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山区油茶栽培技术的研究分析
2023-06-08彭顺平
彭顺平
摘 要:贵州剑河县太拥镇翁王村是我县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6°20′42〞~26°55′42〞,东经108°17′8〞~109°4′12〞,距三穗高铁站50公里,沪昆高速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215960公顷,目前油茶实际产量得到较大提升,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故此,本文将以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油茶栽培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当前和未来油茶栽培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油茶;栽培技术;技术应用;栽培工作;研究分析
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比较成熟,油茶种植历史较长,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真正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很大裨益。详尽阐述油茶栽培技术(以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技术为例),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促使国内油茶栽培实现产业化发展,对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和绿化工作具有促进作用[1]。
1 油茶栽培技术重要性
油茶无论是树木还是产出的籽,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药用、食用多方面价值,尽管油茶自身适应性和适用性都比较强,但其价值和作用必须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做不到这一点,也难以实现丰收和增产目的,不同领域对于油茶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1]。在实际栽培过程中,相关技术条件不到位的情况下,油茶树的树体容易出现早衰和退化现象,这是油茶栽培过程中不想看到的一种情况,因此,在油茶栽培工作中需要重视相应的油茶栽培技术,最终实现油茶增收和增产,使得油茶栽培工作体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使油茶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油茶栽培中需要重视养分方面优化和完善,既不能提供过多养分,还需要保障油茶树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养分[2]。
2 油茶栽培过程中林地选择
油茶属于喜半阴半阳树种,在生长过程中,油茶树苗比较喜阴,成林之后喜阳。目前国内具有杉木、松树和映山红等植物的生长环境与油茶树的生长环境是比较类似的,因此这些植物的生长区域中,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进行油茶树的种植和栽培[3]。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为主,在背风坡海拔可适当高些,以不影响昆虫授粉活动为好。土层厚度大于60厘米,土壤疏松、排水通畅、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质地为壤土至轻粘土,pH值4.5~6.5,光照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
油茶栽培之前林地选择中,如果环境处于山地,就需要在种植地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南坡或者东北坡,具体的坡度方面,需要小于25°,海拔保持100~600米,虽然油茶树对于实际的种植环境和条件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想要达到增产和高收益目标,就需要在林地选择过程中重视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土壤,各方面需要达到协调,对油茶树增长产生协同作用。
油茶树可以在酸性土壤和黄壤中进行种植,严禁在酷暑和碱性土的林地环境中进行种植,在这种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中,虽然油茶树能够生长,但不能达到增收和增产目的,因此油茶栽培中需要重视林地的选择。例如贵州剑河县的油茶栽培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就选择了土壤疏松、深厚、土层深达60厘米以上[3];石砾含量不超过20%排水良好,较肥沃,pH值5.5~6.5的酸性红壤。经过实践种植生产之后也能够发现,这种土壤环境起到了良好作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油茶栽培过程中整地施肥技术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油茶栽培过程中整地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具体整地方式需要根据地形的不同进行选择:①全垦整地方式比较适合油茶平地种植和栽培中进行运用;②带状整地比较适合在缓坡位置的油茶树栽培中进行运用;③块状整地则适合在陡坡位置的油茶树栽培工作中进行运用[4]。
油茶栽培工作中的整地工作需要将山上的杂草和灌木进行清除,为保障施工效果和质量,可以采取机械处理,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除草劑,但是需要控制好除草剂的用量,避免对后续油茶树苗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后续需要挖好一个“塘”,“塘”的具体大小则需要根据土层的实际厚度情况进行确定,整地工作全部结束后按照设置好的种植密度挖好植穴。
在施肥方面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实现油茶栽培种植高产,需要重视油茶树的养分环境,一般情况下,施钙、镁、磷肥15~30千克/塘或农家肥75~150千克/塘作底肥,如果不需要施加基肥情况下,需要将塘周围的表肥土进行回填处理,回填处理后,其高度需要高出地面20厘米左右,将穴填满,使之呈馒头形。
4 油茶栽培中的造林准备工作
4.1 具体的造林方式
