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箭”击长空拓天疆
2023-06-09张思晨
张思晨
1958年5月,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这一讲话,吹响了中国人进军宇宙太空的号角。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人公——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让我们走进王希季院士的故事,铭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一起学史爱党,知史爱国!
1921年7月,王希季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商贾家庭,小学毕业即以会考状元的成绩初露峥嵘。17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修读动力厂工程专业——打算毕业后到动力厂工作,为祖国建设大电站。
1948年,王希季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赴美留学,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与燃料专业。1949年,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硕士毕业的他不忘自己为国、为民的初心,毅然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以及美国提供的优厚待遇,乘上邮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国。
回国后,王希季先后任职于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任职期间,他初心不改,依然在心中规划着祖国大电站的蓝图。
1958年11月,王希季被调至上海机电设计院,进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也为发射中国自己制造的人造卫星做准备。
此前,王希季从未接触过卫星、火箭方面的知识,国内也鲜有资料。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没人做过运载火箭,就从探空火箭入手;缺少仪器设备,就想“土办法”解决。他们把设计院内的一个厕所改为测试室,把废弃的碉堡作为测试与观察室,把自行车打气筒作为燃料加注设备……终于,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成功发射,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月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携带月壤返回地球,也是中国迄今最复杂的宇航任务之一。人类航天器从太空返回,最初是通过返回式卫星实现的。而王希季,正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模型
接到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的重任后,王希季全身心投入新任務。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研究与讨论,他和团队最终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弹道式返回基本方案。在无数次艰苦试验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飞上蓝天,又在3天后按预定地点顺利返回地面。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王希季继续负责多个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前进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领导完成了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王希季在开拓中国航天事业上还提出了很多创见。例如,他立足实际,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力主先发展飞船而非航天飞机,让中国的航天事业避免了一些弯路。事实也证明,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符合中国航天事业国情的发展道路。此外,王希季还紧跟时代变化,提出了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的思路和途径,正式提出航天技术体系的新概念等。
无论年岁几何,王希季依旧在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光发热,关注并积极推动中国航天新课题,常年笔耕不辍,坚持著书育人。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如今,王希季已是百岁高龄。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坦荡。他说:“其实我并无过人的胆识,只不过是对认定该做的事情不惜承担风险罢了。”
(责任编辑 / 陈琛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