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茶饼病防效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2023-06-10鲁武锋王瑞仙代祥青安传相洪俊花汪勇
鲁武锋 王瑞仙 代祥青 安传相 洪俊花 汪勇
摘要 茶饼病是茶树一种普遍的流行病害,分布遍及全国各大茶区,是对我国茶树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探讨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茶饼病的防效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别用浓度20、40、60、80 g/667 m2的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及清水对照对茶园进行静电喷雾,调查茶叶的百芽重、单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浓度对茶饼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有效控制茶饼病的发生,浓度为60 g/667 m2防效最佳,增产46.18%,平均防效为76.44%,其次是浓度为40、80、20 g/667 m2,分别增产40.74%、39.89%和38.81%;平均防效分别为72.92%、71.34%、70.51%,苯丙烯菌酮微为植物源药剂可有效防治茶饼病的发生,能提升品质,增产明显。
关键词 茶饼病;苯丙烯菌酮微乳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4–0022-03
茶饼病(Exobasi diumvexan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外担菌科、外担菌属。茶饼病又名叶肿病、疱状叶枯病,是重要的茶树病害之一[1-3]。茶饼病常见于茶树嫩叶或嫩芽上。病害发生初期主要表现为叶面出现淡黄半透明规则型小斑,随着病症的发展,逐渐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病害发生部位正面向内呈凹陷状,浅黄色后转为黄褐色或暗红色,反面呈凸起状,形成圆饼状突起,即疱斑。叶背突起位置表面初为灰色,上覆有一层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有一灰白色圈,似饼状。一张嫩叶上可形成多个疱斑,严重时,病叶呈不规则形卷曲并呈畸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 [4]。在中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发生,其中,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已成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5-6]。
茶饼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害的发生程度往往与低温高湿气候有关;该病高发期在春秋两季,而在夏季和高温干旱年份发病轻;丘陵、平地的通风条件较差的茶园,雨水充沛的情况下,发病则一般较重;多雾的高山、高湿凹地及露水不易干燥的茶园发病早而重;茶园管护不到位,通风条件差、温度高、湿度大相对密闭的环境发病重;大叶品种比小叶品种发病重等。
苯丙烯菌酮(Isobavachalcone,补骨脂种子提取物)是一种广谱性植物源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诱抗免疫、促生长等特点,符合茶园绿色防控的要求,对环境友好且无残留的影响。尤其对水稻稻瘟病、苹果腐烂病、早晚疫病、炭疽病等重要植物的病害防治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7]。首个登记为水稻稻瘟病,经室内活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药浓度:2~8 mg/kg(折算成0.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商品稀释250~1 000倍液),在用药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未见药害发生。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低毒或无影响。
针对茶饼病的防治,研究发现:99 %绿颖矿物油、2%武夷霉素、10%多抗霉素和松针水提液对茶饼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绿颖矿物油100倍液和松针水提液的防治效果最优;还有研究表明,氨基寡糖素对茶树茶饼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配合安融乐2 500倍液施用,能使茶叶增产42.25%[8];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0 g/667 m2+5%海岛素水剂30 g/667 m2防效可达92.52%[9]。针对生物农药防治茶饼病的研究发现:10%多抗霉素WP14 g兌2 L水静电喷雾施用后防效可达62.43%[10]。由于苯丙烯菌酮对茶树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在茶饼病的防治研究上也相对较少,因此进行苯丙烯菌酮对防治茶饼病的防效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与茶叶相关研究的大量投入,新型农药,研发生物农药防治茶饼病成为研究重点,尤其是在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防治和天然植物源农药等方面。由于早期选用的化学农药主要是一些高度稳定、不易降解、慢性毒性大的农药,存在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保持茶叶的安全、无污染、生产无公害,甚至是生产有机茶叶是新世纪茶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筛选出有效防治茶饼病的苯丙烯菌酮微乳剂,于2021年开展了不同浓度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茶饼病田间防效及茶叶产量的试验,筛选出最优浓度的苯丙烯菌酮微乳剂为防治茶园茶饼病及茶叶增产提供可信性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括 试验安排在贵州省凤冈县龙泉街道柏梓村洪成金银花茶叶基地,该地多年平均气温15.2 ℃,无霜期为280 d,平均年有效积温4 200 ℃·d,坐标107.73°E,28.02°N,海拔为1 100 m,土壤为黄壤,微酸性,土层深厚,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生态环境好,试验前茶饼病为初发期,符合试验条件。
1.1.2 实验材料 供试:茶园开垦定植于2007年10月,茶树品种为黄观音,供试药剂: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沈阳同祥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设5个处理: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20 g/667 m2(A);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40 g/667 m2(B);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60 g/667 m2(C);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80 g/667 m2(D);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排列,四周设置保护行。
1.2.2 施药方法 试验前20 d,试验地未使用其他农药防治。施药时间为2021年5月14日,此时为茶饼病发病初期,用金土地牌智能电动喷雾器进行喷雾,每667 m2兑水60 kg进行配制,对茶叶正面和背面喷雾,药后第7 d施第2次药。
1.2.3 调查方法 第一次施药后第7 d、14 d分别调查茶饼病发生情况,共调查2次。采取5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调查茶叶500叶,调查各处理上部嫩叶茶饼病发生情况,每片叶片按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
1.2.4 病害分级标准 调查发病分级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二)GB/T 23222-2008》。
0 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相对极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2.5 苯丙烯菌酮增产效果调查 在采收时(6月5日),人工采收全部处理的嫩芽,直接称量嫩芽鲜重。计算各处理的增产率。
增产率(%)=[(药剂处理区产量-清水对照区产量)÷清水对照区产量]×100%。
