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辽市主要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2023-06-10纪圆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防御对策气象灾害旅游

摘要 通辽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且频发,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利用通辽市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风多发期在3—5月,冰雹多发期在5—7月,暴雨、高温、雷暴的多发期在6—8月,灾害多发期与适宜旅游期重叠,是影响通辽市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从空间分布来看,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为暴雨多发区;巴雅尔、青龙山为冰雹、雷暴多发区;扎鲁特旗、开鲁为高温多发区;巴雅尔、开鲁为大风多发区。结合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旅游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对保障旅游资源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旅游;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4–0085-04

通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山峰、滑雪各具特色,是开展北部草原文化游、南部沙漠风光游、民族风情游、沙漠越野探险观光游、红色旅游、休闲自驾游、特色采摘游、农家乐等的理想之地。

气象条件作为旅游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不仅影响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还直接影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气候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旅游灾害,即由于气象要素发生变化对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和设施造成影响或给旅游活动带来危害的现象[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频繁变化,极端性气象灾害逐渐增多,灾害性天气给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旅游气象灾害越来越受到旅游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关注。如何及时有效地帮助游客规避旅游气象灾害,健康安全出行,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通辽市旅游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对通辽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通辽市地形地貌特点与气候概况

1.1 地形地貌特点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的西端,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积平原地带。从地形上看,北部的山地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占全市的32.5%,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积平原,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面积占全市的21.0%,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占全市的 46.5%[3]。

1.2 气候概况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部,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差异较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雨热同期,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阵性降水,易发生局地洪涝灾害,秋季凉爽,冬季干冷。春温骤升,秋温骤降,冬季漫長严寒。通辽市年平均气温2.1~7.8 ℃,年平均降水量 319.3~456.6 mm,年平均风速 2.3~3.5 m/s,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11~38 d,年日照时数2 763~3 090 h。

2 资料选取

由于霍林郭勒资料序列较短,因此选取1971—2020年通辽市其余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逐日24 h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冰雹、雷暴、大风等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2014年因业务调整,雷暴不再记录,所以雷暴统计时段为1971—2013年。

3 通辽市主要旅游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通辽市的旅游景区多为自然风景区,旅游活动也以户外观光为主,对通辽市旅游业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高温、大风、雷暴。

3.1 暴雨

通辽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节的降水量相差较大。暴雨天气是旅游活动中典型的灾害性天气,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发生在城市内的暴雨易出现城市内涝,造成车辆熄火陷入水中,给城市游客的交通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山区发生历时长、雨势大的暴雨较易诱发局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破坏旅游自然景观和室外旅游设施,严重可能阻断交通,导致大量的游客滞留在景区,危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做好防范。

以日降雨量(20:00~20:00)  50 mm作为暴雨日的标准。分析时间分布时统计暴雨频次,即通辽市10个国家站暴雨日的合计值(单位: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通辽市10个国家站1971—2020年出现暴雨的频次为304站次,4—10月均有暴雨发生;6—8月为暴雨多发期,共273站次,占暴雨总数的89.8%;7月暴雨出现最多,8月次之,4月、5月和10月偶有出现(表1)。分析空间分布时统计暴雨日数(单位:d),从空间分布来看,通辽市各地50年暴雨日数为17~41 d,扎鲁特旗累计暴雨日数最多,为41 d(图1)。

3.2 冰雹

冰雹具有影响范围小、来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还常伴有雷电、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虽然冰雹具有局地性,影响范围不大,但突发性强,也是旅游时需要关注并防范的灾害性天气。

单站某日出现冰雹记作1个冰雹日,分析时间分布时统计冰雹频次,即通辽市10个国家站冰雹日的合计值(单位: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通辽市10个国家站1971—2020年出现冰雹的频次为575站次(表2)。冰雹出现在历年的4—11月,5—7月为冰雹多发期,共395站次,占全年冰雹总数的68.7%;6月最多,为193站次;11月最少,为2站次。分析空间分布时统计冰雹日数(单位:d)。从空间分布来看,通辽市各地50年冰雹日数为37~95 d,巴雅尔累计冰雹日数最多,为95 d;其次是青龙山,为79 d(图2)。通辽市的冰雹天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山区,平原地区相对偏少。

3.3 高温

由环境卫生学得知,夏季人体感觉最为舒适的气温为24 ℃。当日最高气温30 ℃时,人体感觉不太舒适,不太利于旅游活动的进行;当日最高气温35 ℃时,可能会引起部分游客中暑,游客数量也会下降;当日最高气温37 ℃时,易引起更多的游客中暑,甚至会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需停止旅游活动[4]。通辽市旅游项目多为露天步行项目,因高温的持续时间长,对游客身体和生理的影响都较明显。

日最高气温在35 ℃以上时称为高温。单站某日出现高温记作1个高温日,分析时间分布时统计高温频次,即通辽市10个国家站高温日的合计值(单位: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通辽市10个国家站1971—2020年出现高温的频次为1 478站次(表3)。高温出现在歷年的4—9月,6—8月为高温多发期,共1 308站次,占全年高温总数的88.5%;7月最多,为588站次;6月次之,为508站次,4月、9月偶有出现。分析空间分布时统计高温日数(单位:d),从空间分布来看,通辽市各地50年高温日数为54~267 d,扎鲁特旗高温日数最多,为267 d,其次是开鲁,为241 d(图3)。

