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科研训练实践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3-06-09翟文楠

南北桥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

翟文楠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高校精准落实科研训练实施机制,培养具备高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本文在科研训练实施机制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训练的形成性条件,结合地方高校的科研训练现状分析了科研实践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根据科研训实施短板探讨了地方高校科研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训练;困境;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地方高校在承担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任的同时,履行学术共同体职责,加快科研创新,培育多元化的人才资源。解决地方高校在科研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完善科研实践机制,平衡地方高校服务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引领地区与高校协同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地方高校实施科研训练的形成性条件

1.1 院系与学科协同优化发展

院系是大学组织的内核,直接影响大学基本使命的实现[1]。院系结构性调整是科研实践操作的第一步,各个院校不同的系别充当科研体系的运载工具,当高等教育已有明确的划分时,科研操作与教学工作才能在大学内部融合。高等学校院系整合以课程属性为中心点,契合学科发展战略,引导学科边界交叉融合,产生集聚效应,整体推动院系结构与学科体系协同发展。

1.2 注重学科生态体系交叉融合

建设交叉学科生态体系是新时代实施科研训练的重要策略之一。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 ;高校作为学科生态交叉体系的运行主体,在协调知识体系过程中逐步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促进学科结构变迁,形成学科生态交叉群,充分发挥知识融合与创新作用,加快推动科研训练转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1.3 高校资金运行体系完善

大学科研部门的资金一部分来自政府支持,另一部分来自科研部门与外部产业的互惠互利。首先,技术导向型产业需要高校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便于产品经济链稳定运行。其次,在高校科研创新辅助下,工商业利润激增;实验部门借此获得经济效益,用于科研设施完善、实验室器材更新及聘请优秀科研人才。最后,科研与产业的经济融合促使高校紧密联合基层教学与科研创新体系,激活高校内部资金运行体系内生动力。

2 地方高校科研训练实践短板

2.1 科研成果转化效能低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能源发展,促进学科课程与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为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科研成果和劳动技术型人才支持。然而在高校内部环境中,科研工作者更加注重知识研究的理论价值,考虑从文章、专利等方面入手完成科研实践,对科研成果的外部应用与开发不够重视;忽略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效能,削弱了高校学术组织知识生产能力,科研实践与地方经济链、产业链存在断层现象。

2.2 科研实践平台欠缺

科研平台是科研实践的基本保障。地方高校科研实践平台有限且规模较小,导致高校师生科研训练场所紧缺,影响科研进程,阻碍科研创新。部分应用型学科,如农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等依靠长期土地租赁开展基层科研工作,由于科研实践常有变动,科研场所得不到基礎保障,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地方高校应确保科研场所准备充分,加快完善科研平台对接工作,保障科研训练有序实施。

2.3 教学与科研环境割裂

高校是集育人和科研为一体的有机结合体。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互相对立。对于教学和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科研也不例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二者中的核心是科研。这两种观点都只强调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只突出了教学与科研单方面的功能,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一面。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最基本的问题莫过于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2]。地方大学倾向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备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属性,在进行教学活动与科研实践时,缺乏有效的衔接体制。一方面,教学与科研比重失衡导致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体系混乱、课程结构分散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环境与科研实践存在断层,削弱科研活动的教育属性和教学活动的研究属性,导致科研环境封闭、教学结构单一,造成科研与教学闭环式发展。

2.4 科研激励制度落实不当

科研激励措施面临文件形式化、执行力度欠缺、脱离实际情况的困境。一方面,激励制度形式化度导致管理部门在实施科研激励政策时欠缺执行力度,以泛化的标准落实科研激励制度,科研成果衡量标准良莠不齐,难以维持公平公正的科研激励体制。另一方面,科研激励制度与科研状况不符,政策文本形式空泛且注重结果导向,造成科研激励体制脱离实际情况,科研人员激励制度落实不当,高校科研创新原始动力不足。

2.5 科研管理部门行政权限模糊

地方高校发展受制于地方管理体制,而科研部门作为地方高校的分支,往往存在科研管理部门权责不清和行政化严重的问题。首先,高校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面临审核周期长、步骤复杂、反馈结果慢的困境,科研实践效能低;其次,管理部门缺乏全面评估机制,在审批过程中以单一维度衡量科研实践水平,存在教条化弊端,阻碍科研创新能力释放;最后,科研训练由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二者缺乏深入沟通对接,造成科研实践断层和管理部门行政权限模糊的问题,研究自主权受限。

3 地方高校科研训练实施策略

3.1 加强科研成果的外部应用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需要市场协同发展,在科研外部转化过程中,以生产和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为标志,以形成新产品、新工艺为主要手段,改良现有高校科研成果内化格局,落实科研成果外化。企业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归宿。国内高校已经完成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企业提供场地与高校共同完成了科研训练,但高校对科研成果保留绝对的所属权。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有三种,即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资本化和科研成果商品化。首先,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或形成新的产品;其次,科研成果资本化是将科技成果用于股权及金融投资等,如科技成果占股、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最后,科研成果商品化是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销售给其他市场主体。三种转化方式能提升社会生产力,在此过程中企业获得了新的市场收益,即视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

