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8年后,为何国漫还在靠情怀分“续命”?
2023-06-08青城
青城
同样是田晓鹏导演,和《深海》的命运截然不同。
8年前,《大圣归来》横空出世,凭借口碑效应,票房一路逆袭,冲到了9.54亿元;8年后,失去知名IP和国漫情怀的加持,《深海》豆瓣评分7.4,口碑两极分化,连回本需要的12亿票房也很难拿到。
与《深海》差不多同一时期,动画短片《中国奇谭》让“国漫”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收官之日豆瓣评分9.0、B站播放量破2.4亿.B站副总裁、《中国奇谭》总制片人张圣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中国奇谭》,胜在前面的中国二字。”
《大圣归来》8年,“国漫崛起”喊了8年,观众的“情怀分”也给了足足8年。
但时至今日,国漫作品能否与其他成熟的内容产品类型竞争,能否与国际优秀的动漫作品比肩,仍然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
谁吃到了国漫情怀红利?
田晓鹏花了7年时间筹备拍《深海》,并抱以极大的期待,但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没有达到他的目标。喜欢《深海》的人,沉浸在瑰丽画面营造的世界中,与故事主角共情;不喜欢的人认为,这部动画影片虽然特效华丽,但人设单薄、剧情混乱。
在漫友文化CEO赖春晖看来,《深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级水准,故事也相对完整。票房不理想,吃亏在于没有一个传统文化IP作为依托,没有吃到“情怀”红利。
吃到国漫情怀红利的,是今年的另一部作品——《中国奇谭》。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中,《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作为背景出现,主人公是浪浪山上的一只小猪妖,很多观众在它身上看到了自己“社畜”的一面。一位网友写道,“小时候以为自己会变成齐天大圣,其实是个连大王都接触不到的小妖怪。”
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滤镜、古典画风,加上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故事,《中国奇谭》完美契合了观众对“国漫”二字的期待。评论区里不乏溢美之词:“传统风味的国产动画回来了”“曾经国漫那种味道来了”。
换句话说,《中国奇谭》的高评分和好口碑里,掺杂着难以清晰界定的情怀分。
《中国奇谭》的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6,后续几集口碑走低,评分一路降至89,但分数仍处于较高水平。“果然越来越颓,就这样吧。”网友冬至在豆瓣短评中表达了对《中国奇谭》的失望,但他依旧给出了四星。与他心态相似的网友不在少数,他们一边吐槽或批判,一边打出了四星左右的“鼓励分”。
在从事动画编剧多年的树树看来,《中国奇谭》的天花板高,平均值一般,如果没有把《小妖怪的夏天》放在第一集,口碑会大打折扣。国产动画行业的现状也是如此,偶有高分作品,但很多片子存在明显短板,好作品不能持续出现。而在欧美和日本,作品质量的下限会比较高,这是产业成熟的体现。
在树树看来,过度强调国漫标签,反而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把《中国奇谭》改成《奇谭》,而且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中国的《奇谭》,也许国漫就真的崛起了。”
转瞬即逝的“国漫之光”
赖春晖经常跟朋友打趣,国漫崛起就像做俯卧撑:伏地起身,再伏地再起身,如此反复。“不是一个类型或行业整体的崛起,只是在一些节点出现了几部作品,击中观众情绪,市场表现就如打了鸡血一般。”
2015年暑期档,映前几乎没有任何关注度的《大圣归来》划出了一条漂亮的票房曲线:从7月10日首映当天不足10%的排片一路攀升至25%,最终斩获9.54亿元票房。
这部国产动画电影逆袭背后,是观众对国漫情怀的一次集体宣泄。大圣归来,国漫崛起——这是人们想象中的故事走向,但现实一波三折。
承接《大圣归来》打下的市场基础,2016年的《大鱼海棠》备受关注,古典唯美的预告片吊足了观众胃口。但上映后,这部国漫影片口碑丽极分化,有人醉心于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水墨风的画面,也有不少人吐槽叙事煽情、故事玛丽苏、情节散乱。
在《大鱼海棠》之后,国漫进入了短暂的沉寂期。虽偶有口碑之作,但引发全民关注的作品几乎没有,直到3年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魔童降世》)出现。
谁也没预料到,《魔童降世》以50.35亿元的成绩成为2019年的国内票房冠军,位列中国影史第四。有网友评价,它才是“货真价实的国漫新希望”“国产动画的分水岭”。
又一次,人们以为国漫崛起已成事实,市场却再次趋于平淡。
2020年上映的《姜子牙》虽斩获了16亿元票房,但豆瓣评分只有66,剧情仍然是被吐槽的重点。之后的《封神榜:杨戬》《白蛇2:青蛇劫起》等票房和口碑平平,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托住《魔童降世》后观众对国漫的期待,国产动画也未能像喜剧片一样成为一种具有号召力的电影类型。
8年还不足以起飞
过度依赖古典IP、神话题材所引起的审美疲劳问题,是国漫眼下的危机之一。
《大圣归来》大获成功后,取材自《西游记》《封神榜》《白蛇传》等古典IP的动漫作品越来越多,但剧情模式化和剧本不够扎实也使国漫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曾经耳熟能详的传统IP,似乎已经很难建立起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链接。
虽然近年来动画技术和特效进步明显,但如何讲一个好故事,仍是横亘在动漫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赖春晖分析称,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漫画产业非常发达,为影视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IP,很多动画作品建立在成功的漫画作品基础之上。而中国漫画产业较为薄弱,且和动画是两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产业链仍未打通。因此,取材于古典IP、神话故事是一个安全且难度系数不高的选择,但这也造成了国漫题材的单一。
人才不足,尤其是优秀的原创者缺乏是另一个痛点。据灼识咨询2022年8月发布的《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截至2022年6月,国内开设动画专业的普通高校占比仅11.9%,开设动画专业的双一流高校仅0.5%。行业普遍薪酬较低,也难以形成稳定有效的人才供应机制。
与此同时,很多创作者都选择在家闭门造车,不仅阅历不够,还借鑒了很多日本、欧美动漫作品的叙事方式。“这样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是脱节的,观众看了没有共鸣。”赖春晖说。
“中国动画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还在作品化、产品化时代。”《深海》制片人易巧表示,如果没有核心的技术和价值,不能持续产出好作品,即便能拿到投资,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作品,但“离那条可持续的路一定越来越远了,危机也越来越近了”。
在易巧看来,产业升级仍然得靠一部部作品积累,这需要时间。
无论是《大圣归来》《魔童降世》,还是《深海》,都是中国动画产业化路上的一颗颗种子。从业者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原创,二是形成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迪士尼的童话风、皮克斯的高概念、吉卜力的田园童话和二维审美。
只不过,迪士尼是百年老店,皮克斯和吉卜力等工作室的发展也历经数十年,通过诸多经典作品铸就了风格与品牌。如果从《大圣归来》开始算起,中国动画真正起飞也只有8年左右,这对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
“在日本,《机器猫》的第一批读者已经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现在国内《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第一批读者也已成年。”树树表示,“未来动漫作品的观众基础会越来越好,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有耐心。”
摘自微信公众号“雪豹财经社”