3.4 大风

大风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户外游玩,还易使旅游景区的高空索道缆车、大型游乐设施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同时会影响攀登项目和水上游船、漂流,更会对景区的基础设施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还会造成房屋倒塌、高大建筑物受损、树枝折断及人员伤亡。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将瞬时风速17.0 m/s作为大风的标准,即1个大风日。分析时间分布时统计大风频次,即通辽市10个国家站大风日的合计值(单位: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通辽市10个国家站1971—2020年出现大风的频次为13 276站次。大风在全年各月均会出现,3—5月为大风多发期,共7 187站次,占全年大风总数的54.1%;4月最多,为2 922站次;5月次之,为2 540站次;8月最少,为254站次(表4)。分析空间分布时统计大风日数(单位:d),从空间分布来看,大风日数最多的是巴雅尔,为2 242 d,其次是开鲁,为1 765 d,最少的是舍伯吐,为694 d(图4)。

3.5 雷暴

雷暴产生于局地强对流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具有局地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多发生于夏季。雷暴活动出现时,不利于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雷暴易击中室外运营的高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威胁乘坐在上面的游客生命安全。甚至还会威胁景区外面空旷地的游客人身安全,并可能击毁缺乏避雷保护措施的古树、古建筑、寺庙等,使旅游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

单站某日出现雷暴记作1个雷暴日,分析时间分布时统计雷暴频次,即通辽市10个国家站雷暴日的合计值(单位: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通辽市10个国家站1971—2013年出现雷暴的频次为12 260站次,雷暴出现在历年的3—10月,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2%,6—8月为雷暴多发期,共9 261站次,占全年雷暴总数的75.5%;7月最多,为3 488站次;6月次之,为3 460站次,3月、4月、10月偶有出现(表5)。分析空间分布时统计雷暴日数(单位:d),从空间分布来看,1971—2013年累计雷暴日数最多的是巴雅尔,为1 536 d;其次是青龙山,为1 298 d;最少的是舍伯吐,为1 078 d(图5)。

4 旅游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4.1 提高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能力

在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形成覆盖全市的旅游气象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景区内各类气象要素变化情况,及时为景区的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提供气象数据信息。

对于影响通辽市旅游业的灾害性天气,需加大监测和研究力度,做好各景区的旅游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统计分析各类旅游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频次、强度、危害和风险程度,逐步建立旅游气象灾害数据库,加大对旅游气象灾害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满足旅游景区灾害性天气的灾害预警防御需求[5]。

4.2 建立健全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与旅游管理部门开展合作,建立旅游气象服务平台,规范旅游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做好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不仅能提供各主要景点天气实况、日常天气预报、七天滚动预报,还能实时提供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为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健全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体系,多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服务提示,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和资源,定期发布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增加节假日期间和旅游旺季的旅游气象信息发布频次,还可在全市旅游景点、酒店、交通枢纽增设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局地突发的灾害性天气给旅游景区和游客带来的影响。

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健全信息发布和沟通机制,及时共享雨情、水情和洪水调度等信息,并提醒公众防灾避险。针对局地的极端突发天气事件,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点对点的信息通报机制,高效传递信息。强化预警响应联动机制,有效组织避险减灾,做到及时叫应、及时处置、及时转移。

4.3 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防灾减灾有效措施

加强对各旅游景区的隐患排查、避险转移、应急救援等关键环节的重视。每年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发现气象灾害隐患要立即整改。同时,还需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保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设立警示标识,并绘制安全转移路线图,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正确疏导或指引游客避险[6]。旅游景区应制定旅游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配备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推进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工作,提高遇到突发气象灾害的防灾自救能力,尽量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

4.4 加强旅游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防灾自救能力

缺乏基本旅游气象安全常识是导致旅游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具备一定的气象安全知识,对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做好旅游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工作,加大旅游气象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在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旅游气象灾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游客、学生的重点宣传,还要在各主要旅游景区开展旅游气象灾害及应急避险知识宣传活动,通过景区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旅游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加大防汛避险知识宣传力度,使游客能应对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突发事故,尽量避免气象灾害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5 结论

通辽市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繁,且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多灾害并发的特点,对旅游业影响较大。影响通辽旅游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高温、大风、雷暴,通过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得出:各类主要气象灾害在春、夏季出现较多,夏季最多,在秋季出现较少。其中,大风多发期在3—5月,冰雹多发期在5—7月,暴雨、高温、雷电的多发期在6—8月,灾害多发期与适宜旅游期重叠。从空间分布来看,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为暴雨多发区;巴雅尔、青龙山为冰雹、雷暴多发区;扎鲁特旗、开鲁为高温多发区;巴雅尔、开鲁为大风多发区。

为降低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实现通辽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逐步提高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逐步完善景区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

参考文献

[1] 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资源科学,2007(1): 133-141.

[2] 朱一正,汪銀.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绿色科技,2018(6): 146-148.

[3] 董锁成,姚一建,郭柯,等.通辽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17-23.

[4] 龙良碧.重庆市主要旅游气象气候灾害及防治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6):56-59.

[5] 赖辉煌.德化九仙山主要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J].农村实用技术,2019 (12):124-125.

[6] 范方福,唐作佳,唐小琴.恭城县主要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5):186-187.

责任编辑:黄艳飞

AbstractTongliao wa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re were many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y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tourism.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10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Tongliao from 1971 to 202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rainstorm, hail, thunderstorm, gale and high tempera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period of gale was from March to May, hail was from May to July, and rainstorm, high temperature and thunderstorm were from June to Augus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period of disasters overlaps with the suitable tourism period, which was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ffecting Tongliao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Zhalute Banner and Kezuo Middle Banner were rainstorm prone areas; Bayar and Qinglongshan are hail and thunderstorm prone areas; Zhalut Banner and Kailu were high temperature prone areas; Bayar and Kailu were areas with frequent gales.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our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tourism, which wa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ts lives and property,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 words Tourism;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ive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 纪圆明(1985—),女,内蒙古通辽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防御对策气象灾害旅游
旅游
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分析与防御策略
霜冻的类型及防御对策
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气象灾害对农业方面的影响
广东省气象灾害对冬种辣椒生产的影响
如何有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