1.2.6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新复极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苯丙烯菌酮對茶饼病的防效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施药7 d后,处理A病情指数最高,防效也最差,处理C病情指数最低,且防效最好。其中,处理C的防效与处理B、处理D、处理A的防效有极显著的差异,处理B的防效与处理A的防效有极显著的差异;处理B、处理D的防效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施药14 d后,处理C防效与处理B、处理D、处理A的防效有极显著的差异,处理B防效与处理A防效有极显著的差异,处理B防效与处理D防效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每个处理的苯丙烯菌酮均对茶饼病有防治效果。从农药持效性来看,施药14 d后比施药7 d后的效果好,可能与苯丙烯菌酮免疫诱抗作用有关。
从表2可以看出,4种浓度的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均对茶饼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浓度为60 g/667 m2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6.44%。其次为浓度40 g/667 m2,平均防效为72.92;再次为80 g/667 m2,平均防效为71.34%,浓度为20 g/667 m2的防治效果最低,平均防效为70.51。药剂的浓度与防治效果不成正比,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2.2 苯丙烯菌酮对茶园增产效果
经苯丙烯菌酮处理后增产效果较为明显(表4),主要表现为茶树采茶阶段芽头数量增多、嫩芽长度增长、百芽鲜重增加。与对照相比,苯丙烯菌酮微乳剂20 g/667 m2处理后,增产84.31 kg/667 m2,增产率38.81%;苯丙烯菌酮微乳剂40 g/667m2处理后,增产88.50 kg/667 m2,增产率40.74%;苯丙烯菌酮微乳剂60 g/667 m2处理后,增产率100.32 kg/667 m2,增产率46.18%;苯丙烯菌酮微乳剂80 kg/667 m2处理后,增产16.65 kg/667 m2,增产率39.89%;以苯丙烯菌酮微乳剂60 g/667 m2使用量防治后增产效果最佳。
2.3 经济效益
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成本为40元(100 g),农民采用静电喷雾器自防喷雾,用量为50 g/667 m2,投入成本为20元,自防区茶青平均单产为271.2 kg/667 m2,挽回茶青损失34.5 kg/667 m2。按2021年茶青市场平均单价15.4元/kg计算,增收517.5元/667 m2,去除农药成本,可增收497.5元/667 m2。实验表明,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防治茶饼病能有效挽回茶青产量损失,经济效益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苯丙烯菌酮(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为植物源农药,其有效成分可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线粒体膜、核膜等膜质系统和干扰细胞代谢过程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它还是一种新型环保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环境无害,用于茶树病害的预防与防治,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试验结果表明,机械采收或手工采收后每隔7d施用0.2%苯丙烯菌酮悬浮液,能提高新芽抽出率,增加新芽长度和百芽鲜重,从而提高茶园产量,其最高增产率达46.18%。同时,苯丙烯菌酮对茶饼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稀释浓度为60 g/667 m2施用对茶饼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76.44%,施药14 d后的防治效果比施药7 d后的效果好。
苯丙烯菌酮能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能有效防治茶饼病,且对茶树不产生药害作用,低毒,安全,不污染环境,可在凤冈茶区的无公害茶业园区、生态茶园、茶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园生产基地推广使用,对减少茶叶农药残留、提升凤冈“锌硒茶”品牌质量有一定作用。
建议在茶园施用生物农药的同时,为延缓茶饼病产生抗药性,生产上可交替使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60 kg喷雾,25 g/L吡唑醚菌酯乳油40 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0 g兑水60 kg喷雾。施药时,注意均匀地将药液喷施在茶蓬上。非采茶期或非采摘茶园可用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在冬季茶园管理中,可喷施石硫合剂进行封园,以减少越冬病原数量,减少翌年茶饼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add C H, Loss C A. The basidios-pores of Exobasidium vexans[J].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1948,31(3/4): 229-233.
[2] Kerr A, Shanmuganathan N. Epidemiology of tea blister blight(Exobasidium vexans): I. Spor uli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1966,49(1):139-145.
[3] 唐美君,肖强.茶树病虫及天敌图谱[J].中国茶叶,2019,41(4):8.
[4] 肖强.茶树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5] 魏朝霞,唐嘉义.4种生物农药对茶饼病的防效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11, 39(3):98-100.
[6] 陈宗懋,陈雪芬.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7] 关丽杰,胡浩.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对苜蓿的促生长作用[J].农药,2018,57 (1):75-78.
[8] 周開云,刘惠芳,陈瑶,等.氨基寡糖素对碾茶茶饼病的防效及茶叶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21,41(4):60-61,65.
[9] 杨茸,张秀萍.茶饼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西北园艺(综合),2022(3):57-59.
[10] 李向阳,齐普应,陈凯,等.几种生物农药对高海拔茶区茶饼病的防效试验初报[J].茶叶学报,2017,58(4):201-203.
责任编辑:黄艳飞
Abstract Tea gall disease was a common epidemic on the tea tree. It was distributed in major tea areas across the country. It w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to the tea trees in my count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effects of Isobavachalcone Micro-milk agent on tea disease and the quality of tea, the concentration of 20, 40, 60, 80 g/667 m2 0.2%of the Isobavachalcone Micro-milk and clear water in the tea garden to conduct electrostatic spra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100 buds, production and pests in pests in the tea. The func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tea gall diseases. The concentration was 60 g/667 m2 The best prevention, an increase of 46.18%, the average prevention of 76.44%, followed by 40, , 20 g/667 m2, increased by 40.74%, 39.89%, and 38.8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revention was 72.92%, 71.34% and 70.51%. The occurrence of cake diseases can improve quality and yield.
Key words Tea gall; Isobavachalcone Micro-milk; Prevention
作者简介 鲁武锋(1992—),男,湖北孝感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通信作者:汪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E-mail:3647444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