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大历史·生命篇”(全4册)
2023-06-09
“万物大历史·生命篇”(全4册)
[韩]姜方植 [韩]姜贤植 等著
[韩]柳南荣 [韩]洪承宇 等绘
杨彦 韩晓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2.5/242.00元
[韩]姜方植
韩国首尔大学伦理教育系硕士。目前任职于首尔东北高中,从2005年开始和东北高中的老师们一起实施跨学科课程教育。著有《盖世通论》(合著)、《孩子来提问,人文学来解答》(合著)等。
本书从“生命是什么”“生命进化为什么有性别之分”“多样化的动植物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灵长类是人类的近亲”“人类是谁”,一直讲到“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在宇宙、自然和文明中进行自我定位,并找到如何更好生活的答案。
氧气的两副面孔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身边常见事物的珍贵,但对于那些必不可少的人,我们常常会称他们为“如氧气般的人”。氧气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燃料。
这里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与氧气结合,释放热和能量的氧化反应。火燃烧、铁生锈、富含氧气的血液呈鲜红色等现象,只有反应的快慢不同,实则都是与氧气结合的氧化现象。
我们的身体产生能量也是一种氧化现象。构成人体的约60万亿个细胞通过血液将养分与氧气结合,利用氧化产生能量,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里的线粒体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被氧化,就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等副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制造出的能量会储存在ATP(腺苷三磷酸)中待使用,因此氧气是生命体制造能量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么,生命体内的氧气浓度升高会怎样呢?细胞内氧气的供应就会更加顺畅,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会更加活跃。换句话说,就是充满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氧气浓度无限升高,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毒药”。
氧气之所以会变成“毒药”,是因为它会把构成生物体的碳水化合物即有机物给氧化掉,有机物一旦被氧化,其结构就会变形或遭到破坏。氧气还可以置生物于死地,出现划伤或擦伤时你可能用过氧化氢溶液消过毒,将过氧化氢溶液涂抹在伤口周围会出现白色的气泡,这些气体就是氧气。伤口中流出的过氧化氢酶会将过氧化氢分解并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发挥杀菌作用,杀死可能存留在伤口中的细菌。
基于这些事实,氧气对于生命来说并非完全安全,反倒可能是致命的存在。也许,我们一生都在为防止身体氧化而与氧气进行无声的斗争。女性为了防止皮肤氧化,也就是老化,使用含有抗氧化剂的护肤品的原因也在于此。自生命诞生至今,生命体开发出了各种策略以防止自身氧化,这里为大家介绍它们独创的四种策略。
第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细菌中有一类尤为讨厌氧气,它们叫作厌氧菌。地球上只要没有氧气的地方,它们都能生存,包括在动物的肠胃中。不,准确地说应该是“藏”在其中,藏在人类内脏中的厌氧菌有400多种,约100万亿个(100万亿个意味着比构成人体的细胞数量还要多)。特别是人类的大肠,好氧菌必须有氧气才能生存,大肠中的好氧菌利用氧气将尚未消化的食物转变成能量。因此,大肠中氧气的浓度还不到大气的0.1%,实际上可以看作没有氧气的状态,而那里正是适合厌氧菌生存的绝佳场所。
第二,打造安全区域。在过着大规模集体生活的厌氧菌中,有的种类能够自我保护,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就如同在四面八方设置了地雷,阻止敌人入侵。比如,硫酸盐还原菌会向周围释放硫化氢,硫化氢很容易与氧气结合生成一种叫作硫酸盐的物质,而硫酸盐又是硫酸盐还原菌的食物。换句话说,这种细菌释放出的硫化氫能够清除周围的氧气,从而形成安全区域,而副产物可以作为自己的食物,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随身携带传感器。比如,独立生活的纤毛虫感知到氧气浓度升高就会迅速逃离现场,这就需要能够感知氧气浓度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就是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有氧处会与氧气反应并变成红色。当“信号灯”变为红色,纤毛虫就会迅速逃向没有氧气的地方。
最后,穿上“防护服”,也就是利用黏液。独立生活的厌氧菌会分泌一层黏液来隔绝氧气,将自己包裹得像一个胶囊,就像螃蟹裹着一层厚厚的壳一样。
但是,不要以为这些策略只适合于十分微小的微生物,人类也在使用同样的方法。人类像纤毛虫那样以血红蛋白为传感器,使体内的氧气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然后像独立生活的厌氧菌一样,在鼻孔、呼吸道、肺等地方用黏液把与氧气直接接触的细胞包裹起来,免受氧气的伤害。我们的身体本身也在使用独特的战略以应对“危险”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