处于较低水平,从受访者在学术虚拟社区的点赞、分享及评论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在进行阅读时均为偶尔点赞、分享或评论,说明受访者的社交型行为强度较低。根据CNNIC第42 次调查报告統计,虽然越来越多用户愿意通过移动终端来学习,用户学术类App的使用率从2017 年的15.8%上涨到2018 年的18.1%[15],但是依旧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表明用户潜水或不经常持续使用学术类App软件。另外,虚拟学术社区内一些用户进行注册之后只在社区内进行传统的浏览阅读,很少或者不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社交性阅读行为。在虚拟学术社区整个知识交流网络中,这类用户若过多,会导致社区活跃度不足,缺少持续吸引用户的动力。所以社区需要营造社会化阅读环境,采取一些手段促使扮演不同角色的用户积极主动交流,吸引更多的传统阅读者加入其中,使传统阅读者积极转化为分享者、交流者,增强社区黏性和网络密度,使知识的交流转移共享更加顺畅。
(3) 对于高校用户而言,社会化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社交驱动型阅读。从上述虚拟学术社区高校用户社交型行为的使用强度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学术虚拟社区的社会化阅读常用方式中,点赞最受高校用户欢迎。在学术虚拟社区的点赞、分享、评论调查中,点赞比例高于分享比例、分享比例高于评论比例,这也和阅读时长越长,所占比例越低相对应。笔者认为,点赞既表达了对文章的认可,也缩短了读者的阅读时间,相较于分享和评论,点赞由于其简洁、方便、直观的操作性,成为更受用户欢迎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都期望用最短的阅读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点赞可以方便地表达对文章的认可,而评论显然花费的时间更长。另外亚马逊中国发布的“2017 全民阅读报告”显示, 78%的受访者会分享与阅读有关的内容, 社群效应更为凸显, 社交分享促进了用户的活跃程度[16]。“分享信息”由于主动性强,使用便捷,针对性更强,可以将进行交互的人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的优势成为次选择的一种方式。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化阅读研究的兴起,为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本研究通过虚拟学术社区高校用户的社会化阅读使用强度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术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与重视,扩展社会化阅读应用领域,促进虚拟学术社区持续发展。当然,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本研究数据量较小,导致数据结果可能以偏概全;调研对象只针对高校用户,且只调研了三所高校,不够宽泛;问卷设计较为简单,缺乏基础理论支撑。同时,文章聚焦于从使用强度的角度分析虚拟学术社区社会化阅读的行为特征,并没有深入分析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会化阅读的使用动机、使用态度、使用评价等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