在进行实际研究调查后发现,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直播造林操作是比较简单的,并且对于相关操作技术人员要求比较低,投入成本不是很高,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造林方式,这一方式在油茶栽培工作中广泛运用。但需要知晓的是,直播造林方式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是非常高,这使得后续的栽培管理工作比较困难,也比较浪费种子[5];因此,相关单位进行油茶造林方式选择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时间限制选择造林方式。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剑河县油茶林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集中连片上规模的油茶林基地不多,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缓慢滞后,大部份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示范效果不大,这是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完善的[6]。
4.2 油茶苗选择
选择植苗造林情况下,需要选择一到两年生的优质油茶树品种,或者选择优良的无性系嫁接壮苗,在选择过程中,要求苗木顶芽处于饱满状态,根系发育良好,最重要的是没有相关的病虫害,有病虫害的不能选择。
采用2~3年生营养袋嫁接苗,符合黔东南州油茶苗木质量等级标准。2年苗杯径8~12厘米,3年苗杯径16厘米,从2年苗培育3年苗转袋时直接套苗,不要取出小袋。拒绝用裸根苗造林。
二年生壮苗,在选择过程中需要保障壮苗高30厘米左右,地径达到0.3厘米,一年生壮苗要求高需要达到15厘米左右,地径达到二年生的一半。
4.3 种植技术
油茶树苗种植时间,根据贵州剑河县成功种植经验看,选择立春到惊蛰时节种植比较好,如果在比较干旱情况下,进行油茶树苗栽植,需要进行浇水。例如,在实际油茶树栽植过程中,需要使油茶树苗全部、均匀地沾上泥浆。泥浆的选用,最好选用水田或者是塘泥,这能够提升造林的油茶树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起苗后需要立刻进行栽植,后续进行良好维护工作,避免风吹和暴晒,如果树苗栽不完的情况下,需要对这些树苗进行假植[6],栽种油茶树苗需要控制好行距,保持2.5米×2.8米或2米×2米,1株/穴,一般种植2400~3750株/公顷。
5 油茶栽培技术中的施肥技术分析
5.1 施肥方式
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中运用撒施和环状沟施两种施肥方式;其中,撒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将肥料均匀撒施在树冠周围,后续需要通过操作将其翻入土中。环状沟施,需要将施肥控制在离树干18厘米位置,沿着树干周围挖出环形沟,深度控制12厘米左右,后续将准备好的肥料埋入沟内,为使施加的肥料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最好在降雨后进行施肥操作,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人工创设出相应的水分环境。
5.2 肥料种类和用量选择
油茶的施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5.2.1 幼苗期:栽植后的1~4年,这一阶段的肥料选择需要以氮肥为主,对于基肥充足的林地,第一年不需要再进行施肥,施肥保持一年两次即可。
冬季需要使用迟效肥料,例如土木灰或是其它的腐熟有机肥等,春季需要选择速效肥,例如尿素等。第一年的施肥量不能超过25克/株,超出的情况下对于油茶树苗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7]。
5.2.2 丰产期:栽植之后的5~9年,这一时期使用的肥料需要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肥料使用比例保持3∶2∶1,这一时期的肥料使用可以保持2~3次。
5.2.3 盛产期:栽植后的10年以后,这一阶段的油茶树处于高速生长期,对于相关养分消耗比较大,肥料施用量需要增加,保持500克/株,施加肥料的过程中需要将氮肥、磷肥和钾肥比例控制在5∶3∶2。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控制不同肥料比例,才能达到良好的生长效果,对于油茶产业增收增产也是极为重要的。
6 油茶栽培过程中的土壤管理
调查后发现,贵州剑河县油茶栽培过程中的土壤管理,在冬季将油茶林的全部林地土壤进行翻挖,翻挖深度需要控制10厘米左右,系统翻挖后,需要确保油茶树树林内没有大块石头或者恶性杂草,实际翻挖中,如不能敲细,使其处于自然风化状态。
在后续栽植过程中,全面对油茶栽培地点进行2次除草操作:第一次操作可以设置在5~6月[8],第二次需要设置在8~9月份。根据剑河县实际油茶栽培工作看,三伏天地表十分炙熱,不宜进行松土和除草。例如,在除草过程中需要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得油茶树林的土壤肥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对油茶产业发展的项目、信贷、优惠政策等方面扶持,促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为止针对油茶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中能够发现,油茶是我国一种非常珍贵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含油量达到30%以上,还可以食用、制药等,其利用范围非常广。因此后续需要重视油茶栽培技术研发,根据实践栽植工作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使油茶栽培工作达到目标产量和质量,对于后续油茶栽培工作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钟珲.软枝油茶丰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9):189-190.
[2] 贺刚.油茶不动土栽培技术应用试验[J].乡村科技,2020,11(25):99-100.
[3] 吴春柳.浅析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及低产林改造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16):56-57.
[4] 徐新平.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15):81-82.
[5] 郭向阳.高产油茶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0(14):115-116.
[6] 欧运豪.油茶种植优势及丰产栽培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