充分利用外部供给,结合我国推出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计划,推进科研服务机构与社会接轨。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转化、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科研服务机构在校内外均有设置,便于将科研成运用在不同领域,加强科研成果的外部应用。

3.2 构建外部科研训练平台

校企合作是解决科研实践场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融合旨在提高教学与实际应用的针对性问题,形成学科专门化操作过程,构建多学科交融、多培养方式并行的科研人才培养策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设计实验,企业提供场地便于学生实验,推进完善大学科研中心的企业实践基地的运行。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同在校外设立具有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功能的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科研设备和场所由战略合作企业提供,校内校外统一科研工作,学校科研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請社会各界人士从事学校科研技术转移工作,外设科研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由管理人员自行招聘,也可招聘校内教师和学生实行兼职聘任,兼职待遇由双方自行商定。学校外设科研机构和科研设备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也可由科研管理部门委托相关企业及单位进行管理。外设科研机构应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具备完善的章程、制度。每个外设科研机构由学校派出两到三名专职人员从事管理。科研设备和场所由战略合作企业提供,校内校外统一科研工作,学校科研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从事学校科研技术转移工作,外设科研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由管理人员自行招聘,也可招聘校内教师和学生实行兼职聘任,兼职待遇由双方自行商定。学校外设科研机构和科研设备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也可由科研管理部门委托相关企业及单位进行管理。

3.3 紧密衔接教学与科研环境

科研实践是知识拓展的行为基础,落实到教师领域,即高校和各个科研场所搭建研究型教师培训平台,组织科研专家进入基层,以实践为导向,为一线教师谋划发展定位,提升办学质量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基层教师自然成长。培育教师科研实践的动力,将科研过程中的宏观问题转变成教学过程中的微观问题,打造课堂实践和科研实践的互通。教学与科研的整合是现代化科研结构转型的标志,整合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和科研从知识生产链条的两端开始向中间靠拢,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了高校的育人环境[3]。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健康运行的基本职能,二者缺一不可。首先,地方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责的基础上,充分联结科研与教学活动,在科研环境中加深教学引导,在教学环境中逐步渗透科研创新精神,实现教学与科研环境的有效对接。其次,高等教育旨在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得到发展。高校在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以教学为根基,基于育人目标夯实科研创新能力,建立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衔接机制,侧重教学过程,强化高校科研属性,充分推动教师教学意愿,打造高水平课堂;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促使师生融入科教融合的环境中。最后,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教学为科研奠定实践基础。地方高校运用教学、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达成培育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基本目标,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发展。

3.4 完善科研训练人员激励制度

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需要相对宽松和开放的环境,高校内部的科研训练系统在提供科研环境的同时,还要具备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绩效评定制度。科研激励制度如若真正发挥其引领创新的作用,也必须为科研操作人员创造出可以不断学习、讲究公平竞争、尊重规则的科研训练环境,促使科研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完成相关的工作。同时,科研奖励机制也需要及时更新,便于引导新进入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创新。

高校外部各企业的科研激励措施需要与校内持平。实行企业内部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以及相关研发、管理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对于绩效评价优秀的企业科研项目,在后续项目支持、表彰奖励等工作中给予倾斜;区分因科研不确定性未能完成的项目目标和因科研态度不端导致的项目失败,鼓励大胆创新,严惩弄虚作假。企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在评定职称、制定收入分配制度等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向高校科研激励制度靠齐。

3.5 明晰科研管理界限

科研管理可视为多元行动主体、多重价值目标、多层行动逻辑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过程[4]。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具有整体性、功能性和准确性,即整体管理科研实践体系,且具备提升国家水平、繁荣学术文化的双重功能,准确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地方高校履行科研管理职责时,应明确行政部门管理界限,更新科研管理体制,向研究主体赋能,提升科研实践自主性,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在宏观层面,科研管理体制遵循过程管理原则,顺应整体价值需求,实施以综合导向为主的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权力下放。在微观层面,以科研单位及其行政管理人员为主体,侧重围绕科研管理活动的高效与绩效问题[5]。科研管理者在履行监督义务的同时确保科研训练的开展,保障科研实践秩序和主体目标,为科研实践营造宽松而不失秩序的研究环境。

4 结语

我国科研训练的实施总体成效显著,但在个别方面仍有不足。本文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出发,简要分析了我国科研训练的实施策略,将科研训练的基础条件和实施策略逐一列出。科研训练的实施需要不同平台协作,政府、企业、学校在各个方面发挥优势,结合科研训练的实施策略,共同营造良好的科研实施环境。

参考文献

[1]褚照锋,张继龙. 从整合到分化:高校院系调整的动力机制——基于大跨度学院的多案例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5):30-37.

[2]王占军,李慧萍. 教学与科研如何联结——基于某“冲A”学科的案例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5):112-120.

[3]杨树国,张光玉,郭鄂平. 以研究性教学方式深化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10):793,799.

[4]李石勇. 科研管理体系的“价值脱嵌”及其矫治路径——基于结构功能视角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22(8):75-81.

[5]唐丽伟. 效率与对话:教育技术化的价值取向及其调适[J]. 高教探索,2021(10):22-30.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教学
我校重大科研成果在《Nature》发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成果推介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